格力停止河北供貨,與大經銷商分手,「老戰友」為何倒戈董明珠?

2022-08-24     AI財經社

原標題:格力停止河北供貨,與大經銷商分手,「老戰友」為何倒戈董明珠?

撰文 / 張可心

編輯 / 楊潔

盛夏8月,空調行業新的冷年開盤時,格力電器和線下經銷商的矛盾卻再次升級。

據多位知情人士確認,格力電器已於近日停止對河北經銷商供貨。在此之前,市場傳出消息稱,格力河北大代理商徐自發已「倒戈」,成為飛利浦空調的核心股東。

河北是格力電器的主力銷售市場,年營收逾百億元。河北市場的「一把手」徐自發,更是過去20多年來,忠心「輔佐」董明珠建立千億空調王國的「五大諸侯」之首。其餘四位分別為河南經銷市場的郭書戰、山東經銷市場的段秀峰、浙江經銷市場的張軍督和重慶經銷市場的周真華。

但格力電器的主力經銷商中,「叛走」的不止徐自發一位。2019年下半年起,格力電器正式啟動渠道變革,以順應電商、直播等新零售業態發展,重點發力線上直銷。董明珠渠道變革的「第一刀」指向山東經銷市場,其「一把手」段秀峰憤然帶領手下「兄弟」,轉而代理近兩年迅速崛起的新興空調品牌奧克斯。一位接近格力的人士向《財經天下》周刊透露,段秀峰走後,格力電器在山東市場的營收規模已由原先的80億元左右縮水至40億元,幾近腰斬。

當時,有業內人士稱,格力電器的省級經銷代理河北、河南沒動,「因為河北、河南經銷商是董明珠最重要的嫡系」。如今,河北市場也公開被格力「放棄」。而據《財經天下》周刊了解,河南的郭書戰家族也早已開始悄悄經營美的空調。

隨著主力經銷市場多位「一把手」的出走,董明珠強勢推行兩年多的格力電器渠道變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

但在真正吹響勝利號角之前,格力電器的陣痛仍在繼續。2020年,美的集團的空調營收首次超過格力電器,格力電器失去了連續保持24年的「國內空調行業老大」位置;在2021年,兩家公司空調收入的差距已擴大至百億元。如今,格力和飛利浦之間的競爭戰火也走向高潮,而董明珠的身邊,原本的「老朋友」已漸漸流失。

15年茅台和1萬紅包的「答謝宴」

事情的發展一開始比較有戲劇性。

日前,有報道稱,在8月18日,格力電器河北經銷商河北新興格力電器銷售有限公司(河北格力)下發通知稱,8月16日格力電器已突然對河北格力停止發貨,要求已投款的經銷商儘快做計劃並提貨。

兩天後的8月20日,河北格力董事長徐自發在石家莊的一家五星級酒店大擺宴席,答謝全省主流經銷商。據業內傳言,這場「答謝宴」的規格在過去幾十年內都非常少見,賓客們喝的是15年的陳年茅台,現場還給每人分發了1萬元的現金紅包。

在格力的停貨通知下發後,實際上不少區域經銷商心裡還是有些發慌的。據了解,格力的經銷商每年是分四個階段從格力拿貨,分別在8-10月、11-12月、1-3月和4-7月。一般來說,前三個階段所處的時間段,是空調的傳統銷售淡季,但卻是經銷商拿貨任務最重的三個階段;第四階段他們的主要任務則是清庫存,等資金周轉回來後,展開新一輪提貨任務。

隨著8月接近尾聲,現在不少區域經銷商已經完成了新年度打款。因此,格力停止供貨,是否會影響他們的後續拿貨,廠家的返利、安裝維修費等是否還能如期兌現等,都是經銷商們擔憂的問題。

在業內看來,徐自發此時召集區域經銷商與會,是為了穩定軍心。在現場,徐自發承諾,貨款、返利、安裝維修費用會如期兌現給大家。

而同時,還有另一個消息曝出。徐自發高調宣布,「自今天起退出格力的經營」,轉做飛利浦空調。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則消息一度登上了新浪微博的熱搜。

「飛天茅台和現金紅包,既是對經銷商們24年風雨同舟的感謝,也是在『投石問路』,試探有多少經銷商願意跟隨他去做飛利浦空調。」一位業內人士說。

徐自發的「倒戈」並非沒有預兆。早在2021年11月,徐自發投資飛利浦空調的消息就已悄然傳出。消息稱,承載飛利浦空調中國運營業務的南京智浦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背後主導投資人實際是徐自發。據悉,由於飛利浦空調此前一直委託國內公司貼牌代工生產,並不擁有自己的生產線,後續徐自發還計劃在安徽省滁州市投資百億元建設工廠,生產飛利浦空調。

在今年8月9日,飛利浦的空調新品發布會上,徐自發也作為股東代表出席了會議。這似乎也給上述的消息做了一個註解。

終端市場上也早已感受到了變化。「大概今年3月份的時候,格力河北經銷公司突然開始向我推薦飛利浦空調了。」一位河北省家電從業人士告訴《財經天下》周刊,他每年都要從格力河北經銷公司拿貨銷售,但今年明顯不同於往年,此外,「今年拿貨時還硬是向我搭售了幾十台格力凈水機,這也是以前從來沒出現過的情況」。

一面推廣新品牌,一面主動甩貨,董明珠對此不可能沒有察覺。今年7月起,多地經銷商就曝出,格力曾要求經銷商在格力和飛利浦的空調之間做「二選一」。在他們看來,這意味著自去年底徐自發被曝悄悄投資飛利浦空調後,格力電器並沒能在與他所代表的大經銷商的博弈中占得優勢,公司經銷商銷售飛利浦空調已成氣候。

但是,比起渠道變革早期,直接派團隊到山東力推新零售,使得主導山東格力的段秀峰等離職,格力電器直到現在才停止對河北經銷商供貨,顯然董明珠也「猶豫」了。

畢竟,徐自發多年來都是格力的核心經銷商,也曾是董明珠「最親密」的戰友。

業界普遍認為,與經銷商深度綁定的銷售體系,是格力電器能夠多年來穩坐國內空調市場「老大」之位的關鍵。在2006年前後,格力內部啟動了和經銷商「股權捆綁」的模式,將格力集團持有的10%股權轉讓給了10家主要經銷商,組建成了河北京海擔保投資有限公司,成為格力電器的第二大股東,僅次於當時的第一大股東格力集團。而徐自發,正是當時京海擔保的實控人。京海擔保後更名京海網際網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目前,京海互聯仍然是格力電器第三大股東。

2015年6月,徐自發曾進入格力電器董事會,擔任董事;在2017年因短線交易格力電器股票遭到證監會立案調查後,徐自發辭任。而巧合的是,2017年正值董明珠力排眾議投資珠海銀隆,當時有報道稱,徐自發曾以「北京燕趙匯金國際投資有限公司」的名義,悄悄跟隨董明珠投資了珠海銀隆,並在3個月後將股權悉數轉讓給了董明珠,助力董明珠一舉成為珠海銀隆第二大股東。

近年來,作為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推動了一系列變革,引發了公司內外褒貶不一的討論,但徐自發始終與其站在一處。可現在徐自發卻公然宣稱「出走」,似乎要與格力電器正式分手。

一位格力的經銷人士向《財經天下》周刊透露,董明珠仍然想要留住徐自發。「畢竟徐自發不是一般人,其與董明珠之間利益關聯太深,許多公司相互交叉。停止向河北經銷商供貨,主要是『逼』徐自發做選擇。」

但徐自發看起來似乎去意已決。這恐怕也將是董明珠進行渠道變革以來面臨的最大挑戰。

圖/視覺中國

董明珠為何留不住「自己人」?

在2021年11月18日,一張徐自發同格力電器原執行總裁黃輝、原副總裁兼董秘望靖東、原總裁助理胡文豐等為格力電器前董事長朱江洪慶祝生日的照片,在微信朋友圈傳開。

照片中的人,除瞭望靖東外,黃輝、胡文豐彼時已加盟飛利浦空調中國運營總部,分別任職飛利浦空調董事長、總裁。因此,業界一度認為,這場聚會是「假借慶祝朱江洪生日之名,實行飛利浦空調團隊組建之實」。

大批格力元老轉投的飛利浦空調,成為了董明珠一手「培養」起來的對手。

飛利浦空調的現任董事長黃輝,曾任格力電器執行總裁,2021年2月19日因個人原因辭職。過去,黃輝一直是格力電器的技術骨幹,2007-2017年間一直擔任格力電器總工程師一職。對「強於銷售」的董明珠而言,技術是其短板,黃輝也理所應當地被業界認為是朱江洪退休後董明珠的最佳搭檔,甚至一度被市場視為董明珠的「接班人」。然而,黃輝在2017年升任公司執行總裁後,卻在離60歲只有一步之遙時黯然出局離開。

據悉,黃輝加入飛利浦空調後,為公司拉來了許多格力原本的供應商資源。有家電從業人士稱,「飛利浦空調現在的相關配件幾乎跟格力一樣。」

飛利浦空調總裁胡文豐則曾是格力電器的總裁助理。2019年底董明珠針對山東市場進行渠道變革時,正是胡文豐親自帶隊到山東成立新公司,替董明珠「削藩」。然而,如今他也轉身「跳」到了飛利浦空調。除此之外,已知的加盟飛利浦空調的還有格力電器原電商管理部部長李鵬、原董明珠秘書劉乙蓉擔任飛利浦空調的市場部部長。

有業內人士笑稱,飛利浦空調身上「流著格力的血」。

據前述家電行業從業人士介紹,在線下終端市場,飛利浦空調的銷售話術也是「指著格力打」的,「他們不斷宣傳飛利浦空調的技術、採購乃至銷售都是格力的原班人馬,飛利浦空調產品就是按照格力空調的標準而生產」,更關鍵的是,對方還稱飛利浦空調「品質不比格力差,價格卻比格力親民得多」。

董明珠沒能留住自己的「老朋友」們。

早在2021年,就有接近格力的人士告訴《財經天下》周刊,望靖東和黃輝的離職都是「董明珠渠道改革的一環」。此前,望靖東也一直被視為格力的「二號人物」,其在公司工作的18年間,有12年掌管著公司的財務。在2020年底,望靖東辭職。2020年11月,廣東證監會披露信息稱,望靖東涉嫌於2018年在格力電器增持海立股份過程中泄露內幕信息。

但在前述人士看來,格力進行渠道改革,以及望靖東、黃輝等公司核心人物的離職,都推動了董明珠的「集權」。過去數十年內,格力已對線下經銷商形成了高度依賴,而隨著新零售發展,加之疫情的影響,董明珠決定強勢推動線上渠道建設。但是,他認為,這與早年格力決定「自建分銷渠道、深度綁定經銷商」時一致的是,強勢的董明珠想要「將渠道自主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而隨著黃輝和望靖東的離職,「公司里也再沒有人能替代董明珠的位置」。

而這些「出走」格力的大佬們,如今又聯手加入飛利浦空調,和格力展開競爭。

在董明珠渠道變革的決心下,昔日的大經銷商戰友們,也不得不「另謀出路」。

格力的渠道變革嘗試中,採取了「線上下單+線下體驗」的新零售模式,從2020年開始,格力由董明珠親自帶隊在直播間裡帶貨,並建設「格力董明珠店」線下實體店,擠占了經銷商銷售空間的同時,價格也更便宜。經銷商們此前的高毛利模式,也隨之「一去不復返」。

徐自發的出走,就是格力電器與大經銷商們利益博弈的一次突然爆發。在此之前,段秀峰離職後,2020年8月,原山東格力的銷售總監苗培遠高調成立山東盛美卓越電器銷售公司,並直接喊出「買空調選美的」的口號。據騰訊「稜鏡」消息,之後,河南銷售公司的部分主力也轉投了美的。

在資本層面上,大經銷商們也開始和格力逐步「解綁」。2020年以來,京海互聯多次減持格力電器股份,最近一次是2022年6月24日,京海擔保共計減持1.1億股,占格力電器總股本的1.86%,套現規模近35億元。本次減持後,京海擔保持有格力電器股份比例下降至6.8%,兩年累計減持2.18%。

董明珠的身邊,也開始吸納新鮮血液。2021年7月,科技媒體ZEALER創始人、數碼評測博主王自如加入格力電器,任職副總裁,負責市場營銷。董明珠在一場職場節目中,還親自給自己挑選出了一位「網紅」助理孟羽童,並說要將其「培養成第二個董明珠」,一度讓外界視其為新的格力「接班人」。但如今,在帶來不少爭議和質疑後,孟羽童也已經逐漸淡出了格力的直播間。

董明珠儘管已經68歲,早已到了該退休的年齡,但強勢推動格力渠道變革,也再一次讓市場見證了她的「鐵血」手腕。在市場上,有不少聲音堅定地認為,「董明珠幾年內都不會下來」。

山東淄博格力董明珠店,圖/受訪者提供

「瓜分」格力空調市場

最近,在某省頭部家電集合銷售公司做採購工作的劉威發現,他所在的幾個行業群里,幾乎每天都有人在提問:「飛利浦空調怎麼樣?」其中甚至也不乏格力自己的經銷商。

飛利浦作為百年品牌,在全球擁有極高知名度,主要涉足生產照明、家電及消費電子、醫療系統等領域。但中國市場對於飛利浦的認知更多還是在於電動牙刷、剃鬚刀等個人護理小家電產品,其電視、空調等大家電業務更是早在多年前就在國內開啟「品牌授權+代加工」模式,並不涉及實際生產。

「如果說飛利浦小家電是全球小家電的第一軍團,那麼飛利浦空調在全球家電裡面可能第三軍團都算不上。」家電分析師劉步塵向《財經天下》周刊表示。

但在格力原多位高管加持飛利浦空調後,劉威今年也拿了部分飛利浦空調的貨。「說實話,格力我也做煩了。2018-2019年時格力還很好做,但這些年空調價格實在太卷了。」

據奧維雲網數據顯示,過去數十年來,國內空調市場經歷了一段高速發展時期,到2018年時,國內空調零售總量達5703萬台,零售金額達到2010億元。但此後空調面臨增長「天花板」,市場出現一定程度萎縮。2021年,國內市場空調全年零售額僅有1527億元,同比下滑2.3%;零售量4689萬台,同比下降了8.7%。

空調銷售總量下滑的大環境下,各品牌在激烈的存量競爭中,都瞄準了原來的「空調老大」格力的市場份額。

在劉威看來,更多的家電公司早已將目標瞄準了下沉市場。他認為,下沉市場的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並不強烈,更看重性價比,但相比之下,格力空調的價格一直固守高位。「在我們省的主要市、縣市場,飛利浦空調還在推廣階段,現在美的、長虹、海信這些品牌的低端空調機都賣得不錯。今年6-8月,我們公司的長虹空調出貨了700多套,而格力只賣了100多套。」

劉威是不怎麼願意採購格力小家電的,「因為銷量不是太好」。在他看來,格力小家電也完全走的是做空調的路子,唯高端論,「不適合消費者實際需求。電飯煲本來只是做飯用的,非得宣傳能『降糖』、高科技,還動輒標價上千元。」

截至2021年,空調業務仍然是格力電器的主要營收來源,在總營收中占比高達70%;其中生活電器年營收不足50億元,營收占比只有2.6%,較2019年下滑13%。

而格力電器的空調市場也正在面臨「威脅」。2020年,美的集團空調業務就實現營收1212億元,以33億元的差距微超格力電器空調收入,拿下了「空調老大」的位置。2021年,這個差距進一步擴大至百億元。去年格力電器的空調收入為1317億元,較2018年巔峰時期的1557億元,下滑了15%。而渠道改革多年中,格力電器也還沒有在財報中公開過具體的線上銷售數據。

不過,據格力電器和美的集團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格力電器空調業務的毛利率為31.23%,比美的集團暖通空調業務的毛利率,還是整整高出了10個百分點。

格力電器股價也已從2020年底的63.79元跌落。截至8月24日,收報30.04元,總市值1692億元。

今年6月的格力電器投資者關係活動上,在有投資者就目前渠道改革進展提問時,董明珠再次明確,「改革首先就是要革自己的命,因為只有革自己的命,才能找到短板,才能發展得更好。」現在,格力還在等待獲得「更好的發展」那一天。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劉威為化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0e7a8608a92a9fe7ad145234ab942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