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帶棉花娃娃到海底撈過生日」的話題,讓這一小眾消費品進入了公眾的視野。
繼盲盒之後,棉花娃娃成為年輕人的又一個新寵,不少愛好者甚至為其消費數萬元。
小小的娃娃,為何讓他們如此著迷?
10月16日,海底撈回應拒絕給棉花娃娃過生日的話題衝上微博熱搜第一,棉花娃娃也因此被大眾關注。
棉花娃娃背後是一個龐大的「養娃」群體,撐起了超10億規模的娃圈經濟。
公開的資料顯示,棉花娃娃從2018年開始在國內流行以來。
到2021年,線上市場規模已經超過了10億元。
除了以遊戲角色、明星、動漫角色為原型的「有屬性」棉花娃娃外,還有一種沒有原型的「無屬性」娃娃。
此類娃娃也憑藉著可愛的顏值收穫了一些玩家的喜愛。
微店數據顯示,有成交記錄的棉花娃娃商家數量從2017年的不到400家,到2020年底已經達到了近萬家,3年間增長了20多倍。
在小紅書上,與關鍵詞「棉花娃娃」相關的筆記有148萬篇,商品超過9萬件。
有媒體查詢二手電商平台看到,來自遊戲《光與夜之戀》的蕭逸一番賞娃娃的二手價格多在2000元以上,也有4500元的超高價,比起原價58元高出了76倍,溢價勢頭堪比盲盒裡的隱藏款。
現如今,影視圈、遊戲圈、娛樂圈的官方早就紛紛借著由頭開連結賣娃.
愛奇藝、網易陰陽師遊戲等紛紛推出IP屬性的棉花娃娃.
「IP+棉花娃娃」的官方商業化版圖擴大。
潮玩巨頭泡泡瑪特也為旗下經典IP系列DIMOO出過三款棉花娃娃。
棉花娃娃會不會成為下一個「盲盒」賽道?
棉花娃娃已經成為新的潮玩「爆品」了嗎?
相比盲盒等成熟潮玩,棉花娃娃行業還面臨著怎樣的市場難點、痛點?
對此,多個媒體和書樂進行了一番交流,貧道以為:
雖然看上去很火,但總歸非主流。
作為一種小眾垂直商品,棉花娃娃確實有潮玩屬性,但由於缺少盲盒那種所謂「升值」概念,難以在潮玩中破圈。
最多是通過相關輿論的推動,讓一部分年輕人成為棉花娃娃的新粉,形成一定增量市場。
棉花娃娃跨界二次元、飯圈和多個年輕人熱衷領域,但每個領域的滲入都不深,也沒有特定的儀式感或收藏價值。
由此,只會成為玩偶的一種新業態,即使跨界或聯名,也很難真正走出小眾範疇。
加上其身上的IP屬性來自外部IP,事實上只會成為相關IP的又一種衍生選擇,且非主流。
作者 張書樂,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中經傳媒智庫專家,資深TMT產業評論人,新出版有《自媒體寫作從入門到精通》(清華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