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5歲的王剛(化名)因故意傷害而被送到保山市第十一中學進行集中教育矯治,在這裡學習一年多來,他在心理上有了很大轉變。「每次上文化課前,老師都會花20分鐘給我們講一些他們經歷過的事情,通過老師的循循善誘,我學到了一些法律知識、做人的道理,以及要孝敬父母。這些都是以前學校所沒學過的,也沒人教過我這些。」王剛說,自己最喜歡課後和同學們一起打籃球,他也交了不少朋友。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保山市隆陽區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問題突出。因未達到刑事處罰年齡,公安機關對很多觸法未成年人只能「抓了放,放了抓」,重新違法犯罪時有發生。為此,保山市公安局隆陽分局圍繞平安隆陽創建,積極踐行和發展「楓橋經驗」,在借鑑了省內外有關經驗和依據有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推動隆陽區委、區政府於2017年率先在全市創立首家專門學校——保山市第十一中學,對已滿12周歲、不滿18周歲、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集中教育矯治,著力減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
據統計,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隆陽區2018年未成年人犯罪人數同比2017年下降30.9%;2019年未成年人犯罪人數與2018年同期相比下降24.2%。
「在各部門的支持下,我們學校能真正為迷途青少年鋪築一條知返能返的陽光路。」據保山市第十一中學法治副校長皇學孝介紹,為給十一中運維提供製度支持,隆陽區委、區政府明確學生在校期間的費用由財政統一承擔;區教育局負責對學校領導管理;市公安局隆陽分局負責學校安全保衛工作。
十一中以「萬物皆有縫隙,那正是陽光照進去的地方」為教學理念,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由區教育局、隆陽分局分別為學校配備19名專職教師、17名警員為學生授課。
「學校還開設傳統文化和禮儀課程、理想教育課程、法治教育課程、感恩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藝術教育課程。」皇學孝表示,通過一段時間的封閉訓練,物理隔離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並融體能訓練、心理調節、文化提升、技能培訓為一體,從規範行為習慣開始,讓孩子能夠更多地學習文化知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截至目前,十一中共接收觸法未成年人285人,其中,期滿離校180人,現在校105人。
學校還定期開展法治教育,為學生提供法律援助。聘請昆明「向陽花青少年服務中心」每月到校為學生進行心理矯治,幫助去除身上的「壞孩子」「不良青少年」標籤;區關工委、區婦聯等部門在學校設立「未成年人司法項目工作示範點」「家校共建工作站」「陽光青年之家」等公益站所,為在校學生提供健康諮詢、技能培訓等免費服務。
據悉,學校里的學生大部分來自留守家庭和特殊家庭,來自離異家庭的學生占30%以上。針對大部分觸法未成年人家庭關愛缺失的實際情況,學校按照「教育向家庭延伸」的思路,在校開設家庭教育大講堂,為每一位學生制定一套親情方案,對學生的父母進行法治教育和家庭關係培訓,幫助他們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切實履行監護責任;每周末實行直系親屬探親制,學校教師與學生及家長交心談心,幫助家長學生修復親情,讓學生重獲家庭的溫暖,糾正其不良行為和扭曲心理。
「教導使得海枯石爛,真情打動此志不渝」,這是十一中期滿離校學生家長贈送的錦旗。在這面錦旗背後,是一個校方幫學生達成找到分離16年的母親心愿的故事。
楊雲(化名)今年18歲,曾在十一中學習了7個月。在楊雲1歲時,父母離異,他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念初中時,爺爺奶奶相繼去世,楊雲被接到父親身邊一起生活。但因難以融入父親的新家庭,楊雲離家過上了「流浪」生活,最後因打架被公安機關抓獲送來十一中進行集中教育矯治。
在學校里,楊雲與老師同學朝夕相伴,漸漸地,他將十一中當成了家,皇學孝成為了他口中親切的「皇爸爸」。
當期滿離校時,他徘徊在校門口良久,不願離開。皇學孝問他緣由,楊雲說出了自己想找自己親生母親的想法。這讓皇學孝為難起來,16年未曾見面,就連楊雲自己也不記得母親的模樣,僅憑一個名字去尋找,無異於大海撈針。可眼下,這是孩子的心愿,皇學孝還是決定試一下。接著,校方聯繫了公安部門幫忙尋親,經過2個月的努力,終於找到了楊雲的親生母親。
如今,楊雲已離校快一年了,在一家公司做信息錄入員,與母親一起生活的小家成了他最溫暖的港灣。
記者了解到,在十一中,像楊雲一樣迷途知返的未成年人還有很多。學校建立了離校學生回訪制度,教職工會定期回訪離校學生,了解學生離校後的思想行為和生活狀況,幫助他們聯繫新的就學途徑、就業渠道。截至目前,校方共督促51名在校學生返校讀書,幫助100名學生順利就業,讓200餘個家庭回歸正常生活。
來源:法制日報——法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