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歲小偷帶著8歲弟弟流浪,利用他銷贓,我卻對這個哥哥恨不起來

2019-11-02   留學全知道

作者 | 靜思 編輯 | Vivi

最近,一則真人版《小偷家族》的真實故事讓很多人淚目了。


21歲的男性青年馬亮(化名)是偷盜慣犯,他偷來手機、電器和煙酒等贓物後交給年僅8歲的弟弟軒軒(化名),讓他去銷贓。

本以為這是一起成年人利用未成年的孩子違法銷贓的惡劣新聞,奇怪的是,這個8歲的男孩並不恨利用他的哥哥,而是心甘情願地跟隨;而這個哥哥,把銷贓得來的錢幾乎全花給了弟弟,買弟弟愛吃的零食,在寒冬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捨不得給自己買。

更令人費解的是,這對兄弟壓根就沒有血緣關係,完全相識於陌生。馬亮被捕後,獄中的他被問到四年都見不到弟弟,怕不怕他把你忘了,他說「忘了就忘了」吧;而問到「你會不會把他忘了」,他沉默良久,最終說出「忘不了」三個字。


為什麼這對相差13歲、毫無血緣的陌生人會如此相親相愛、聯結緊密?得知真相後,就連逮捕馬亮歸案的民警們也為之動容了。用特警大隊女特警周佼的話來說,在這起侵財案的背後,其實是相互尋求情感寄託、安慰,想要得到照顧與關心的兩個人。

自此,這個真人版《小偷家族》的故事在公眾面前揭開,真相令人唏噓。

//無處安放的童年//

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

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

——龍應台《幸福是什麼》

龍應台筆下的孩童時代透著簡單的幸福,丟在角落的書包和塞在椅子下的臭球鞋是多少孩子的日常寫照。但對於馬亮和軒軒來說,這樣的童年從未存在過。

馬亮的童年是在「母親出走」和「父親顧不上」的陰影里長大的。

在馬亮被捕後,民警知道他有一個姐姐,姐弟倆已經三四年沒見面了,以至於民警把馬亮現在的照片交給姐姐指認時,她都沒有認出來。弟弟離家出走三年,家人從未尋找過,只是因為這早已是馬亮的常規操作,大家習慣了。

也是從姐姐的口中,大家才知道馬亮的過去,為什麼他經常出走、有家不回。馬亮的媽媽是從四川遠嫁到陝西的,婚後和父親感情一直不睦。在馬亮五六歲大時,母親說是要去外地打工,然後頭也不回地走了。還是幼童的馬亮哭著追出去,也沒能留住母親。

這一走,母親再也沒回過這個家。

在2015年發布的《中國兒童發展報告》中顯示:農村留守兒童和單親/孤兒家庭的兒童最 容易患心理疾病。其中單親/孤兒家庭的兒童有30%表現出抑鬱症狀,並覺得自己不幸福,而且這些孩子的自我效能評分也非常低。

母親的突然出走無疑給小時侯的馬亮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如果父親能「給力」一些,現在的馬亮也許不至於鋃鐺入獄,很可惜,他沒有這樣的待遇。

馬亮的父親忙於營生、同時也不懂得如何跟孩子們交流,只能任由其發展,所以馬亮剛剛小學畢業就不再上學、十四歲便開始間歇性離家出走。

馬亮前幾年曾去找過母親,希望能帶母親一起走,但母親不願意,最後馬亮只好獨自離去,繼續自己雞鳴狗盜、浪跡天涯的流浪漢生活。姐姐說,父母雙全、有生無養、家庭破裂的原生家庭是馬亮走上犯罪道路的最大原因。

而被馬亮「利用」來銷贓的8歲男孩軒軒,與他同是天涯淪落人。從軒軒的爺爺口中,我們得知了這個可憐的8歲男孩的身世。

軒軒的父母在20歲左右的年紀,未婚誕下軒軒後二人就分手了。此後兩人各奔東西去打工,把年幼的兒子留給爺爺奶奶養,軒軒的媽媽丟下他後杳無音訊,爸爸偶爾來個電話,無論是精神還是經濟上從未盡過為人父親的責任。反而是幾年後,在其他城市再婚又生了個兒子。

軒軒知道自己的身世,但孩子實在太小,還不知道這樣的身世實在是悲慘。面對出生後素未謀面的媽媽,他能給出的反應也只是她沒給我打過電話,我「不想她」,


對爸爸拋棄自己、有了新家、新的孩子這件事,軒軒卻沒有一絲怨恨,反而還在等著、盼著,希望多年不見的爸爸能來看自己一次,

曾經的美國第一夫人希拉蕊在自己的第一本教育著作《舉全村之力》里說過:沒有一個家庭是一座孤獨,養育孩子需要舉全村之力。可對軒軒來說,他想要的真的不多,不過就是父母的關注和愛護。大多數普通孩子生來就有的父母之愛,他沒享受過一天。

那把軒軒養大的爺爺奶奶又過著什麼樣的日子呢?

年近60歲的爺爺和身體殘疾的奶奶,帶著軒軒、遙遙(軒軒叔叔的女兒,和軒軒一樣也是被父母拋棄交給爺爺奶奶養著)一家四口住在廢品回收站。

這些活命的錢是爺爺起早貪黑、從早上六點忙到晚上十點才能賺到的,四口人一年就靠著這兩三萬的收入活命。

作為非婚生子,軒軒沒有戶口可以上;又在一個以生存為首要的環境里長大,早已過了入學年齡的軒軒從來沒上過學。成天在回收站周圍晃悠、玩耍的他碰到了大哥哥馬亮。

也許,正是相似的背景,才讓馬亮選擇和這個毫無血緣關係的小弟弟相依為伴,而他也因為弟弟久居此地,最終被民警發現後繩之以法。

//愛是遵從內心的選擇,與血緣無關//

若我對你好,這與你何干?

若無愛你,這與你何干?

——德國女詩人Kathinka Zitz

《I Love You》

民警說,馬亮曾有機會選擇離開此地。作為慣犯,他很少在一給地方久居,以免露了馬腳。此次被捕,也是因為在這個地方待了一年多,最終被民警盯上抓獲的。而讓馬亮捨不得離開的那個人就是軒軒。

馬亮被捕曾後告訴民警,他想過走,但捨不得那個追在他身後、哭著喊著叫他「哥哥」、希望他留下來的軒軒,

軒軒也告訴民警,他讓哥哥留下來陪他一百天,馬亮都答應了。時間到了,然後說再陪一星期、一星期過來又一星期,哥哥一直都沒有走,

在馬亮心裡,那個追在他背後的人是軒軒、何嘗又不是曾經那個六歲時追在媽媽身後希望她留下來的自己?在軒軒心裡,這個跟自己毫無血緣關係、卻願意陪伴他、給他講故事、數星星、買好吃的「陌生人」哥哥何嘗不像自己從未親近過的父親?正是這樣關愛和牽絆,才讓軒軒有家不回願意跟著哥哥露宿在枯枝亂葉的荒地里一年,願意在冬天手上和臉上都被凍皴了也不離不棄,

我們總以為愛是被相似的基因和血緣聯結著的,實則不然。愛一個人從來不需要血緣的牽繫,而是出於內心的選擇——我愛你、想要與你相伴、照顧你,只因為這是我自己做出的自由選擇。

//父母健在、何以為家?//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

——《詩經》

像馬亮、軒軒這樣父母雙方或其中一方雖然沒有死亡或失蹤,但是事實上不能提供經濟支持和照料的兒童被稱為事實孤兒。據統計,我國現在有50萬這樣的孩童。而民政部、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等12個部門也在今年下發了文件,計劃在2020年起由政府統一托底統一照顧這類兒童。

對於這些孩子來說,這是好事一樁。只是再好的照顧也無法和父母之愛相比,這群孩子要如何在自己的人生里去理解「父母」的含義?如何體驗作為孩子生來本該享有父母之愛的權利?

記者採訪了相關律師,給出的建議是藉助法律給予懲罰機制、倒逼父母盡監護義務。


為人父母養育兒女本該是一間苦中有樂的事,作為兒女,要「逼迫」、索求父母才能得到愛(還未必出於真心),這樣的現實實在令人寒心。

有人說,馬亮和軒軒這對沒有血緣關係的流浪兄弟就是現實版的《小偷家族》。那裡也是一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家庭,一家六口卻用愛和羈絆溫暖著彼此。

//「我們什麼都沒有,只有愛」//


你會對一個陌生人付出多少?愛他多少?尤其是當你自己深陷困境與貧窮時?

此時,如果你選擇冷漠以對、不聞不問,多半也不會受到指責,因為這合乎常理,但依然會有人選擇用愛回應,就像電影《小偷家族》里的一家人那樣。


《小偷家族》里有一位孤獨的老奶奶、一對「夫妻」、一個少女、一個男孩和一個小女孩,他們沒有血緣關係,卻因為某種原因,聚在了一起,組成了一個「家庭」。一家六口的關係與馬亮和軒軒一樣,都是「偷」來的。

奶奶和少女是沒有血緣的掛牌祖孫,少女的父母只愛妹妹,自己遭受了父母深深的厭惡,所以跟隨著老奶奶一起生活;還有一對被老奶奶收留的「夫妻」,說是夫妻,其實二人是妓女與嫖客私奔後組成的伴侶關係;而夫妻的「兒子」也是偷來的,正在偷竊的「嫖客爸爸」看到被遺棄在車廂里的男孩,偷偷把他救了出來,帶回家養著;後來,在和兒子的一次行竊中,父子倆又碰到了被家暴後流落街頭的小女孩,女孩願意跟著他們回去那個所謂的「新家」。

除此之外,這家人的生活和馬亮軒軒一樣,也是偷來的。

現實中,馬亮負責偷、軒軒負責銷贓,電影里也有相似的故事。

少女從事灰色行業、妻子在洗衣房工作,後來為了收養的小女兒還丟掉了工作,丈夫做苦力,但還是入不敷出,只好帶著偷來的兒子一起行竊,從食物到衣物,以此「補貼」家用。他們和馬亮、軒軒一樣,都是生活在這個社會最底層的人。

雖然身份、關係和生活都是假的,但這六口人和馬亮、軒軒一樣,對彼此的愛是認真的、溫暖的。

電影里,被撿回家的小女孩問「媽媽」,是不是父母愛我才會打我。這個冒牌媽媽緊緊地抱著她說:「他們說打你是因為愛你,那是騙你的。真正愛你的人,會像我這樣把你抱得很緊。」


現實中,馬亮對軒軒的愛也許沒有這麼溫情,但也足夠溫暖。他買來牛奶逼著軒軒喝,希望他能長高個子、將來不受人欺負。


電影里,哥哥不想讓妹妹步自己偷盜的後塵,在妹妹可能因為偷竊被抓時,他故意暴露了自己,

現實中,馬亮偷盜,但堅決不讓弟弟走自己的老路,告訴軒軒長大了別學他。

電影里,奶奶和孫女是掛牌的,但愛不是。從孫女腳的溫度她就能判斷出孩子開心與否,

現實中,軒軒的爺爺雖然給不了孫子更好的生活,但那句「我自己的孫兒我得自己養」也是苦難里的一束光,

誰能想到,無論是電影還是現實里,本該是被自己最親的父母愛著的孩子卻遭遇了父母最深的傷害,而內心的那點光亮居然是被陌生人點燃的。

你我本不相識,但我願意為你傾盡所有;我一無所有,唯有對你的愛。

馬亮最終被判刑四年半,作為一名犯罪分子,他得到了很多人的諒解,大家相信和祝福四年後歸來的他能走上正確的人生路、並和弟弟團聚。

而軒軒在民警的幫助下已入校讀書,人生的道路慢慢步入正軌。

八歲的軒軒再等馬亮出獄歸來的同時,也一直等待著自己的父親,希望他能回來,只是已經過去很久了,爸爸始終沒有出現,不知道他的這個心愿是否還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