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秀:領導幹部要寫短文、開短會、講短話

2019-11-29     群眾雜誌

一直以來,中央要求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當前正值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之時,為促進各地切實改進文風、會風、作風,小編給大家推薦中組部「筆桿子」徐文秀的三篇最新力作:《寫有思想的短文》《開有內容的短會》《講有質量的短話》,以供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對照學習、改進提高。


寫有思想的短文


近日,讀著名出版家鍾叔河《念樓學短》一書,他在自序中寫道:「學其短,是學把文章寫得短。寫得短當然不等於寫得好,但即使寫不好,也可以短一些,彼此省時省力,功德無量。」他還身體力行寫短文,《念樓學短》一書「短的標準,是不超過一百個漢字,而且必須是獨立成篇的」。鍾老先生的言行,給人以深深的觸動和啟迪。

什麼是好文章?當然不可一概而論,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文章具體而論。好文章應該不論長短,該長則長、該短則短,內容至上、思想為王。總的來說,內容決定形式,思想決定內容。但從實際來看,寫有思想的短文稱得上是一種好的價值取向和目標追求。

古往今來,不少膾炙人口、經典流傳的名篇大多是短小精悍的思想美文。毛澤東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起草的碑文只有114個字,卻反映了一部中國近代史;鄧小平負責起草的四屆人大政府工作報告只用了5000餘字,就解決了很多問題,而且據統計,鄧小平的著述三、四千字以內的居多,有很多文章只有千字左右。再往前說,一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卻不過萬把字;而諸葛亮的《出師表》,也只不過區區幾百個字。

然而,現實中一些人對於寫短文卻不以為然,不屑寫也不會寫。有的一提筆就洋洋洒洒,「盤古開天地」擺開架式寫,囉嗦拖沓;有的則「腳踩西瓜皮」,想到哪寫到哪,信馬由韁;還有的表面上乍一看對仗排比寫得很有氣勢,「四言八句」工工整整,但細一看卻思想貧乏、空洞無物。

出現這些現象,既有思想認知的問題,又有能力水平的問題,還有態度作風的問題。有的總覺得寫短文沒水平,長篇大論才顯本事;有的則確實沒能力駕馭容量小、篇幅有限的短文,一短就說不清,一寫就收不住;還有的甚至故意用字數來撐篇幅,把短篇寫成中篇、中篇寫成長篇,結果要麼寫成「小腳女人的裹腳布」又長又臭,要麼寫成一個著裝華麗卻蒼白無力、「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貴婦人模樣。諸如此類的文章,最終只會如鄭板橋所言,被人用以「糊窗糊壁、覆瓿覆盎而已」,既沒用處,又沒好處。

文貴有思想。思想是文章的靈魂。沒有靈魂,就沒有生命;沒有思想,則不稱其為文章。古人說,「文以載道」「有物有序」。這個「道」就是道理,「物」就是思想。

寫文章,說到底就是拼思想。鍾叔河說得好:「看文亦猶看人,身材長相畢竟不最重要,吸引力還在思想、氣質和趣味上。」文章的思想從何而來?一曰從客觀事物中來。毛澤東說:「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古人也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人的思想不是從天上掉下來、地上冒出來、腦里憑空而來的,而是在實踐的沃土裡生長出來的,正所謂「實踐出真知」;二曰從學習思考中來。「事物是曲折複雜的,必須反覆研究」,如果「粗心大意,就是不懂得做文章的起碼知識」。思想是用心走心、碰撞交流和千錘百鍊出來的,是勤學苦練、思考研究的結晶。

文難在精鍊。短文不易寫,濃縮的是精華。「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以最簡練的筆墨表達最豐富的內容,以少許勝多許,這是大本事、硬功夫。鍾叔河曾感嘆說:「故古文最簡約,少廢話,這是老祖宗的一項特長,不應該輕易丟掉。」

從一定意義上說,長文好寫,短文不好寫。要寫好短文,得從思想方法上入手,學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落葉知秋、窺斑見豹,善於歸納、概括、提煉和總結。

少一些穿靴戴帽的「客套話」,多一些直指要害、鞭辟入裡的真話實話心裡話;少一些正確的「廢話」,多一些求真務實、「管用的話」、「自己的話」。

當年毛澤東反覆說,報上的文章不僅宜「短些、短些、再短些」,而且宜「軟些、軟些、再軟些」。身段軟下來,文章才能軟起來,也才能「短下來」。

開有內容的短會



一段時間以來,會議「多、長、空」等頑症像牛皮癬一樣,久治不愈。前不久,中部某市一位扶貧工作組長吐苦水說:「光落實一項金融扶貧政策,我們去市裡開過一次會後,又去縣裡開,接著鄉鎮又開。其實會議內容基本都是一樣的,三番五次開同樣的會,太耗費精力了。」

某貧困縣的縣委書記抱怨,去年一年下來,自己參加的上級召開的會議上百個,平均下來幾乎一半的時間在開各種各樣的會,現在幾乎是「白天開會、晚上辦公」,「不是在開會,就是在去開會的路上」。會議過多過濫、內容重複、形式大於內容,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了。

開會幹什麼?開會為什麼?這是首先要弄清楚、想明白的問題。鄧小平說:「我們開會,作報告,作決議,以及做任何工作,都為的是解決問題。」會議是用來解決問題的,不是用來當擺設、開給人看的。這其中,既有解決思想認識上的問題,又有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通過開會達到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研究問題、提出對策的目的。

什麼是問題?毛澤東說,矛盾就是問題。開會就是把矛盾「端上桌」,大家一起會診,開出藥方,然後分頭「抓藥」「治病」去。

開有內容的短會,就是開針對實際、解決問題、務實管用的會。會議是一種形式,但不可以搞成形式主義,不可以走過場。會前要做充分的調查研究,做足功課,做好會前準備,把問題一個個梳理出來,如果有解決方案的話,則把方案做細做實。會議有必要則開,無必要則不開,這是最基本的道理。會議有沒有必要,則從實際出發,由問題來決定。

現在有的地方和單位不管必要不必要,動不動就開會,而且會議成了「傳聲筒」和「留聲機」,對上級精神和要求囫圇吞棗、照轉照抄,對實際工作中的問題虛晃一槍、掌聲一片。這種只管「開了」不管「開好」的會議是自欺欺人。

鄧小平最反對會多、會長,他出席會議時儘量講短話,沒有話寧可不講,特彆強調「開會、講話,都要解決問題」。他曾說:「開會要開小會,開短會,不開無準備的會。會上講話,話不離題。議這個題目,你就對這個問題發表意見,贊成或反對,講理由扼要一點;沒有話,就把嘴巴一閉,不開空話連篇的會,不發離題萬里的議論。」這應該是開會、講話的重要遵循。

開有內容的短會,就是開簡潔高效、意到即止、乾淨利落的會。現實中,一些地方和單位,很在乎會議的規模和規格,很講究會議的套路和模式。比如,主席台上,講話的沒幾個,陪會的一大堆;有話說的說了,沒話說的也不厭其煩地重複,有的與會者講話言不由衷、詞不達意,不管重要與否,也要表一番態,說一大堆諸如「多麼重要」「有很強的思想性、指導性、針對性」等溢美之詞。

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曾針對這種「開會也有的」黨八股現象一針見血地批評道:「『一開會,二報告,三討論,四結論,五散會』。假使每處每回無大無小都要按照這個死板的程序,不也就是黨八股嗎?在會場上做起『報告』來,則常常就是『一國際,二國內,三邊區,四本部』,會是常常從早上開到晚上,沒有話講的人也要講一頓,不講好像對人不起。」「黨八股」式的會,耗時費力、勞民傷財,是典型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開有內容的短會,就是開說真話、實話、心裡話,說管用的話的會。會議有沒有實質性內容,得看與會者是不是願意並敢於把憋在肚子裡的話都一股腦兒倒出來,不跟你說官話、套話、空話和應付的話。對於說真話、實話、心裡話的人,要給足夠時間,不能像有的人「飛機倒汽車,跑了大半天,結果會只開了一會兒,發言只是一支煙的功夫」。解決問題來不得半點虛情假意,一味地說場面上的客套話,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所以,得鼓勵會上說真話、實話、心裡話,特別是說管用的話,而這得有一個好的氛圍來支撐。真心換真話,真意換真情。能夠聽到真話、了解到真相的會議就是有內容的會。這樣的會,即便是長一點,也是一種短。

開會是重要的工作方法和領導藝術,也是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很容易滋生蔓延的土壤。不開無準備的會,不開不解決問題的會,不開可開可不開的會;不說沒思考的話,不說沒用的話,不說可說可不說的話,如此開會,才是開有內容的短會。

講有質量的短話



前不久,一位領導同志頗有感觸地說,開會發文、說話辦事都應該講有質量的短話,話不在多說清就好,文不在繁管用就行。這話講得非常在理,很有針對性,讓人豁然開朗。

說話是一個人思想情感的表達,本來就應該言之有物、務實管用,言簡意賅、點到即止,就應該說真話實話和心裡話。然而,一些人說話漸漸偏離了這種本真本色的軌道,言不由衷的有之,言過其實的有之,言之無物的有之,詞不達意的也有之,等等。有時說話還成了一些人的「秀場」,故弄玄虛、譁眾取寵,表達成了表演、表態成了表現;也有不少人說沒準備的話、沒思考的話、沒分寸的話和沒選擇的話,動輒滔滔不絕、信口開河,長篇大論、高談闊論,好像硬是要既讓人聽不懂,又似乎把人家當小學生;還有的人虛話、套話、大話、空話連篇,讓人云里霧裡,不知其所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更有甚者,官話、假話、忽悠人的話張口即來、脫口而出,有時還振振有詞、鏗鏘有力,讓人生厭,苦不堪言。

說話的目的是表達思想、交流感情,最終解決問題。鄧小平曾經指出:「開會、說話都要解決問題。」「開會要開小會,開短會,不開無準備的會,會上講短話,話不離題。……不開空話連篇的會,不發離題萬里的議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幹部要把改進文風作為一項工作要求,帶頭講短話、講實話、講新話,通過自己以身作則帶出好文風來。要提倡短、實、新的文風,文件、講話、文章要讓群眾願意看、看得懂,願意聽、聽得進。中央八項規定及實施細則對此也有明確規定。講有質量的短話,表面上看是針對說話而言,實際上是在反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網上曾經評出「最令人反感的十句話」,其中一些領導幹部在會場上的開場白「下面我簡單說兩句」名列前茅。

人們反感的不是真正的「簡單說兩句」,而是這一開場白之後的長篇大論。講有質量的短話至少有兩大好處,一是看他善不善於抓住事物的本質和問題的核心,看他有沒有善於歸納、提煉、概括和總結的思維表達能力,看他平時積累的東西多不多,肚子裡裝的貨色多不多;二是有利於「騰出時間來多辦實事」,避免影響真抓實幹、影響工作成效,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耽誤實際矛盾和問題的研究解決。因此說,提倡講有質量的短話大有裨益。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什麼是有質量的短話?所謂有質量,就是既有思想觀點、內容內涵,又有事實根據、事例故事;既接「天線」,又接「地氣」;既信息量大,又含金量高,說到底,就是那些讓人能夠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的話。「大道至簡,大義微言」「要言不煩,意盡言止」。最基本的東西往往最管用,最深刻的道理常常最簡單。學會用精鍊、簡練和凝練的語言表達思想,能夠長話短說,才是一種大本事、大智慧。

「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講有質量的短話,既是一種考驗,也是一種檢驗;既是一種作風上的轉變,又是一種能力上的提升。

要走出觀念上的誤區,不要總覺得長篇大論才有水平,口若懸河才有才華,不要總是生怕別人聽不懂,不要總覺得自己多麼高明,應當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講話的目的全在於解決問題。

要訓練講有質量短話的本領,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個別看一般,抓住事物的要害,有的放矢。要接「地氣」,善於講故事、舉事例,多用群眾語言,多講大白話,引人入勝。總之,就是要多講一些真話實話和心裡話,少講一些虛話空話和套話;多講一些少而精、短而實、新而活的話,少講一些多而次、長而空、舊而死的話,讓我們的話真正務實管用、言簡意賅。


來源:《黨建研究》雜誌

作者: 徐文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SG_uW4BMH2_cNUg0Vh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