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統領北魏四十年卻攻不下蜀漢,為何司馬昭就能輕易滅蜀?

2020-09-25     沐一場月光雨

原標題:曹家統領北魏四十年卻攻不下蜀漢,為何司馬昭就能輕易滅蜀?

三國年代不論是英雄豪傑的戰鬥還是深謀遠慮的計策都讓人記憶猶新拍手叫好,但是讓我最喜歡的還是各勢力鬥爭的爾虞我詐的明爭暗鬥,勢力間的衝突極具緊張刺激,不僅能體現出國力實力,也更能凸顯君王的大智慧。

赤壁之戰後,隨著其他諸侯的覆滅,東漢末年也從群雄割據變成了三國鼎立,蜀漢、北魏和東吳彼此間的較量最為經常,俗話說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東吳孫權似乎就很明白這個道理,先後和劉備曹丕結盟,最後又回歸孫劉聯軍,因此三國的大戰大部分都在蜀魏兩國展開。

三國鼎立

說來也奇怪,根據歷史記載,北魏不論是地勢還是軍力都遠強於蜀國,然而曹操卻在中後期與劉備的交鋒中屢吃敗戰,而司馬昭卻能輕易滅蜀,是因為曹操的軍事實力不如司馬昭嗎?還是司馬昭的運氣嗎?

接下來就由谷城淺說歷史為大家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原因讓曹家屢次伐蜀都失利,而司馬昭卻能輕鬆滅蜀。

曹操

曹魏伐蜀

首先先從曹操說起,曹操之所以被後人稱讚用兵如神亂世梟雄主要是因為他在平定北方的成就,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起兵作亂的諸侯基本都在北方,而曹操也在北方,所以曹操的一生的精力基本都在如何平定北方身上。等到率兵南征時曹操的年事已高,而劉備也才剛剛攻打下巴蜀益州而已,連蜀漢都沒有建立。

曹操

曹操自然也明白劉備的潛在威脅,在得知劉備攻下益州後立馬出兵漢中,張魯聞之曹操前來也只能投降,從地圖上可以得知漢中是蜀漢進出的唯一大門,曹操拿下漢中意味著劉備被關在了益州,曹操本來是有機會一舉擊敗劉備,然而蜀地地勢險峻,曹操的軍隊都是北方人優勢就在騎兵,蜀地天險地勢騎兵難以前行這是其中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劉備實在太弱了,曹操沒看在眼裡,想著拿下漢中把劉備關在益州就行。

於是曹操就從漢中調兵繼續南征,只是沒想到劉備藉機反撲奪回了漢中,利用漢中的地勢戰勝了曹魏,曹操再想反攻之時蜀國已經發展成熟加上易守難攻就以失敗告終了,而曹操也因此過世。

劉備

曹魏第二代皇帝曹丕則吸取了父親的教訓沒有貿然進攻蜀漢,利用地盤大資源多的優勢發展內政和經濟打持久戰想和蜀漢拉開資源差距耗死蜀漢,又因為孫權的出爾反爾所以曹丕在位時的戰略部署都是攻打東吳,因此蜀漢帝國才能在曹魏的威脅下謀發展。

曹丕

司馬昭伐蜀

諸葛亮也深知蜀漢和曹魏的差距,不能久拖,於是急於北伐,因為司馬懿的龜縮防守導致蜀漢的資源消耗殆盡,諸葛亮也最終病逝五丈原。隨著蜀漢老將的離世,蜀國開始人才凋零,再加上諸葛亮和姜維持續的北伐資源消耗嚴重,宦官黃皓霍亂朝政蜀國的國力也已經大不如前了。

諸葛亮

所以司馬昭此時藉機伐蜀才能輕而易舉的勝戰連連最終滅蜀,從兵力上來說,曹操漢中之戰時因為軍隊都調離南下,所以鎮守漢中的兵力微乎其微,而司馬昭伐蜀時率領將近20時萬的大軍出擊,而蜀國的兵力個郡縣關卡只有萬人左右,兵力懸殊過大。

資源方面來說,魏國因為曹丕和曹睿兩代君王的發展國力不斷大增,曹睿年代也是曹魏帝國最鼎盛的時期,而相比蜀漢資源連連被消耗基本沒有一戰之力,所以從結果來看才會有司馬昭輕而易舉破蜀的成就,其實都是曹家三代人的功勞。

司馬昭

小結

綜上所述,蜀國的滅亡其實是歷史的必然,諸葛亮的北伐失利也註定了蜀國永遠無法匡扶漢室,被關在益州之地的蜀漢拖得越久實力只會越弱,而因為曹家三代人的發展曹魏的實力利益增長,苦心經營的成就才有司馬昭輕易破蜀的功績,所以總體來說破蜀的功勞不在司馬昭而是曹家三代人的功勞。

參考資料:

《三國演義》,《三國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FRw3QBURTf-Dn5gle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