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媽媽,我可以喝飲料嗎?」,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關鍵

2019-09-30   大寶的小海疼

周末帶著孩子去逛超市,結果旁邊有個媽媽帶著自家的小寶貝也出來買東西,可愛的小男孩看到了飲料之後,本能的去和媽媽說:「媽媽我想喝飲料。」

媽媽對這個小男孩說:「不行寶貝,喝飲料對你的身體不好。」「媽媽我真的想要和飲料。」「不行,都說了對你的身體不好。」結果小男孩一下子就崩潰大哭了,站在超市的過道上不知所措。哭的小男孩非常的委屈,不知道到底應該怎麼辦。

孩子想喝飲料是他們成長過程當中一定會經歷的事情,如果沒有得到滿足,他們就會大哭。而父母能夠做的就是儘可能的阻止這些孩子,在平時的生活當中制止他們喝飲料。實際上孩子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他們的天性,就像是天熱了大家都希望能夠涼快一些,扇扇子或者是吃個雪糕。

所以說寶貝要是看到了其他人喝飲料,自然就會想要去嘗一嘗。好奇心驅使著寶貝,讓他們想要去嘗試一些新鮮的事,只不過父母不知道怎麼做對孩子是好的,怎麼做對孩子是壞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在想喝飲料的時候,家長總是都本能的在拒絕,就算是看到了寶貝委屈的樣子,可能父母也會去拒絕。而孩子並不知道家長背後的深意,只是覺得爸媽是不是討厭自己,不愛自己了。

社會當中有無數個實驗都已經證明的,飲料中所含的糖以及其它的物質對孩子的身體是不好的,甚至飲料當中含有的添加劑以及各種色素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些危害,所以家長才不會讓孩子喝飲料。

但是幼小的孩子並不知道這背後隱藏的深意,只是單方面的拒絕對他們的心理也會造成影響。很多家長看到自己的寶貝傷心痛苦的時候也會去反省,一味的拒絕孩子,這麼做真的是對的嗎?

拒絕對孩子也會有傷害。

很多人被拒絕的時候都會很難過,因為一般情況下一個人提出了需求,就說明他們的內心是渴望得到滿足的,但如果沒有得到,內心就會失落。只是失落的程度和期待值有一定的關係,越期待就會越難過。

生活當中如果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們就會對某些事情過度的渴望,漸漸的在心理就會出現疾病。比如說有些人特別喜歡某種特殊的食物,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性格,而是因為他們小的時候在提出需求時沒有被滿足,才會造成這樣的毛病,屬於心理疾病的一種。時間長了就算是長大成人了,或許心裏面也會覺得有空缺。

爸爸媽媽雖然不想要讓孩子喝飲料,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拒絕會讓他們的心理得不到滿足,變得十分的空虛,時間長了他們的內心得不到滿足之後就會畸形。

適當的滿足孩子的需求,用聰明的方法教育孩子。

小寶貝們想要去喝飲料,就是因為他們好奇,雖然家長知道這樣的事情對他們的身體有傷害,但是也不要在一開始就去拒絕。為了不傷害到孩子,也為了他們的身體健康,父母可以學著換種方式讓他們得到滿足。

  • 對孩子表示理解。

首先在孩子提出了某種需求時,家長需要做的並不是去拒絕,而且態度不能太過強硬。這樣就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受傷了。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他們沒有辦法很理性的思考。

在孩子提出需求時,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判斷他們的需求是否是對的。而針對喝飲料的這件事情,家長需要表示理解,畢竟有的時候父母也會想要嘗一嘗可樂到底是什麼味道。

所以下一次寶貝們在提出自己想喝飲料時,父母可以這樣做:「媽媽我想要喝飲料。」「你是不是因為玩累了,所以想要喝點東西解渴。」「不僅是因為渴我看其他人都和我也想要嘗一下,這個到底是什麼味道的,比較好奇。」

在和孩子交談的過程當中就可以理解孩子的做法,能夠明確他們的心裡到底是怎樣想的,這個時候就可以和孩子說:「那我們只喝一點點嘗一下,可以嗎?」通過商量的方式和孩子達到一定的共識,那麼在交談的過程當中就不會傷害到孩子,也會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所提出來的需求被滿足了。

孩子聽到了這句話之後就會去嘗一嘗可樂到底是什麼味道,如果他們還想要去嘗一口的話,父母就需要堅定原則,告訴他們剛才已經說好了,不可以再繼續嘗了,這對他們的身體有壞處。

過了之後,孩子還想要去嘗的話,爸爸媽媽可以稍微的縱容,但是也要用紀錄片或者是其他的方式,讓他們真正了解到喝可樂對身體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漸漸的他們會有明確的界限,比較饞的時候可能就會學著少喝一小口,但是之後也會控制自己。

  • 適當的滿足孩子的需求。

孩子的需求需要被滿足,長時間拒絕孩子,他們內心會空虛。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所以家長們在教育時可以換一種別的方法,比如說外面買的冰淇淋個頭太大,那麼家長就可以學著把這些冰淇淋分成一小塊,每次只允許他們吃一小口。孩子嘗到了味道之後,心裡得到了安慰和滿足,黃磊曾說過孩子如果沒吃過零食的童年是很不開心的,但是吃太多零食對他們的身體不好,所以適當的可以滿足他們一定的需求,甚至可以按照一定的年齡寬對孩子的限制。

三歲以內不要給孩子和任何的碳酸飲料,如果想要嘗的話,就找一個小小的瓶蓋,讓他們稍微嘗一點點,知道是什麼味道。

3~6歲的時候,可以按照一定的量給孩子和一小部分飲料,如果一瓶飲料正常的規模是500毫升,那麼可以讓孩子喝1/3,不要超量了,而且不能每天都喝。

長得再大6~12歲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喝一半,在這段時間裡他們會吃別的東西,也會吸收到足夠的營養。但同樣也不能夠每天喝的太勤,一個月或者是更長的時間讓他們喝一次。

12歲以後可以一天喝一瓶,但是也不能持續的時間太長,必須要間隔一段時間,否則在他們長身體的時候容易骨質疏鬆。

身體的確是很重要,但是一味的拒絕,為了他們長身體而忽視心理的建設也是不應該的。孩子覺得委屈心裡就很難過,為了消除這些消極情緒,還是要適當的放寬一些規則,更靈活的讓寶貝們得到滿足。

  • 家長一定要說到做到。

有些小寶貝在家裡沒有喝到飲料,但是轉頭卻又發現爸爸媽媽在背地裡偷偷摸摸的喝。這對孩子是很不好的,他們如果學會了,要是找到了把飲料藏在哪裡,他們就會偷偷摸摸的去喝。所以說想要控制孩子的行為,最好爸媽平時也不要多喝。漸漸的改善自己的行為,去喝水或者是喝茶,這樣影響到孩子,就算是他們想喝,可是回到家裡卻發現沒有飲料,漸漸想喝的想法也就打消了。

總的來說對於父母而言,想要更好的教育孩子,除了在意他們的身體發展之外,心理建設也是相當重要的,得到滿足、被愛,沒有經常被拒絕,漸漸的就會明白父母的用心,不要以家長的想法去限制孩子的,有的時候成年人想的事情孩子並不能理解。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