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19年以來,中國資本市場正迎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股市擺脫了近幾年持續低迷的態勢,並在年初產生了一波強勁的反彈行情。另一方面,隨著A股在MSCI指數納入因子的提高,以及納入富時、道瓊斯指數,凸顯出A股對於境外資金吸引力的增強。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則是上市公司退市與新股IPO效率的雙雙提升。
今年上半年,首發IPO過會率由去年上半年不足60%上升至89.01%。其中,自4月18日開始,還曾出現連續七周過會率100%的盛況,這在此前是非常罕見的。過會率的提升,也與2018年超低的過會率形成鮮明的反差。
高過會率在新股IPO中並非什麼新聞。如從2014年至2016年,新股IPO過會率均高達90%以上。2017年前三季度,雖然過會率有所下降,但也高達80.99%。2017年10月份第十七屆發審委履職後,在「審核從嚴」的監管理念以及「終身追責」的責任追究機制下,當年四季度IPO過會率大幅下降,導致全年過會率下滑至78%。2018年新股IPO過會率為55.78%,也創出10年來的新低。
今年以來再現高過會率一幕,既與從嚴審核背景下,許多擬IPO企業知難而退,紛紛撤銷了IPO申請,剩下的都是些質地較好的企業有關。也與券商等中介機構經歷了與新發審委的磨合之後,積累了更多的經驗,在IPO文件製作、回答問題時也更加應對自如有關。
在退市方面,繼去年多家上市公司退市之後,今年已有*ST海潤、*ST上普、*ST華澤、*ST眾和等被滬深交易所終止上市。值得注意的是,這四家上市公司均於2018年暫停上市。另外,今年像*ST保千、樂視網等九家上市公司被暫停上市。九家上市公司中,到底有多少最終會被退市,無疑值得關注。繼中弘股份之後,雛鷹退又不幸成為面值退市第二股。此外,*ST華信因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面值已被暫停上市。而截至9月4日,*ST印紀股價已連續15個交易日低於1元面值,且由於當天股價報收於0.71元,該股即使此後5個交易日連續漲停,也將無法漲至1元高位。因此,*ST印紀或將成為第四家面值退市公司。
自2014年證監會對上市公司退市機制改革以來,退市的上市公司越來越多了。像欺詐發行退市第一股、重大信息披露違法第一股、涉及重大安全退市第一股、凈資產連續三年為負退市第一股、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於面值退市第一股,以及審計意見「非標」退市第一股等紛紛誕生。也凸顯出退市機制在日益發揮著作用。雖然A股上市公司的退市還沒有實現市場化、法治化、常態化,且退市率偏低,但隨著今後退市機制的進一步完善,更多股市「不死鳥」,或已不適合在市場上掛牌的上市公司被掃地出門將是大機率事件。
新股IPO與退市機制,分別是資本市場的入口與出口。新股IPO能為市場帶來新鮮的血液,能為市場帶來新的投資標的。而退市機制,則將那些沒有回報能力,已不適合在市場掛牌的劣質公司清除出市場。因此,新股IPO與退市效率的提升,將進一步強化A股市場的新陳代謝功能,改變市場的生態。在這一背景下,垃圾股遭唾棄將是大勢所趨。
曾經,A股市場的垃圾股成為非常搶手的「香餑餑」。因為有併購重組,因為有實現鹹魚翻身的機會,市場上垃圾股的估值,甚至會遠遠高於分紅與回報能力不俗的工行、建行等五大行。而且,A股市場多名「牛散」的財富故事,都與炒作垃圾股有關。垃圾股製造的財富效應,是許多投資者熱衷於追捧的根本原因。
垃圾股遭市場拋棄,是IPO與退市效率提升的必然,也是市場發展的必然。對於投資者而言,股市投資,須摒棄追逐垃圾股、低價股的慣性思維,應更加關註上市公司經營狀況穩定性、財務狀況真實性、業績增長確定性等方面信息,回歸價值投資模式。如此,既能規避垃圾股風險,也能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