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熊貓都是中國的而外國卻沒有?

2022-04-12     言語者

原標題:為什麼大熊貓都是中國的而外國卻沒有?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即國獸),是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截至2021年1月,中國大熊貓野生種群增至1864隻。大熊貓是中國特有種,主要棲息地是中國四川、陝西和甘肅的山區。

大熊貓的別名還有華熊、竹熊、銀狗和大浣熊等。銀狗,這是因為小熊貓的地方名和商品名叫金狗,相對應的熊貓體色白而叫它銀狗。竹熊則以它主要食性為竹子而似熊命其名。華熊說明它是中華民族所特產的珍奇異獸。

大熊貓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迄今所發現的最古老大熊貓成員——始熊貓的化石出土於中國雲南祿豐和元謀兩地,地質年代約為800萬年前中新世晚期。在長期嚴酷的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中,和它們同時代的很多動物都已滅絕,但大熊貓卻是強者,處於優勢,生存至今成為「活化石」。

大熊貓的近代名稱(即中國國內通行的名稱),最初定名本叫貓熊或大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又像熊,有的甚至把它隸屬於熊科。由於在20世紀50年代前,漢語的書寫方式是直書,認讀是自右到左,而改為橫書後則從左到右,當1939年四川北碚博物館展出時說明標題用橫書,名貓熊,而當時參觀者習慣了直書自右到左的認讀,誤認為熊貓。自此,首先在主產它的故鄉(四川),長此以往向傳訛誤,久之也就習以為常的把貓熊更名為熊貓了。以後,它通用的中文名叫大熊貓,也就被人們所公認。

大熊貓體型肥碩似熊、豐腴富態,頭圓尾短,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厘米。體重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飼養的熊貓略重,一般雄性個體稍大於雌性。頭部和身體毛色黑白相間分明,但黑非純黑,白也不是純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帶黃。秦嶺地區的個體偏大,體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澤。岷山(尤以青川平武)則個體較小,體毛也較前者為細,腹毛棕色不明顯,但涼山的個體並不偏小。黑白相間的外表,有利於隱蔽在密林的樹上和積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敵發現。相對鋒利的爪和發達有力的前後肢,有利於大熊貓能快速爬上高大的喬木。

其實早在800萬年前,大熊貓幾乎遍布全球,但隨著冰川時期的到來,冰雪覆蓋歐洲,大熊貓只能選擇遷徙。而四川、陝西以及甘肅等地的氣候深得大熊貓喜愛,久而久之,大熊貓也就在此生存了下來。至於我們在國外看到的大熊貓,其實都是從我國租賃來的,需要每年交付租賃費,生下的寶寶到三歲之後也要交還給我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0c1fb3be961d52afad0f0c07fd71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