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奕勝
單位:贛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看到標題,相信大部分檢驗同行的想法是這樣的。
路人:一張玻片定乾坤,講的是形態學吧?
我:是。
路人:看吧,我猜對了,那你是準備講細胞咯?
我:額,不是,這次不講細胞,講講真菌和取真菌的事項。
路人:呃,真菌有什麼好講的?不就是圓形或橢圓形,最多再來個出芽,滴幾滴氫氧化鈉/氫氧化鉀進一步辨別,SO easy。
我:首先,真菌涵蓋的範圍可廣了,真要細分起來,有些菌,我們還未必認識。其次,往往越是容易的事,卻最難做好,因為粗心、忽略等。
路人:行了,行了,趕緊你的表演吧,趕時間呢~~
我:好勒~
案例經過
下午時分,實習生準備在窗口采血,轉頭告訴自己有皮膚真菌檢查。隔著窗口玻璃,自己也順便看下患者情況,女,60歲,臨床診斷:健康查體。臨床醫生開出三個檢查:血常規、過敏原譜篩查,皮膚真菌檢查。
很快,血常規結果出來了,除單核細胞比率11.10%,略微升高,余均正常。自己也開始皮膚取樣、塗片,看到患者的手部情況,老繭叢生,皮膚破開,心裡頓時覺得:可能不是真菌。如圖1
圖1
患者自訴:四年時間,跑遍不下於100多家醫院,均未能治癒。在廣州打工多年未出現任何異常,近些年回家後,基本逢秋季好發,全身難癢不已,苦不堪言。甚至使用過中藥的泡洗,使用時當時有效,過後又無效果,依舊復發。手部難癢時,抓破皮膚出血後,貼膠布來暫時緩解。
聽到患者的自訴,症狀已非常明顯,難道的確是真菌所致?不由細想,認真用小手術刀刮取皮膚組織,自己也順便輕輕切除一些稍微深部的皮膚組織,滴加氫氧化鉀,用手術刀塗勻、塗薄,將大塊皮膚組織推到玻片一側,如圖2
圖2
低倍初步鏡檢,發現大量上皮細胞,轉到高倍,搜尋許久未果,第二次從內心覺得不是真菌。難道是我取材不合格?不對呀,淺部和稍微深部的皮膚組織,均有取樣,且均是患者指認的最癢之處。如圖3,低倍下諸多上皮細胞及組織碎片。
圖3
搜尋了許久,準備放棄時,突然一個熟悉的圓形東西進入視野,內心那個狂喜啊,真菌!再細調下 細准焦螺旋,可以看到中間有一個閃亮的細胞核!一旁的微生物同事看螢幕上的圖像也確定是真菌。再繼續搜尋視野,很快,更多的真菌慢慢進入視野,甚至還有出芽的真菌,終於可以一錘定音,真菌無疑~~如圖4
圖4
找真菌過程中,和微生物同事討論了一番:第一,患者不僅僅只是感染真菌,還有其他細菌合併感染。第二,逢秋季好發,莫非有接觸性過敏?第三,真菌較普遍(空氣中也有,麵包發霉就是例子)且頑強,雖好治癒,但需堅持用藥,療程較長,而患者病急亂投醫,可以說什麼法子都用上了。
再次和患者交談,全身難癢具體有哪些部位。初步觀察發現:腰部可見紅色小點,症狀較輕,腳部更為嚴重,皮膚可見皸(jun)裂!如圖5
圖5
隔日,患者過敏原結果出來了,總Ig E正常,除蟹為0.37 IU/mL略高外(參考範圍<0.35 IU/mL),余均正常,也就基本可排除過敏因素。
患者得知找到最終原因後,萬千感謝,四年了,可以想想患者求醫之路和所花費的錢,及對各種藥物、偏方抱的希望卻帶來失望,不是我們能想像的。而自己的確定,也就僅僅是一張玻片、一個小手術刀、幾滴氫氧化鉀、一台顯微鏡。之前寫過的文章《有點難度的皮膚找真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最後,自己也總結分析了兩個問題,值得深思。
(1)皮膚真菌檢查,該不該檢驗科來取樣?
個人認為,該,從檢出的陽性率來說,就是我們來做更合適。不僅是鍛鍊手技(力度既要刮到患處又不致出血),檢驗科取完樣可馬上鏡檢,避免污染,而且還能學習、了解臨床知識(用藥史、淺部深部真菌)。
回想自己進修的某人民醫院,真菌取樣是臨床醫生取樣,將玻片送至檢驗科,途中交費或上下樓,均有可能導致標本吹走,最後導致陽性率很低。
(2)取樣後,需要酒精燈微微加熱、加蓋玻片、或者染色嗎?
都不需要,取材後,用手術刀或棉簽將標本塗勻、塗薄(至關重要),將可能接觸到顯微鏡物鏡的組織推到一側邊緣即可。(說這話,可能會有點挑戰權威的教科書或專家共識,但本人手上經過的案例均未加熱、染色,只是濕片鏡檢需注意鑑別真假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