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籃球還能讓校園再搶救一下嗎?

2019-09-18     TCOM

籃球世界盃結束了,西班牙隊奪冠,有人開玩笑說中國男籃與亞軍阿根廷隊差了一個西班牙男籃。本屆賽事中國男籃失去的很多,最直接的是幾乎已經失去東京奧運會比賽資格,這是自1984年以後的第一次。倒數第一的罰球命中率,倒數第四的三分球命中率,這支基本功薄弱的中國隊,與世界強隊,漸行漸遠。

誰也沒有想到,以「獲取東京奧運資格」和「爭取國際賽場最好成績」為目標的中國男籃,竟在家門口的世界盃上交出了如此一份難以「自我安慰」的答卷。

(一)聯賽商業化

面對實力強勁的奈及利亞,易建聯挺身而出一次次單槍匹馬扛著中國隊前行,奉獻了職業生涯最精彩的比賽,但無人配合的尷尬卻最終讓中國隊輸掉了比賽。男籃慘敗之後,有一種論調甚囂塵上:中國籃球將經歷中國足球過去十餘年的那種痛苦,聯賽商業價值勢必也會大受影響。這對剛找到CEO、剛發布2.0商業價值體系的CBA來說無疑是不利的。

籃球資深評論員李誠言告訴投中教育記者「作為中國籃球體系中最具有商業價值的CBA聯賽,球員、比賽就是它的核心資產,當球員受到質疑,整個聯賽的商業價值將會被重新評估。

聯賽水平高吸引的觀眾越多,聯賽能掙錢版權貴,吸引資本湧入籃球產業風風火火參與者越來越多籃球訓練營遍地開花後補梯隊層層疊疊發展更好,因此進入良性循環;聯賽水平低資本無信心,沒有贊助進入籃球產業匱乏只有明星球員掙錢家長認為無保障,參與者變少後繼無人發展無望,從而進入惡性循環。」

那如何保證聯賽水平呢?則需要源源不斷的優質籃球人才輸入。姚明在時,國家隊像是「姚明+國家隊」,姚明退役後,現在的國家隊則變成了「易建聯+國家隊」。

我們擔心的還不是這一屆中國男籃,而是更往後一點:這一屆中國男籃還能把球傳給易建聯,再往後一屆呢?姚明時代、易建聯時代之後,潮水退去,我們可能真的在裸泳。再往後那一屆的年輕人,經歷了靠譜的職業化訓練嗎?

(二)當前的體校模式

目前,國內的籃球人才培養就像兩條腿各自走路,一條是傳統的體校體制,另一條是高校籃球。偏偏這兩條腿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高校籃球無法有效地給CBA和國家隊供血,而體校培養體系,如今正面臨人才的日益流失。

體校模式是一種早發現、集中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教育系統負責組織並開展業餘訓練,一旦發現具有潛力的人才就輸送到各級體校進行專業化訓練。然而職業籃球過於殘酷,淘汰率極高,一批隊員里往往只能有一兩個嶄露頭角的,例如當年橫掃國內、號稱飛行大隊的廣東宏遠青年隊無一人在CBA打出名堂,順利得到發展。

眾所周知,如果你走了專業這條路,你要放棄的東西太多。因此,很多有天賦的孩子家長會選擇把孩子送到普通學校,而不是送到體校。一位參加暑期籃球訓練營的孩子家長對投中教育記者如是說道「他喜歡打球,可以暑假和周末參訓,這樣打球的同時也可以選擇一個很好的學校讀書,拿到一個不錯的文憑,對未來也有個保障。」打籃球不如上學讀書,這是幾乎所有中國人的共識,也差不多就是目前中國的現實。

這就間接導致,CBA俱樂部青年隊的質量在逐漸下降,可以說現在相當部分的俱樂部青年隊,甚至還達不到高中球隊的水平。一位NBA中國區中層告訴投中教育記者「必須發展大學生籃球,因為打球它是一個需要智商的事情,你不能只靠身體素質。綜合素質教育非常重要。它會影響整個人的為人處事,溝通等方面。比如說你英語好了,你在場上可以跟裁判施壓,可以跟對手施壓,但你會發現孫銘徽這些人英文根本不行。」

造成這種現實的是中國籃球(甚至整個體育產業)培養體制的滯後。反觀籃球第一大國美國,情況卻完全不同。美國籃球培養後備人才最大的特點是競技體育與學校教育結合,將挖掘培養人才的任務交給各大高校。美國少年兒童從小就接受正規的籃球訓練,從初中到高中,再到NCAA,經過層層選拔,最終進入全球籃球最高賽事NBA。

如今在在籃球發源地堪薩斯大學就讀體育管理碩士的俊傑說道「我10歲的時候就進了安徽省隊,每天至少訓練八小時,時間安排的很緊張,在我剛來到美國的第一年,詫異的發現這邊一周僅訓練20個小時就夠了,這裡的球員特別珍惜每個能打球的機會,當年我在省隊節奏很緊張,把打球當成任務,最後特別想逃離這個任務,終於退役後參加了高考。來到這以後才了解到NACC要求所有運動員的學術至少保持在GPA2.3才能訓練和比賽,低於2.3就會被叫停,並且所有福利都會被取消。大學籃球隊員要滿19歲且在大學打滿一年才能有資格去參加NBA選秀,高中畢業後至少要等一年才能去參加選秀。」

據了解,美國高水平的籃球運動員基本都來自於NCAA各個籃球名校。通過對比,不難推斷:在美國的籃球體制下培養出來的球員,往往具有更高的文化水平,也就意味著無論智商情商球商,學習能力,心理抗壓能力通常都會更強,也更加能自我調節。NCAA——NBA的模式能很好地保證美國籃球人才;中國當前還是以職業體校為主體的體育育人方式,在運動員選才上很受限,而且還存在各省各地區間的利益關係,球員發展空間有限,更大一點的問題是:只練了身體,卻沒練好心理和腦子,在身體條件不如歐美的情況下,國際賽場上更是走不遠。

然而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點是:在美國的籃球體制下,有越來越多的家庭願意讓自己的孩子走上籃球這條路。因此,籃球在美國不僅僅是一種職業,也是和學習地位同等的一條路,對於許多成績不太理想但是身體天賦不錯的學生而言,靠籃球去進一所名牌大學也是非常普遍的。許多NCAA的名校也同樣在學術領域非常出色,比如杜克、北卡、肯塔基大學等等。哪怕最後實力不足以進入NBA,在大學打個四年,完成學業,拿到一份不錯的文憑,去從事其它行業也是很好的選擇。正是美國完備的籃球培養體制,促成了美國驚人的籃球人才儲備量和極高的籃球普及率。

(三)推動體教融合

所以問題根本就不在最終一次的選拔,而是在最初一次的選拔。幸運的是,中國也慢慢意識到這點,比賽結束後,姚明紅腫著眼睛說「必須要堅定地、更加努力把整個籃球體系,從職業聯賽,到教練員培訓,到青少年,包括體教結合,要更加深入地走下去,任何事兒不能半途而廢。」

自2017年姚明當選中國籃協主席以來,這位昔日的籃球巨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成立了青少年委員會,推出「小籃球」計劃。宗旨是針對12歲及以下的孩子,改變成人比賽的規則,以適合孩子們的身心發展規律。據2018年數據統計,「小籃球計劃」推廣一年後,報名隊伍已達15365支,報名人數累計超過10萬人。除此之外,CBA選秀也是他力推的重點,提供有吸引力的薪水。2018年選秀的狀元、榜眼和探花的最低年薪,在不含津貼的情況下,可達50萬元、40萬元和35萬元。中國也開始有了和NCAA類似的大學生聯賽——CUBA。但與NCAA主要為NBA輸送人才不同,CUBA本質上仍是業餘比賽,每年只有鳳毛麟角的球員能進入CBA,即使進入CBA,也極少能打上輪換。

賽後有記者問:「如果這次世界盃,一定要讓某些人承擔責任,會是誰?」

姚明:「我!」

責任真的只是在「我」,不是「我們」嗎?事情變壞,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臨危受命當一把手,往往都是事情很壞的時候,需要去承擔責任、去做出改變的。這時候來當一把手,是需要成績的,可是積重難返,從頭做起的改革,不是那麼容易出成績的,得從娃娃抓起,從學校籃球抓起,從青訓抓起,重新建立校園籃球和職業聯賽體系。事情變好,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校園籃球是一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舉措。7月以來,關於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相關文件、政策頻頻發布,引起了各界關注。

全國體育運動學校聯合會教育發展委員會主任孫文新談道:「以前講體教結合,因為體育和教育是兩張皮,總是融不到一塊,干體育的干體育,干教育的干教育。於是很容易遇到瓶頸,如果成不了冠軍、成不了運動員,孩子們會面臨學習問題、就業問題等一系列困難。所以以前的想法是能把二者合起來,既把體育的問題解決了,也把教育需要的滿足了。而現在說的融合就是另外一個概念,是二者融在一起,誰也離不開誰,教育裡面就包括了體育,體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這說明我們的認知又往前走了一步,以後教育必須要有體育內容。以前講學籃球等項目是掌握一些體育技能,現在是要通過體育教育解決身心健康的問題,讓人能夠終身參與體育,而具體的方式個人根據興趣選擇就好。」

痛心之後學會思痛,找到解決辦法,中國籃球未來才能真正可期。因此,在國際賽場之外,我們更應該把目光放在校園之中。「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輸掉一場比賽固然可惜,可通過這次失敗,讓我們反省提升。從這一點上看,交點學費並不可怕,尤其是在學費還交得起的情況下。

失去直通東京奧運會的門票,是中國籃球又一個時代的結束,但這何嘗又不是下一個時代的開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iZRG0BJleJMoPM-ae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