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埋怨」丈夫無能,寫了首詩,結果氣死了丈夫,詩卻成了經典

2019-10-03     儒家國學文化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男尊女卑思想非常嚴重。

反映在文學上幾乎沒有知名的女作家,李清照是個例外。

何她能成為例外呢?

除了她本人文采斐然以外,也與她的很多作品反映當時的歷史環境有關。

李清照所處的宋代,屢遭外敵侵擾,更有讓時人深感恥辱的「靖康之恥」,而李清照的很多作品中,帶有濃郁的愛國情懷。



比如她在《題八詠樓》中寫道:「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後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明面上稱頌八詠樓的氣派,實則暗諷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把「江山留與後人愁」。

一位深閨中的柔弱女子,能有這樣的愛國情懷,而且極具積極的社會意義,自然會在歷史上留下一筆。

但與她在詞作上大放異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位女詞人的命運卻有些坎坷。

尤其是她的婚姻。

比如今天要說的這個故事:妻子「埋怨」丈夫無能,寫了首詩,結果氣死了丈夫,詩卻成了經典。


李清照出生於一個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學生,非常喜愛文學。

母親是狀元之後,也頗有文采,受家庭的影響,李清照自幼熟讀詩書,少女時期已是文采斐然。

也因為這點,趙明誠被她吸引。

此人也愛好文學,也是士大夫之後,兩人興趣相投,又門當戶對,相處後互生情愫,並結為夫婦,成為當時文壇的一段佳話。

婚後不久,李清照的父親牽扯到朝廷的一件大案。

巧合的是,負責這個案件的卻是趙明誠的父親,但因為公公的「鐵面無私」,李清照的父親被革職查辦。

這讓李清照和丈夫之間的關係變得有些微妙。

後來,因為李清照一直懷不上孕,趙明誠頗有埋怨,之後還有了納妾之舉。

雖然古代男子納妾是常見之事,但因為趙明誠納的那些小妾也沒有為他生下一兒半女,李清照與趙明誠的關係也越來越糟。


「靖康之恥」後,江寧府發生叛亂。

擔任知府的趙明誠棄守江寧,收拾好家中值錢的物件後慌忙出逃,這讓李清照非常看不起他。

一群人途徑烏江時,李清照想到了在烏江自刎的楚霸王項羽,再看看眼中狼狽的丈夫,有感而發。

寫下了:「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詩句。

詩雖然是在說項羽,但實際上也是在埋怨趙明誠的無能和棄守江寧。

趙明誠也是文人,自然能聽懂其中含義,此後的他也終日鬱鬱寡歡,沒多久便死了。

試問哪個男人能忍受妻子埋怨自己「無能」?

說李清照那首詩氣死了趙明誠,實非虛言。

喪夫之後的李清照,曾選擇過再嫁。



但她發現所嫁之人張汝舟是貪圖她的財富,於是她選擇了「離婚」。

即她主動告發了張汝舟「騙官職」的事。

按當時律法,妻子告丈夫,丈夫如果有罪,妻子也得跟著坐牢。

性格剛烈的李清照不在乎,她寧願坐牢也要逃脫這段婚姻。

好在以李家和前夫趙家的人脈。

李清照遭受了幾天「牢災」之後便被救出,自此孤獨到老,於70多歲時病死在江南。

故事到此結束,大家怎麼看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ev-OG8BMH2_cNUgyuR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