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場村探秘
文/梁建邦
有去窯場村考察的想法已經很久了,因為據說那裡曾是明清潼關古城的磚瓦生產場地。
明清潼關古城是在唐宋潼關城的基礎上修建的,歷史上曾經有過多次重修和增建。楊端本《潼關衛志·建置·城池》記載清朝以前的修建情況說:「潼城沿山河之勢為之,地乃唐之舊址,所謂天授二年(691)移近黃河者是……宋熙寧中,遣侍御史陳洎築城。明洪武五年(1372),千戶劉通修築舊城。九年,指揮僉事馬騤增修城陴,依山勢曲折,周一十一里七十二步,高五丈,南倍之……門有六:東曰『金陡』,西曰『懷遠』,南曰『上南』,曰『下南』,北曰『大北』,曰『小北』。三門各有樓。南以山勢重疊,不豎樓。南、北水關二:南水關,洪武三十三年,成山侯建;北水關,宣德間,守備魏贇建。」
修建城樓、城牆和水關離不開城磚。《潼關衛志·建置·城池》云:「隆慶四年(1570),兵憲范公懋和增築修更鋪七十二所,城堞砌以磚。」 向淮《續潼關廳志·城池》又云:「(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潼商道德明公奉敕修南面土城三千二百九十八丈七尺,北面磚城七百三十三丈三尺,高三丈,頂寬一丈八尺,底寬三丈。」這是古代潼關志書有關明清時潼關古城用磚砌城的記載。這些城磚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潼關地名志》(1987年版)「上窯場」條說:「明代洪武(1368—1398)以來這裡為磚瓦窯場,分上、下二場,該村居上(南),故名。」「下窯場」條說:「明洪武年間這裡是磚瓦窯場,位於上窯場之北(下),故名。」由村名來歷可知,上、下窯場村曾經是明清時期給潼關古城燒制城磚和瓦的地方。
2019年12月6日上午,我們一行5人,在下窯場村幹部和兩位村民的引導下對窯場村地表的古磚瓦窯遺址進行了初步考察。
窯場村原來包括上窯場和下窯場兩個自然村,統稱為「窯場」,位於潼關古城南門外潼河東岸不遠處,南北綿延約600多米,兩個村子中間僅隔有100多米。《潼關地名志》說,1987年時上窯場有7戶人家,30口人,是蘇家村第二村民小組的一部分。下窯場有60戶,337口人,是蘇家村第七村民小組(現為秦東鎮秦東社區蘇家村七組)。從我們看到的現存遺址看,兩村中間的地段正好是當時的主窯場區。現在上窯場的幾戶人家早已搬遷到其他地方居住,村落不復存在。後來修建高鐵鐵路挖隧道,將挖出的土堆積到了原上窯場村的村址上,形成了偌大的一個土堆。
在下窯場一家村民房屋後面的土崖下,我們欣喜地看到了緊挨著的兩個窯壁遺址。它們在一個水平線上,都露出地表約1米多,但窯壁朝向不同方向,應該屬於兩個窯的窯壁。窯壁用長約三四十厘米、厚約七八厘米的青磚分四層裹砌,旁邊有燒窯過火留下的紅色土層。這兩個窯是用來燒制城磚還是燒制瓦的,我們尚不得而知。
在上窯場和下窯場的中間地段,有著大範圍的古磚瓦窯遺蹟。外露的古代窯壁由青磚砌成,窯壁面向潼河,呈橫放的圓柱半圓形狀,並不像後代圓形罐狀磚窯那樣是一個完整的圓罐體磚瓦窯。窯壁外是被火燒成的很厚的紅色土層。紅土層外是更厚的燒窯產生的爐渣和殘破的磚塊堆積層。當時,我們被眼前壯觀的窯場遺蹟所震撼,不斷地發出嘖嘖的讚嘆聲。
下窯場村民陳寧顯介紹說,這裡應該是窯場的中心區域,是潼關古城城磚和瓦的最大燒制場地。他們以前可以看到的地表窯場遺址南北長大約有80米開外。從周圍的有關遺址看來,當時燒制城磚的過程有采土、制磚坯、滲窯、燒制和成品運輸等幾個作業區。不難看出,其中蘊涵著古代工匠們的聰明智慧。
采土區位於磚瓦窯的上方高處,向東面對的是潼洛川東面高大陡峭如山的黃土溝原土崖,有用不完的磚土資源。而且這裡的土壤是紅色膠泥土,粘性大,質地細,比重大,硬度強,是燒制磚瓦的上等原料。村民說,據祖輩相傳,為了縮短城磚的運輸距離,節約人力,加快速度,當時潼關城共有3個城磚燒制場地。一個在潼關東門外的原望溝,專供潼關城東門一帶的城磚;一處在潼關西門外的膠泥溝,專供潼關城西門一帶的城磚;再一處就是潼關南門外的窯場,專供潼關城南門、北門一帶的城磚。潼關古城的城磚有32、34和36市斤幾種規格,數南門外窯場的土質最好,燒制的城磚重36市斤。這麼重的城磚,其他兩個地方的窯場是燒不出來的。同時,這裡又是當時規模最大的窯場,以至於歷代燒制磚瓦的工匠們及其後裔形成了居住村落,世代繁衍生活,一直到了現代。
制坯區在取土場緊跟前,在磚瓦窯的上方。從制坯區去磚瓦窯是下坡路,距離並不遠,既便於搬運磚坯,又能節省體力,減少勞動強度。
在制坯區下方和磚瓦窯上方之間,是一條從南面潼河段東邊的田地和崖畔自然引流過來的用以滲磚瓦窯用的水渠。為了防止渠水滲漏,經過窯場的一段水渠是用石頭水槽連接鋪設而成的。這條水渠經過上窯場和下窯場村地段,一直流到潼關古城南門的瓮城跟前,然後沿瓮城邊向西在古城外流入潼河。在下窯場村,我們見到了不少散落的這條滲磚水渠的石水槽。
磚瓦窯在滲磚水渠的下面。主窯場區的窯壁呈橫放的圓柱半圓形狀,窯壁面朝潼河。為什麼在這裡看到的磚瓦窯遺蹟,並不像後代圓形罐狀磚瓦窯那樣,而只是橫狀圓洞形窯壁的一半。原來是為了裝窯、出窯方便,才有意採用了這種只有半邊固定窯壁的磚瓦窯形制。工匠們先把磚坯沿著固定的半邊窯壁露天堆放(裝窯),堆放好後,用磚和泥砌上另外半邊的臨時窯壁,磚瓦窯就做好了,要燒制的城磚也裝進去了。當燒制和滲好城磚後,就拆除掉後來做的那半邊窯壁進行出窯。這樣一來,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勞動工作面,又是露天作業,裝窯、出窯都十分方便。而且窯洞可長可短,有點像後來的輪窯一樣,可以連續不斷地進行裝窯、燒制、滲窯和出窯,生產效率會大幅度提高。
城磚燒制好後,就可以直接送往潼關古城使用。上窯場和下窯場距離明清潼關古城不遠,地勢略高,向城裡運送磚瓦依然走的是下坡路,既省力又省時。
明清時,上窯場和下窯場的工匠和居民們是軍屯的軍人,隸屬潼關衛、潼關廳所管轄,並不向地方政府交納糧稅和承擔差役。
下窯場村現在還生長有三顆大古樹,其中一棵槐樹樹齡為1500年,一棵皂角樹樹齡為600年,另一棵槐樹樹齡為250年。他們是窯場村一帶的時間老人,是明清時潼關古城燒制城磚滄桑歷史的忠實見證者。特別是那棵1500年的古槐樹,雖然樹幹已經空心,僅僅剩有三分之二的樹皮,但仍然在頑強地支撐著龐大旺盛的樹冠,執著地守護著那裡的一方熱土。
在下窯場村,我們還意外地發現了躺在荒草之中的古代造紙用來碾紙漿的碾盤、碾槽和圓形的石磙子。它們似乎在告訴人們,這裡不僅僅是明清潼關古城生產磚瓦的最大場地,同時也是潼關古城紙張或其他日用商品的生產地。
考察歸來,我不由自主地對那些曾經給明清時期潼關古城燒制磚瓦的上窯場和下窯場的歷代工匠們產生了無限敬意,是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智慧,用血汗和生命為潼關古城燒制了不計其數的磚瓦。他們是雄偉險固的潼關古城可敬的建設者,是歷史的功臣。遺憾的是,古代潼關的幾部志書並沒有為他們寫上隻言片語,甚至連一個人的名字都沒有留下來。誰又能知道,現在散落在潼關古城和潼關縣城鄉之間的那些無數的古城磚,有哪一塊是出自他們之手呢?
來源:潼關微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