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戲曲重磅打造《品戲讀城》第二季:戲曲,我的中國式生活

2019-11-30   聽戲APP

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將於近期推出人文紀錄片《品戲讀城》,讓文化、文藝名家帶領觀眾通過戲曲去解讀一座城市的靈魂、基因和文脈,講述戲曲與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已經連續推出兩季的《品戲讀城》越來越顯露出自己的獨到用心。亭台、院落、廊橋、老街坊、深巷裡的老手藝人、街邊的雜貨店以及縈繞在這個城市角落裡的曲調,構成了《品戲讀城》里一齣戲,一座城,一方人的節目範式。如果說節目想通過戲曲去解讀一座城市,不如說通過戲曲去尋找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存哲學。

每個民族都有一種高雅精緻的表演藝術,深刻地表現出那個民族的精神與心聲,希臘人有悲劇,義大利有歌劇,俄國人有芭蕾,英國人有莎劇。那中國人的「雅樂」是什麼?答案無疑是戲曲,這種起源於原始歌舞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成為了通往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最好通道。

「方寸之地演盡人生百態」,戲曲容納古今上下種種生相世態於一台,可以稱得上中國社會歷史的一個全景式縮影,「一桌兩椅」的空靈寫意,一程一式的絲絲入扣,形象各異的臉譜,奇特的戲曲絕技,幾聲板胡和敲打的鑼鼓點裡,無一不包含著中國人的審美情感。

(節目劇照)

戲曲運用形象的手法、娛樂的方式,一直承擔著向社會民間傳導中華民族文化價值觀念的使命。許多戲曲作品非常注意深入淺出,以形象感人,以真情動人。創作者們充分藉助文學的故事性和舞台表演中具備的各種形象手法,通過載歌載舞的演出場景,把傳統文化中高深、抽象的價值觀念,融匯到人物行動、劇情進程以及通俗化的唱念詞語之中,傳遞到每一位觀眾的內心深處。近千年的時間裡,忠孝節義等為人品德、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觀念,早已深深地融入了戲曲作品之中,並轉化為戲曲觀眾以及社會民眾所普遍認同的為人準則。

《品戲讀城》第三集中,黃新德漫步於桐城的大街小巷,去尋訪《六尺巷》里故事的主人公曾經的居所以及他們的後人。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清康熙年間,大學士張廷玉的父親、宰相張英為解決老家桐城宅地糾紛書此家信。後來家人與鄰居各讓地三尺,修建六尺巷方便路人。這一故事被世人廣為稱頌,流傳至今。「六尺巷」從此成為心懷天下、和諧禮讓的文化標識,也成為嚴於治家、傳承家風的精神符號。這封退讓家書,在《大清名相》一劇中也多次出現,作品一改黃梅戲傳統的表現方式,通過全新的敘事結構賦予傳統「六尺巷」故事以深刻的歷史內涵和濃厚的家國情懷,用飽滿的戲劇張力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謙和禮讓、心懷天下、克己奉公、懲惡揚善的核心內涵。當主演黃新德去拜訪張家後人時,人們能再一次能夠真切感受到戲裡戲外,這座歷史古城裡所流淌著的情懷。

《大清名相》劇照

《大清名相》劇照

張英後人院落

山川不同,便風俗區別,風俗區別,便戲劇存異;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劇不同腔;京,豫,晉,越,黃梅,二簧,四川高腔,幾十種品類,而不同的腔調便是不同文化族群的標籤。

當我們走進黃土高原,看到用木椽夾打而成的粗笨莊重的土屋,看到沖天而起的白楊,晴朗而寥落的天空,晚霞燒起的黃昏,很自然地我們便能聽到迴蕩衝撞著穿透心扉的旋律,那是屬於八百里秦川的天籟,秦腔!它盪人氣,回人腸、催人淚,熱人血、正人骨、直人髓,在這種聽來熱耳酸心的秦腔里,人們將看到黃土地上生長出來的堅韌、粗獷、忠義、孝廉以及傳統而開放的優秀品質。

當我們走進嶺海名邦的潮州,看到開元寺、廣濟橋,聽到潮州話、品到功夫茶,我們就能理解潮劇輕柔抒情,輕俏婉轉的氣質與特點。在《品戲讀城》中,北大教授陳平原帶領觀眾回到自己的家鄉潮州,喝功夫茶,聽潮劇,參加孩子們的成人禮「出花園」,平淡的日常,傳統的儀式,一餐一飲,一起一居,一跪一拜,無一不展現出戲曲在中國人的生活乃至生命中無處不在的狀態,可以說,戲曲就是我們的中國式生活。

節目劇照

《品戲·讀城》不同以往的戲曲電視作品一般,單純或者一味地追本溯源,還原歷史從而達到說教式的表面宣揚,而是以真誠的讚美,深入一座城,通過物件、歷史、人文、人的情感帶領觀眾走進一個真實的故事,體味一座城的前世今生。畫面中人、事、戲、思在時間的流動中被一一分解後並融合在一起,而戲曲,為我們打開歷史中的點滴片段,戲曲與文化,人與事,它們生成出我們對生活的關注與洞悉。在梳理戲曲與城市的歷史中,觀眾便可輕易地獲得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它們在中國大地上每一個極具特點的時空中,正詮釋著某種精神,而影像藝術將竭盡的為我們讀解出這種精神,釋懷於心。

節目劇照

(圖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