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偷家族》:一萬種解讀方式,最終不過看到你自己

2019-06-04     熊掰掰愛睡覺

看一部電影需要兩個鐘頭,但記住一部電影你又需要多長時間。在這個超級英雄滿天橫飛,子彈槍火四處穿梭的快節奏電影時代里,大多數電影都如同過眼雲煙般,看過即忘過,真正給人心間留下痕跡的少之又少。而去年一部叫做《小偷家族》的電影卻是一個例外。

《小偷家族》是一部2018年的日本電影,也是第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的獲獎作品。電影在口碑和榮譽上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給不少的觀眾帶來了心理上的觸動。電影的故事本身並不複雜,講述的是一家沒有血緣關係的六口人,在一間小平房裡靠著偷竊卻過著無比溫馨生活的故事。或許正是因為平凡,所以更能喚起共鳴,外界對於《小偷家族》的解讀和挖掘一輪又一輪的層出不窮。然而對於電影來說,解讀是一回事,而電影本身又是另一回事。

解讀方式一:是枝裕和的電影風格

《小偷家族》的導演是日本另類導演是枝裕和,一位以家庭題材見長,關注底層生活的導演,在他的電影中往往都是日本家庭較為艱辛和心酸的一面,所以在部分人眼中他是一個只會揭露日本黑暗面的「反日」分子。在是枝裕和的電影作品中非常注重對非血緣關係組成家庭的思考。《無人知曉》《如父如子》和《小偷家族》都是這樣的作品,所以有人把這三部電影放在一起,說沒看《無人知曉》和《如父如子》的人看不懂《小偷家族》里是枝裕和的用心,這樣的判斷顯然對於普通觀眾來說太苛刻了。我們要的是看一部電影的真實感受,而不是一類藝術手法背後的全部歷程,當我們覺得雞蛋好吃的時候,是沒有必要知道下這隻蛋的母雞是誰的。

解讀方式二:《小偷家族》反映的社會問題

《小偷家族》是一部帶有諷刺意味的電影:一個偷竊為主要生計手段家庭的存在,勢必是社會發展的某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於是很多人從這部電影中看到了日本社會的冷漠和人與人之間的無情。這些觀點都是對的,但似乎不是電影所想表達的。我們往往是知道了日本競爭激烈生活壓力巨大這樣的事實,然後再在看電影時對號入座把這些標籤貼了上去。電影本身對於偷竊的直接批判和議論其實並不多,更多的是一種同情與憐憫。是枝裕和想通過電影表達的也絕對不是諷刺日本社會裡缺乏人文主義的關懷,而是通過狹小空間裡的愛來喚醒人物對親情的思考。

解讀方式三:非血緣關係的親情

「生了孩子的女人就一定是母親?那麼不能生育的女人就永遠不能當母親」這是電影關於非血緣關係親情的一次探討。在《小偷家族》的柴田家族裡沒有一個人是有血緣關係的,但他們的相親相愛卻超過了許多的親身家庭。血緣關係是可以讓我們不顧一切去付出的動力,但沒有血緣關係我們不顧一切的付出又是否會換來最後的認可了。親情的價值和衡量的標準又在哪裡?最終摧毀柴田家族的究竟是偷竊還是親情?他們偷來的所有物資財產是可恥的,但他們偷來的純真感情卻又是高尚的。

縱使一萬種解讀,最終還得自己看

一部電影只看到好的一面或者壞的一面都不算完整,關鍵的還是從中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小偷家族》雖然講述的日本一個社會基層家庭的故事,但本質上還是一個關於感情與道德碰撞的問題。在情感柴田一家人做的全都是對的事情,但在道德上他們做的全都是錯的事情。尷尬的是人本身碰巧又是最講感情和道德的動物,所以當感情碰到了道德時每個人的心裡都會有一絲猶豫,而正是這種猶豫讓我們更清楚地看清自己。當奶奶在沙灘對著海風說感謝你們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情感的勝利。當祥太對著柴田治說他是故意被抓時,我們看到的是道德勝利;但當祥太最後在公車上喊出那時「爸爸」的時候,你看到的又是誰的勝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GPB2wBmyVoG_1Z45z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