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5句話讀懂《自卑與超越》

2023-07-26     十點讀書

原標題:如果用5句話讀懂《自卑與超越》

B站知名博主「舊真」有30多萬粉絲,和大部分博主不同的是,他35歲,沒有家庭,沒有正式的工作,曾經在工廠站流水線,現在在深圳坐日結工。

但他並不焦慮,鬆弛自洽的狀態反而吸引了很多粉絲。

談到自己人生中最大的轉折,他提到兩個心理學家。

小時候,舊真長得不好看、又胖,常常被同學欺負。最讓他自卑的是:自己這麼大的個子,打架卻不敢還手。

外出打工之後,他讀了一些心理學書籍,先是看到研究群體心理學的弗洛伊德的名言:「人生一生總是在彌補童年的缺失。」

舊真很有共鳴,正是童年時的那些創傷,導致自己現在懦弱的性格。

後來他又看到了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告訴他:「只要有心改變自己,就非常有可能改變。哪怕明天就要死,現在改變也不晚。」

這句話如當頭棒喝敲醒了他,童年的創傷不應該是框住自己的理由。

隨後他嘗試改變、辭職體驗各種生活。

《自卑與超越》是阿德勒最廣為人知的書,讀起來並不輕鬆,但是書里的五句話值得閱讀百遍。

阿德勒|中國友誼出版社

「每一種非凡的能力都是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發自內心的興趣得到的,而不是來自遺傳。」

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在阿德勒看來,自卑只是你一種看待世界的角度,並不會決定你的人生,也不會界定你的成敗。

他自己的人生就是最好的驗證。

阿德勒出生在一個猶太家庭,家裡七個孩子,他排第二。

他生來羸弱,4歲才學會走路。

所以,他的童年記憶幾乎都是圍繞著疾病:「我所能回憶起來的最早往事是,由於我罹患佝僂病,我被繃帶綁著坐在椅子上,健康的哥哥坐我對面。

他上躥下跳,來去自如,然而我每動一下都會極度緊張,非常費力。每個人都盡力幫我,父母更是嘔心瀝血。」

在其他方面,他也沒能逃過和哥哥的鮮明對比。

哥哥身材魁梧、相貌英俊,自己身高只有一米六,只能在學業上多花點力氣。

後來,哥哥因為分擔家裡的生活壓力,輟學成了一名商人,而阿德勒則走上了學醫的道路。

雖然論起個人成就來,阿德勒遠遠超越了哥哥,但是童年的自卑沒有消失,他常常感嘆:「哥哥一直勝過我」。

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阿德勒接觸了無數諮詢對象,結合自己早年的經歷,他開始思考身體在決定一個人的人格上,會發揮什麼作用,由此創立了個體心理學,成為蜚聲世界的心理學家。

自卑感不單出自先天的身體缺陷,還可能是貧窮、被忽視、溺愛、兄妹間的競爭等等原因,超越自卑、成就自己,靠的是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發自內心的興趣。

「一個人被無情地驅使著為成功而努力,任何挫折對他的自尊都是一種嚴重的威脅;結果就產生了孤立無援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如果市場的變遷決定人的價值,那麼,人的尊嚴感、自豪感就被摧毀了。」

如果要找到一個每個人都想追求的目標,那麼一定是「成功」。

人們渴望用成功來證明自己,塑造了無數成功人士的典範,希望在他們身上找到成功的秘訣。

似乎每個人都想抓住所謂的「紅利」、「財富自由的機會」,追求成功,成了一件充滿焦慮的事。

很少有人追問,到底什麼算成功?人為什麼要成功?

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個人被無情地驅使著為成功而努力,那麼任何挫折對他的自尊都是一種嚴重的威脅;結果就產生了孤立無援感、不安全感及自卑感。

唯有找到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為了這份渴望而努力,你才不那麼在意努力的結果。努力本身,就會讓你體會到尊嚴感和自豪感。

「我們不要認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可以輕易地發生改變。人格是存在於生活方式之中的,如果想糾正一個人錯誤的行為,就必須要了解他在構建生活方式的時候犯下了怎樣的錯誤。」

拿走酗酒者家裡的酒並不能幫他徹底戒酒;沒收孩子的手機也不能讓他忘記手機里的遊戲。

每一種行為的形成,都經歷了神經系統的「演化保守的學習過程」。

當我們看到一些曾帶來過美好體驗的東西,大腦就會說:「那是快樂,快抓住!」

之後,大腦里就有了一套模式:看到酒、喝下去、感覺很好。

這套模式不斷重複,就形成了酗酒的行為。

想要改變這種行為,需要回到他的生活方式里,哪些情境、哪些符號會調動喝酒的信號,否則所有一時的改變,都只是治標不治本。

「大多數人都把愛的問題看成主要是被愛的問題,而不是看成主動去愛和愛的能力的問題。於是,愛的問題就是如何能被愛,如何變得可愛。」

著名生物人類學家莫利斯說:「人是一種社會動物,很需要愛與被愛,身體接觸是親密關係最基本的交流方式,我們需要觸摸。」

愛情讓我們能接受自己對另一個人的渴望,使人與人之間的慾望升華為一種更高尚的需求。

但是現代社會,人們變得越來越害怕愛情、迴避情感。

沈奕斐在《什麼樣的愛值得勇敢一次》中寫道:「愛情是兩個獨立個體的聯結,必然有主動的成分,當大家都習慣於被愛,而缺乏主動去愛的能力時,愛情由此而變得非常困難。

所以,有人感嘆今天「大部分的愛情死於只想被愛」。

「一個人對自己價值的理解就在於占有的多少,而他如果想成為最好的,就不得不成為占有最多的。這種惡性循環產生消極、嫉妒、貪心;最終導致人內心的虛弱和自卑。他對於自己的估價基於他有什麼,而不是他是什麼。」

一個人的自我是他所能夠稱之為「他擁有的一切」的總和,不僅是他的身體和精神力量,還有他的衣服和房子、他的愛人和孩子、他的先人和朋友、他的聲譽和工作、他的土地,以及他的遊艇和銀行帳戶……

通過擁有某些東西,我們將自我延伸到這個世界上,我們通過我們的所有物向他人表明我們的身份和地位。

但是,我們會高估我們所擁有物品的價值,不願意放手,因為它代表了我們是誰,但我們也很容易對我們的大部分所有物習以為常。

當生活被這種無盡的慾望所控制,我們認為擁有更多東西會帶給我們幸福,但其實正相反,它往往會導致更多的嫉妒、貪婪和痛苦。

十點君搞事情!

莫言和余華,

如果你只能選擇一個人的書來看,

你會選誰?

投出你的一票吧!

作者 | 甘藍藍,寫好別人的故事,過好自己的日子。

主播 | 佳音,十點讀書籤約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0162810e064ea1c809b62a79afba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