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補習班》雖然不是那一類最好的現實主義作品,但它屬於現實主義。中國仍然需要這樣的電影。
由鄧超、俞白眉共同執導的現實主義教育題材電影《銀河補習班》7月18日正式上映,開畫首日累計票房便突破1.6億元,目前累計票房已突破3億,《銀河補習班》儼然成為暑期檔最大的種子和「救市」之作。另外,《銀河補習班》的點映和宣發路徑,跟去年暑期檔的最大贏家《我不是藥神》非常相似。在上映前兩個月,《銀河補習班》就在父親節當日舉行了超前點映,在正式上映前,也在全國多個城市展開連續多日的點映。提前且如此大規模的電影,體現了主創者對電影質量的信心,他們希望經由好口碑的積累在正式公映後迎來爆發。
作為鄧超與俞白眉合作的第三部電影,該片一改他們此前的喜劇類型,而是作為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在悲情中之餘加入不經意的喜劇元素。在影片中,鄧超和小演員的表演是很大的加分項,但在電影化處理的層面,依舊與成熟電影導演存在較大差距。
教育場景讓人有「代入感」
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題材作品,電影《銀河補習班》深度聚焦父子親情和家庭教育,溫暖又不失深度地展現了一段跨越30年漫長時光的動人故事,採用懷舊的色彩來渲染背景。影片中鄧超飾演的馬皓文對兒子馬飛的教育方式引起不少現場觀眾的共鳴和思考,關於「孩子教育方式」也引發了很多家長影迷的探討。
鄧超在影片中飾演一位命運波折的父親馬皓文。他曾經是城市大橋設計師,因一次事故背黑鍋入獄,後來在一貧如洗的情況下,將兒子帶到身邊教育,鼓勵他去尋找夢想。
影片中,父親馬皓文從人生巔峰掉落谷底,成為被生活胖揍的「失敗者」,兒子馬飛則是被人欺負不被學校認可的「差等生」。馬皓文一次又一次站在應試教育的反面,與校長對峙,甚至帶著馬飛逃課、逃學。最後讓馬飛從倒數第一考入年級前十,並成為了一名航天員,實現了人生「逆襲」,在一次太空危機中化險為夷。
影片用最簡單的方式收割一批觀眾,很多場景都是大家常見並且經歷過的,很容易讓觀眾有代入感,比如看課外書被責罰、熬夜做練習冊等。影片中父親馬皓文說,「你自己的事,別問我」以及躺在草地上教孩子體會什麼是真正的「草色遙看近卻無」,都令人印象深刻。
馬皓文是如何將馬飛培養成一個太空人的?這是電影的核心敘事線索,花費的時間最多,最濃墨重彩,也是電影片名的由來,所謂的「銀河補習班」,就是馬皓文對馬飛的補習。
馬飛小時候就被老師認為,腦子裡缺根弦。馬皓文入獄後,馬飛遭遇欺凌,媽媽和後爸忙於生意將他送到寄宿學校,馬飛更成了脫韁的野馬。他的成績班裡倒數第一,上課看金庸的小說,常常曠課,被教導處閻主任(李建義 飾)開除。
馬飛被開除時,正是馬皓文出獄之日。在前妻懇求閻主任無果後,馬皓文當著眾多師生的面,跟閻主任打一個賭,閻主任說如果馬飛期末考班級前10名就不開除他,馬皓文說:不是班級前10,而是年級前10。
這一刻非常燃,也構成了電影最大的懸念:馬皓文真的能讓班級倒數第一的馬飛進入年級前10嗎?
閻主任代表的是老一輩教育人,曾經歷苦難歲月,通過教育改變了命運,他們信奉的是應試教育那一套,分數至上,高考定終生。所以閻主任的教育「武器庫」里就那麼幾樣:更多的作業+棍棒+激發羞恥感。他看不上壞學生,視馬飛為眼中釘。
馬皓文對教育的理解,與閻主任截然相反。雖然那是1997年,但馬皓文的教育方式遠遠超前於那個時代,哪怕今日看來,仍舊超前。
它首先是鼓勵式教育。不是激發孩子的恥感(像馬飛媽媽說的「這孩子就這樣了,沒救了」),而是由衷地相信孩子是個天才。馬皓文告訴馬飛,「你是地球上最聰明的孩子」,他說這句話的時候不是敷衍,而是眼裡含光,充滿信任和堅定,讓馬飛建立起自信。哪怕打賭后馬飛第一次考試是班級倒數第五,馬皓文都夸兒子很棒,跟原來的倒數第一比有進步了。
《銀河補習班》是一種以孩子興趣為主導,充分張揚孩子自主性的教育。馬皓文並未怎麼督促馬飛學習,當馬飛問他,是睡覺還是看書時,他讓馬飛自己做決定。學校布置過多的作業,他也由著馬飛愛完成不完成,在馬皓文看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是最重要的,在他們學習能力最強的階段,每天過重的學習負荷,會讓他們失去對學習的興趣,產生疲乏感。
就像高考結束時,高三學生瘋狂撕書,紙片像雪花一樣落下,閻主任認為這是孩子們的一種釋放,馬皓文則質問道:如果高三的學習讓他們迫不及待地撕書,他們對學習是真的熱愛嗎?他們對學習還有熱情嗎?
當馬皓文問馬飛學習目標是什麼時,馬飛說「上清華北大」,馬皓文說不對啊,這是過程,並不是目標,以後想要做什麼才是那個答案。接著馬皓文就說出了「金句」,「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連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
馬皓文理解的學習目的,不是為了一時的高考,孩子的興趣與目標才是學習的終點。因此哪怕期末考馬上到了,他還是帶著孩子「逃課」(請假被閻主任拒絕)半個月去看航天展。班主任小高(王西 飾)說期末考試是馬飛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馬皓文說:不,沒有什麼最重要的時刻。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應該是均勻地散布在他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期末考試,馬飛真的進入了年級前10,他對航天的熱愛,也促成了他的航天夢。
本可以更好
顯然,在教育觀念的分歧上,電影站在馬皓文的立場上。馬皓文與閻主任的幾次辯論,都是閻主任敗下陣來。電影也過度放大了閻主任的「不可理喻」,「神化」了馬皓文對馬飛教育的可行性。
換句話說,電影對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討論,是簡化的;其在對素質教育的倡導上,也過於理想主義了。一個最簡單的現實是:絕大多數平民父母,沒有馬皓文的思想和見地,他們疲於奔命,不像馬皓文能夠在1990年代末給孩子買得起近萬元的586電腦,有時間帶孩子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半個月旅行;而大多數孩子也資質平凡,不可能像馬飛那樣不怎麼學習、不複習還能在一學期內從班級倒一進入年級前10。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應試教育仍舊是普通家庭的最優選擇,你得先考出去,才有更多的自由選擇。
導演太過於想當然,決定了《銀河補習班》對現實的影響力量非常有限。它將當下諸多教育問題,單純理解於教育觀念分歧,絲毫沒有觸及到教育背後複雜的國情,牽扯到城鄉二元、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教育的文化區隔、階層流動困難等因素。
任何一個被裹挾到教育競賽中的家長深有體會,多的是身不由己的時刻。就像電影中馬皓文的前妻叫嚷的,「馬飛不是你的實驗品」。沒有幾個家長敢拿孩子的未來做實驗。
即便如此,《銀河補習班》仍是迄今鄧超、俞白眉合作執導的最好的一部電影。它有諸多瑕疵,卻也有一個可貴的優點:認真/真誠。
對待電影、拍攝電影的態度,很認真。電影的時間跨度很長,對1990年代的許多重大歷史節點都有所反映,比如1990年北京亞運會、1992年亞洲足球杯、1997年香港回歸、1998年大洪災,歷史場景還原得不錯。
電影對教育問題的反思,雖然稚嫩,但也非常真誠。這部分帶有鄧超、俞白眉各自的成長經驗,以及時下他們作為父親教育孩子的經驗。也因此,電影帶有鄧超的「階層局限性」。記得以前他說過,不給孩子上補習班,要讓孩子有個開心的童年云云。這個觀念對於鄧超這一階層的人來說,當然沒有錯了,但如果把它當做一個理念推廣到所有人的時候,就會流露出幼稚的一面。
而真誠,更體現在電影中的父子情上。電影雖以教育反思為「骨」,卻以父子情為「肉」;電影的一個宣傳語是,「獻給父親,送給孩子」,電影同樣帶有兩個導演身為兒子/父親的感情,飽含他們對各自父親和孩子的愛。父子情充盈了電影中的絕大多數細節,真切、細膩、動人、催淚。
實際上,這部影片目前的確引起一些爭議,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吹爆《銀河補習班》和把《銀河補習班》罵到一文不值的文章,不同的認知之間確實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就像影片里鄧超扮演的爸爸所相信的教育方式和教導主任相信的教育方式一樣,他們都堅信自己是為了孩子好,但卻會將孩子引領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不可否認,片中馬皓文的理念是對的,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式到底是什麼是需要深思的。但他所表現的過程可能只能淪為一碗雞湯,它對現實並不具有任何可操作性,但是誰也不會在電影里去找教育的參照性。
歸根結底,《銀河補習班》想要的東西顯然太多了,一部電影能幹好這其中一件事都非常困難。
《銀河補習班》雖然不是那一類最好的現實主義作品,但它屬於現實主義。中國仍然需要這樣的電影。
綜合:
半島網;作者:黃靖斐;標題:教育雞湯加了「溫情料」,電影《銀河補習班》上映口碑兩極化,創作很真誠但有硬傷
澎湃新聞/有戲;作者:曾於里;標題:《銀河補習班》:不夠好,但真誠
新京報;作者:表江(影評人);標題:《銀河補習班》:一碗沒有現實操作性的教育雞湯
文中圖片均來自豆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0-zkFGwBmyVoG_1ZSxg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