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隴西》大結局:為什麼活到最後的是荀詡和馮膺?

2022-05-08     美人豐盛

原標題:《風起隴西》大結局:為什麼活到最後的是荀詡和馮膺?

《風起隴西》完結,也完成了最後一次反轉:陳恭頂下馮膺所有罪名,被梟首於市。

青萍計劃的實施和反間,隨著陳恭人頭落地告一段落。所有人回到原點,而荀詡開啟了他的新征程,被諸葛丞相欽點出使東吳。

結局為什麼要這樣設計?網友開玩笑說因為「荀詡見晉」(循序漸進)。

當然,這是編劇巧妙設計的諧音梗。結局如此,是為揭示本劇的主題:

1、害死陳恭的並非荀詡,而是權謀。

2、表面上一直是「局外人」的荀詡,其實才是諸葛亮「民貴君輕」思想的同路人。

楊儀:「大道」與諸葛亮相悖,註定不得善終

或許有些觀眾還沒看出來:楊儀是《風起隴西》里的「反派」、站在諸葛亮對立面的人。

在蜀魏「諜戰」中,諸葛亮本有三位得力助手:有智(擅施連環計)有志(甘當死間)的馮膺;身不由己的陳恭;攪起詭譎雲涌的楊儀。

楊儀是諸葛的「相」、馮膺是諸葛的「將」,陳恭是諸葛的「卒」,表面上看,三人一氣貫通,讓蜀漢穩操勝券。

實際上,這三人都非諸葛亮的「同路人」,屬楊儀走得最遠。

21集楊儀、陳恭、馮膺三人同框時,不知可有人注意到:楊儀失言了。

「思之,你現在已經價值連城」。

馮膺即將殉國,陳恭死了父親、妻子,馬上還要殺掉兄弟。而楊儀,想的卻是「身價」!

楊儀自知不妥,眨了眨眼,補充道:「非如此,不足以興漢滅曹……都是為了興復漢室」。(請看此時陳恭的眼神)

人的「道」不在未來,而是看當下說什麼、做什麼,楊儀的語言體系出賣了他的價值觀。

在三人會面之前,楊儀曾與諸葛亮會面坐實「馮膺是魏諜」的身份。

但請看此時諸葛亮的反應……

諸葛亮的眼中是明顯的嚴厲、疏遠……為何是這樣的態度呢?

我們來回放一下楊儀和諸葛亮的「合作」。

街亭之失後,蜀漢順勢而為派「白帝」陳恭施反間計,走向「燭龍」崗,此時諸葛亮楊儀二人意見是相合的。

而李嚴在朝會上與諸葛亮的激烈交鋒,刺激了楊儀。他派馮膺在司聞曹實施「內間」——馮膺搞李嚴。

這件事,諸葛亮是不知情,也不贊同的。

北伐失利,劉禪本未怪罪諸葛亮,他自貶三級,本就是為了犧牲自己的利益,換得朝堂安寧。

他也曾在車中疏導楊儀:你要有大局觀,相忍為國、合則兩利。

可楊儀沒聽。他利用了李嚴的嫉妒心,激活了蜀漢兩派勢力對峙。

這天,諸葛亮下朝後,楊儀心急地問:

「李嚴彈劾了嗎?馮膺的案子有結果了嗎?」

丞相冷淡回答道:「你被貶了,回家多點讀書吧!」

諸葛亮讓他回家讀書,是在點他:「不要做得太過,多多修身養性。」

可楊儀置若罔聞。

諸葛亮以用計聞名,但他光明正大。所謂「足智多謀」,謀的是計策圓融,不誤傷誤殺;

所謂「心懷天下」,這天下里,也包括陳恭、荀詡這樣的人。

所以,如果諸葛亮自己用計,決不會把李嚴逼上絕路。

可在楊儀的局裡,不只是李嚴死無葬身之地,太多的人身陷不忠不義。

最後一集,陳恭犧牲,諸葛亮和楊儀的矛盾白熱化。

丞相大罵楊儀,把諜戰用於「內鬥」?隨意把「自己人」變成炮灰,你想想,合適嗎?

「有術而無道、視人命如草芥」是楊儀的問題,諸葛亮多一次又一次給他機會,希望他能自省、改變狹隘,只為挽留人才。

但楊儀這次的「跳腳」,讓諸葛亮徹底看清了楊儀(這裡要給俞灝明的演技點贊)。

為何人的經驗知識可以提升,格局卻很難打開?因為格局的本質是「善良」,善良是本性。

鏡頭再回到「三位大佬同框」——

當陳恭向「國之英雄」馮行大拜之禮時,楊儀卻僅僅是「以茶代酒」應付。

所以,楊儀註定會失去諸葛亮的信任,最後不得善終。

馮膺「復活」的隱喻:權謀仍在,但會比從前「有底線」

如果沒有陳恭的計謀,馮膺應該也活不到最後。

他的「復活」是一個信號:權謀仍然會在,但可能會比從前「有底線」。

馮膺,是一個被成功洗腦的「工具人」。但他和楊儀有別:他在執行上「無底線」,但大節上「有底線」。

他能把連環計施得沒有痕跡、能做到對正反兩派左右逢源;

他有視人命如草芥的時刻,也有讓荀詡求「白帝」的一念之仁。

他對人性有可怕的洞察,所以正反兩派都被他「玩」得團團轉。

陰輯受李邈曾脅迫陷馮膺入獄,但他一句「我早就掌握你貪賄的證據,但從來沒舉報過你」,就徹底「馭」了陰輯的心。

李嚴後期把身家性命全部交託於「三步走」中;

孫令雖然一直沒有什麼頭腦,但對姐夫,卻有「打死都不招」的愚忠;

楊儀把「棋眼」壓在馮膺身上,就賭這個人不會出現漏洞不會「脫軌」。

郭淮所有的布局的開端,都始於他相信了馮膺「權臣的面具」……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極其圓滑、城府極深之人,在青萍計劃進入到最後階段,毫不猶豫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試想,如果司聞曹不是由馮膺掌管,還能成就陳恭和荀詡嗎?如果真的「水至清無魚」,高堂秉等魏諜便不可能「渾水摸魚」……

因此,在這場楊儀攪起來的腥風血雨中,馮膺有大功也有大過!

只是功過相抵後,蜀漢仍然需要這樣的人的存在。所以他沒有成為像陳恭一樣,為「興復漢室」隊伍中,無數倒下去的死卒的一員。

陳恭為何一定要死?害死他的並非荀詡

不知道有多少人曾這樣想過:複雜的陳恭會活到最後,單純的荀詡隨時會掛掉。

可是,為什麼死的是陳恭?

答:一為角色解脫,二為劇情服務。

看完結局,我們都明白:死亡對陳恭來講是一種解脫。

他是個重情的人,因為重情,自從當上「白帝」那天起,陳恭的命運就攥在他人手中,「一入司聞曹身似海」。

一開始,是父親之死把他牽入漩渦。

接著,是翟悅之死,讓他與五仙道結仇、與大魏結仇。

最後,是多方權衡,讓他義無反顧地選擇犧牲。

只有他死,所有蜀漢英雄都不用暴露;不會擾亂朝堂;馮膺能「復活」;連李嚴也會心裡好受很多。

荀詡假死後,陳恭曾囑託林良道:

「到底是誰對誰錯,我已經不知道了,但是唯獨有一件事情,孝和必須活下去,他跟別人不一樣,像他這樣的人,這世上太少了。

這段話透露了3個信息:

1、陳恭已萌死志——翟悅之仇已報,他再無牽掛。

所以,他才指使林良做下局,最後一次利用荀詡,讓荀詡越獄來抓他這個「魏諜」。

2、他已看透,所有興衰成敗皆是浮雲。

他曾質問過馮膺:所謂大局,到底是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要犧牲多少人,那些犧牲的人,都是該死的麼?

這個答案,馮膺給不了、陳恭也不想再想了,反正自己已經是棋盤上無法後退的「卒」,和這趟渾水裡沉得最深的「魚」了。

3、他懂得了荀詡的信仰。

他回答不了的問題,荀詡早就懂了。

當年陳恭出征,和翟悅、荀詡三人曾有一段對話,當時,翟悅單純地問信仰是什麼?

陳恭說的是「興復漢室」,那是他一直被「洗腦」的說詞。

而荀詡說的是「為了每一個像我們這樣的人。」那時陳恭還不懂:生為螻蟻,也應該有幸福之權利。

但他現在懂了……

所以,他的最後一個請求,就是讓荀詡不要再查下去了,他想讓青萍計劃停止、讓蜀漢權謀止息、讓一切回歸到原點。

陳恭之死,代表著「所有生為螻蟻之人」命運的解脫。所以,害死陳恭的並非荀詡,而是權謀。

荀詡與諸葛同道,他這樣的人才是蜀漢之光

荀詡猜對了所有的答案。

所以,不是他沒有全局觀,不是他不聰明、沒能力,而是有些不守底線之事,他不想和楊馮同流合污。

可為何他猜到了答案,卻仍要從洞裡爬出來?

其一,他心存僥倖,希望不是像他想的這樣。

他希望朝堂內鬥不至於如此混亂、他希望陳恭不是燭龍、他希望陳恭沒有真的攪入內鬥的局中。

其二,他或許想拉陳恭出局。

他想著,也許自己早到一步,陳恭就不會成為權謀的犧牲品……

當然,荀詡失敗了,他無法憑一己之力把這複雜的爭鬥歸順到原點。

彈幕里有人說荀詡害死了陳恭,但不知大家是否想過:

即使陳恭現在沒有死,待青萍計劃完成,以楊儀的作為,也必將讓陳死無葬身之地。

陳恭此時赴死,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就是讓青萍計劃停止、讓朝堂爭鬥爭告以段落,讓一個「螻蟻」復活,讓荀詡走向真正的報國之路。

是荀詡讓陳恭想明白的,這就是為什麼,陳恭說荀詡不一樣。

陳恭了解荀詡,從頭到尾,他一直在努力與兩派勢力抗爭。

他也是「死士」,他出外勤時也喝了毒茶;為抓燭龍變成殘疾,荀詡沒有一句怨言……

但是荀詡不能接受「殺白帝」,不能接受「谷正的死」,不能接受廖會、馬盛之死,高堂秉糊裡糊塗地自殺,以及馮過於順利地被捕。

荀詡的抗爭是,拒絕人淪為權力鬥爭的犧牲品,他要的是對人的尊重。

所以,只要荀詡活著,陳恭的希望就在。

而恰好這個希望,也是諸葛亮想給蜀漢的。

或許大家還記得,本劇在前幾集曾有一個伏筆:荀詡小的時候,諸葛亮問他什麼最重要。

荀詡這樣回答……

但諸葛亮告訴他:錯,這天下,最要緊的是人,你記住,這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值得萬金,你要珍惜他們。

這才是本劇的主題——在那個君權為天的時代,作為少有的思想跨越時代的智者,諸葛亮一意孤行著「民貴君輕」的理念,而荀詡是他堅決的同路人!

如果你問,為什麼荀詡為何能活到最後?答案很簡單,因為,他這樣的人才是蜀漢之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0058b313970a9cf2566e368c67056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