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奧米·沃茨終於接了一個不錯的劇本,不容易啊

2022-05-19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娜奧米·沃茨終於接了一個不錯的劇本,不容易啊

好萊塢眾女演員中,很長時間裡我蠻喜歡娜奧米·沃茨

從《穆荷蘭大道》到《21克》到《刺殺尼克森》再到《金剛》乃至《海嘯奇蹟》,娜奧米·沃茨的表現都相當亮眼,很討人喜歡。此外,她的主要作品還有《面紗》《東方的承諾》《午夜凶鈴(美版)》《胡佛》《分歧者》等,表現也都不錯,只是影響力上稍微弱了些。

對於大眾來說,對娜奧米·沃茨形象更為熟知的莫過於《金剛》,那個與肌肉猛獸配CP的女人就是她,在高大威猛的金剛面前一幅楚楚動人我見猶憐的感覺,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而對於我來說,之所以喜歡娜奧米·沃茨,還有一個很特殊的原因,就是她擁有一對小虎牙。這真是一個很奇怪的點,很長時間裡自己說不清道不明。

後來想了想,大概是小時候受《霍元甲》的影響,因為霍元甲的女人趙倩男就擁有一對迷人的小虎牙。

愛屋及烏,因為趙倩男,喜歡上了其飾演者米雪

恰好,那一時期米雪的作品簡直不能再多了,火爆一時。除《霍元甲》之外,尚有《再向虎山行》《萍蹤俠影錄》《八月桂花香》《法網柔情》《雪花神劍》等,在黑白電視時代,幾乎籠罩了那一代人記憶。而那時,恰是我懵懂的幼年時期,審美正在養成中。現在看來,米雪作為不二女神,那時就塑造了我的審美觀,使我對於小虎牙很著迷。

自米雪之後,陸續又喜歡上趙雅芝,以及妮可·基德曼,然後就是娜奧米·沃茨,後來還有林心如,乃至於我們群里的華公子,無一例外,全都擁有一對銷魂的小虎牙。天呢,這個蜜汁審美,也是在多年之後,自己突然後知後覺地醒悟到的。

而且,虎牙與虎牙也不相同,受米雪的影響,只喜歡前面兩顆門牙微露的那種。尤其是微笑時,嘴唇輕啟,兩顆雪白的牙齒就似露非露,調皮中帶著性感,非常勾人。不是廣末涼子、新垣結衣那種虎牙在旁側尖牙位置處的那種單純的可愛感。對於後者這種虎牙就絲毫沒有感覺,喜歡不起來。

再後來,發現其他朋友也有類似的審美,像有的朋友蜜汁喜歡大嘴,從卡梅隆·迪亞茨茱莉亞·羅伯茨再到安妮·海瑟薇乃至於到姚晨,就是莫名的喜歡。也有的是喜歡厚嘴唇,從安吉麗娜·朱莉斯嘉麗·詹森再到舒淇乃至於余男。也有的是喜歡小眼睛,從林憶蓮、吳倩蓮周冬雨,如此如此,等等等等。童年無形中被種下的一粒種子,不知不覺塑造起了大半生的審美標準。

對於娜奧米·沃茨來說,除了《金剛》之外,超一線大製作並不算多,所以她作為國際一線的時間並不長。非資深影迷來說,喜歡她的人相對較少,屬於較冷門一點的介於一線與二線之間的演員。

可是,我就是這麼默默喜歡了她好多年。

也慢慢見證了她從佳作如雲,到後來慢慢爛片多了起來,逐漸退居三線。原本每出一部基本上都會看,到後來的懶得看簡介。說起來,2013年的《黛安娜》一片對她的影響還是蠻大的。這部影片在立項之初,大家都以為這會是一部沖奧的實力文藝作品,結果卻不小心碰觸了政治不正確。

在西方,尤其是英國,黛安娜王妃已成為了神一樣的存在,是不可以被無端黑的。你可以黑黛安娜的繼任者卡米拉,卻不可以黑黛安娜。但娜奧米·沃茨主演的《黛安娜》講的故事卻是尚未與查爾斯王儲離婚的黛安娜的一段婚外戀。更讓西方白人無法接受的是,黛安娜的出軌對象居然還是一名巴基斯坦醫生,這倒還好說,可是影片進一步魔改,將英國人心目中的白月光演繹成了主動出軌,甚至為了情人要改信綠教,而且跟蹤糾纏她的情人。白月光簡直成了蕩婦,這可徹底惹惱了英國人,覺得是可忍孰不可忍。

娜奧米·沃茨因此備受批評,差點毀了自己的演藝生涯。

其實,單純論演技,娜奧米·沃茨演得並不差。起碼,與後來的「暮光女」克里斯汀·斯圖爾特版本的《斯賓塞》相比,差不多哪裡去。但是,後來的小K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而娜奧米·沃茨則只入圍了酸草莓。這就是差別,與政治正確有關,與藝術無關。

但無論如何,出演《黛安娜》對於娜奧米·沃茨都是一個錯誤的選擇,也是一種打擊。畢竟,之後娜奧米·沃茨就再難以接到一線製作的女主角,只能演配角了。再然後,連一線製作的片約都接不到了,只能去拍小成本作品,爛片也就跟著多了起來,讓人一言難盡。

與此同時,我也長大了。對早年的愛,也不再執著,慢慢放手了。大概是,年歲即長,稜角逐漸被磨平,學會了與歲月妥協,不再堅持一些曾經的理念了。幼年時埋下的對於虎牙的審美,也就這麼著給慢慢糾偏過來了吧。

話說回來,娜奧米·沃茨也真的是老了,虎牙的魅力已不再,近些年出演影片的質量參差不齊,實在讓人無力追下去。

本來,《萊克伍德》這部新片子出來後,沒打算看。

不過,我們群里的川美眉看了娜奧米·沃茨主演的《面紗》,而且寫了文章,(穿越門:溫習《面紗》,看毛姆文學裡的刻薄,以及對人性最本質的挖掘)為了有延續性,我就把《萊克伍德》給看了。

然後,發現這部片居然還可以,還不僅不算是爛片,甚至是娜奧米·沃茨近些年難得的一次選對了劇本。反倒是,她的演技有些辜負了這個出色的劇本。如果換個更合適的演員,這部影片的打分甚至可以高出一個層次。

《萊克伍德》是一部有著出色想像力劇本的影片,講故事的方式舉重若輕,非常值得學習。

具體來說,這是一部成本極小的「密閉空間」類型的電影。也就是,在一個密閉空間裡,只需要極少的演員就撐起一部影片。這類影片的巔峰是瑞安·雷諾茲主演的《活埋》。全片所有的戲份,都集中在了一口狹小的棺材裡,雷諾茲屈身其間,連彎個腰都不行,僅以躺著的形式,就演完了全片,居然還挺好看。

《萊克伍德》就類似於《活埋》,屬於在一個與世隔絕的空間裡,幾乎全靠娜奧米·沃茨一個人演完了絕大部分影片。

類似《萊克伍德》這樣的「密閉空間」電影的經典也有不少,像《月球》《127小時》《荒島餘生》《地心引力》《我是傳奇》《芬奇》《荒野生存》《恐怖直播》《一切盡失》《狙擊電話亭》等。

《萊克伍德》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將偌大一塊森林當成了影片故事的主要場景。由於森林裡人跡罕至,於是成為了隔離於社會的密閉空間。類似的場景如《月球》,將月亮之上的生活與人類社會相對立起來形成密閉空間,《一切盡失》將海洋當成遠離人煙的密閉空間,都非常有想法。

《萊克伍德》的故事與上述影片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不是講密閉空間內如何求生的故事,而是繼續講人類社會中正在發生的故事,只是恰好與影片主角發生了關聯。

儘管是「密閉空間」類型的影片,《萊克伍德》講述的卻是一個校園槍擊案的故事。

在一處人跡罕至的密林里,發生校園槍擊案?這壓根就沒有可能,但《萊克伍德》偏偏這麼演了,不僅邏輯自洽,還懸疑十足,劇情一再反轉,整個故事還蠻好看的。

這是怎麼實現的?這就是《萊克伍德》劇本的高明之處所在,將明明不可能發現的故事場景用極為巧妙的形式與角度去展開,還嚴絲合縫。

具體來說,在《萊克伍德》中,講述的是女主娜奧米·沃茨,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某天她穿上跑行服,去家之外的一片森林裡跑步健身。

結果,在跑步的過程中,她收到電話,說兒子的學校里發生了槍擊事件,而且與她兒子密切相關。

媽媽立時緊張起來,根據警方最初打來電話的信息,她以為自己的兒子成為了歹徒,對自己的同學大開殺戒。後來,根據進一步的信息,方得知兒子不是劫匪,但是他被劫匪劫持了,命在旦夕。

從劫匪到被劫,角色變了,但危急程度反而加劇了。從面臨警察狙擊手的爆頭的危險,變成隨時被劫匪撕票的危險,警察可以進行勸阻,歹徒可是不聽勸的,不可控的元素增加,性命更加讓人擔憂。

媽媽身在森林之中,想趕赴現場,可偏偏自家車壞了,叫的網約車又轉來轉去找不到她。此時的她,還在森林中崴了腳,即置身事外,又心在案中,焦急萬分,心焦如焚。

所以,儘管遠離人煙,講的卻是人煙密集處最驚心動魄的事,這個劇本的思路與腦洞,都太驚人了,非常贊。

《萊克伍德》就這樣子,用一種非常特殊的角度講了一個發生中的校園槍擊案。它選擇的是一位受害者家屬的角度,從案情的極致邊緣,逐漸向案情中心靠近,這個過程中,抽絲剝繭一樣,一點點搞清整個故事的案件的來龍去脈,以及最後的解決方案。整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大部分就發生在一處遠離人煙的森林的一位母親在邊跑步邊電話的過程中,她不僅是被劫持的孩子的母親,還以自己的方式,幫助了遠方的警方,參與到了案子當中。

她通過朋友找到了劫匪的電話,然後與劫匪進行通話,有效瓦解了劫匪的戒備心與注意力,協助了警方解救人質。

影片的主體,不過是一名女人在跑來跑去,形式上看著很像《羅拉快跑》,其實完全不一樣。這種講述方式是太過於特殊了。從成本上來說,這種單人表演的方式,無疑將成本降到了最低。因為不需要花錢去布置一個出演人員眾多的槍擊案現場。

《萊克伍德》的妙處就在於這裡,在於它講故事的角度,不得不佩服編劇的腦洞,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能夠用這樣的形式將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講出來。

當然,好萊塢是世界電影的中心,類似的腦洞之前也有,像《科洛弗檔案》就用一場普通聚會的形式講出了一個規模宏大的怪獸與滅世的大題材故事。更有甚者,《那個男人來自地球》更是僅僅用單一場景,幾個人坐著聊天就聊出了一個讓人咂舌的故事。《萊克伍德》可以與他們媲美了,勢必成為小成本製作的典範。

只是,娜奧米·沃茨太老了,某些鏡頭下滿臉褶子,實在是讓人喜歡不起來。

更重要的是,她本次演得是真的夠不好。這種一個人撐起一部電影的電影,演技顯得尤為重要,細微的感情表達必須要做到纖毫畢現。可是,娜奧米·沃茨的表演手段過於單一,除了只會哭之外,幾乎無從分辨她的驚恐與焦灼,無法讓人體會到她瀕於崩潰狀態的那種心態,幾乎所有的情感都模模糊糊,無法讓人感知到她內心深處的傷悲。

《藍色茉莉》中的凱特·布蘭切特,一個人的喃喃自語就將強烈的內心戲充分地表達了出來,那才不虧是影后級別的表演。娜奧米·沃茨與之相比,判若雲泥,實在是太差了。

只能說,好不容易遇到了一個極佳的劇本,但娜奧米·沃茨幾乎又毀掉了它,使得這部影片的打分並不高。好可惜!

當然了,這樣的影片不好演。與之類似的,是湯姆·哈迪飾演的《洛克》,它講的一位名叫洛克的白領,在晚上下班之後,開上了自己的車。然後就是湯姆·哈迪一直開著車,坐在主駕的位置上,憑藉一部手機,只靠台詞就演完了整部電影。在不斷行駛的汽車中,以台詞的形式,講完了洛克人生最為崩潰的一個晚上,他逐漸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家庭,從企業中高層到破產,就發生在一夜之間,就在開車的路上。

《萊克伍德》的格局比《洛克》大多了,森林的美景也讓這部影片在攝影上有很大的展現空間,拍攝的相當唯美。但娜奧米·沃茨與湯姆·哈迪都沒能把握住電影的精髓,沒能在極其細微的表達中傳達出更多的戲份,沒有將演技充分發揮出來。不然的,這兩部都會成為經典。

《洛克》的名字來源片中主角的名字,《萊克伍德》的名字則來源於片中校園槍擊案的案發地名字,萊克伍德鎮萊克伍德高中。

要我推薦的話,必須要說喜歡研究電影的朋友,一定要看看《萊克伍德》,畢竟劇本的角度實在是太巧妙了,非常具有啟發性意義。至於演技,就將就將就吧。

《萊克伍德》(Lakewood),還有另外一個名字,英文叫「The Desperate Hour」,可翻譯為「絕命時刻」,或者是「危急時刻」,港台翻譯叫《絕命童話》,可資參考。

(李嘯天)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0796069def092321534f0e5b8b303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