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拐兒童成功解救,讓我想起當年百萬網民自發參與的「微博打拐」

2020-08-26     笑語千年

原標題:被拐兒童成功解救,讓我想起當年百萬網民自發參與的「微博打拐」

8月23日,永勝警方接到群眾報警稱,一男孩被一乘坐白色車輛的女子抱上車後帶走。

公安機關接到報警後,立即組織警力開展走訪調查、摸排尋找、設卡查緝、大數據研判等工作,於8月25日7時許在永勝縣永北鎮大山上一山洞內找到被抱走的男孩,並在永北鎮境內將犯罪嫌疑人何某偉(男,51歲,雲南永勝縣人)、熊某秀(女,56歲,雲南永勝縣人)抓獲,繳獲白色涉案車輛一輛。

該事件發生後,在朋友圈中引起了大量的轉發。有不少市民根據轉發的孩子失蹤事件,為家屬獻計獻策,出了不少主意。也有網友積極向警方提供線索,為警方迅速破獲該案作出了貢獻。

現代社會,網絡越來越呈現出影響輿論甚至製造輿論焦點的力量。在 2011 年初的「微博打拐」事件中,網絡在引發事件、信息傳播擴散、聚集多方力量、整合政府與民間行為等方面釋放出驚人能量。

2010年9月27日,一句"網際網路能再創奇蹟嗎?"的微博迅速被轉播。這條微博講述了2008年,湖北人彭高峰3歲半的兒子彭文樂,在深圳被一男子抱走後,彭高峰雖然及時報案,但警方一直沒有偵破本案。無奈之下,彭高峰只得在網絡上向網友們求助。

2008年3月,彭高峰的兒子彭文樂上完幼兒園回家後失蹤。彭高峰和妻子焦急地四處尋找,但都沒有找到。彭高峰連夜趕製了一萬份彩色尋人啟事,貼遍深圳的大街小巷和各個車站,無奈都石沉大海。

警方調出的監控錄像顯示,小文樂是被一個陌生男子硬生生拖走的,孩子曾哭叫抵抗,但當時路人中無一人上前詢問阻攔。

為了尋找兒子,彭高峰在深圳經營店外懸掛著"尋親子,懸賞10萬"的燈箱和橫幅,並堅持每天寫下尋找小文樂的日記,這些日記在天涯論壇中連載了近3年,記滿了尋子的辛酸和痛苦。

2009年,彭高峰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在微博上發了彭文樂的照片,因為有人告訴他,過年過節的時候,許多在城市裡的網友一般會回老家,可以幫助尋找線索。

奇蹟終於發生了。當年春節,一位回鄉過年的大學生髮現村裡一個小男孩像極了網上被瘋傳尋人啟事中的孩子,之後他迅速向警方報案。在警方的調查下,彭高峰終於找到了魂牽夢縈的兒子,他苦盼已久的奇蹟在全國網友的接力尋人中誕生了。

在這起解救事件中,眾多網友的熱心讓無數人為之感動。從這以後,有不少網友將所見到的乞討兒童照片上傳至網絡,與新聞媒體以及公安部門互動交流,形成了難以阻擋的"打拐"力量,其巨大社會價值難以用語言評估。

網絡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者可以隨時隨地對所需信息進行實時搜索和分享的便利。在彭文樂被解救的案例中,便是抓住了這種引發能量爆發的契機,突破了破獲常規拐賣兒童案必須面臨的最大屏障,以便捷易通、傳播迅速的優勢,依靠「打拐」賦予的強大人文感召力,吸引了大批受眾參與事件。

網際網路是信息傳播與溝通領域重要的革命,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際交往和信息傳播的方式及途徑。它除了具有傳統媒體所具有的傳播特點之外,以其傳播速度的快捷性、傳遞範圍的廣泛性、民意表達的自由性與直接性成為公民政治參與的重要技術基礎。

拐賣婦女兒童是一種嚴重危害社會政治的穩定的犯罪活動,一直在挑戰和考驗中國公共管理者的智慧。「天下無拐」是民眾的期望、政府管理者追求的目標,如何利用網際網路的優勢,進行「全民打拐」,值得有關部門研究與深思。

信息時代的交流已經打破了傳統的交流方式,網絡給用戶提供了社會信息互動交流的平台,熱點話題很容易通過社會交往得到大範圍的傳播。:2011 年 1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舉辦了 「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活動,鼓勵網民為身邊的乞丐兒童拍照並傳到網上,幫助解救被拐的孩子。僅僅10 天便吸引了上百萬多網友的關注,有 7000 多張乞兒照片被上傳,6 名兒童被解救。

打拐工作要保持長期作戰的態勢,堅持打防並舉的方針。針對犯罪分子跨省、區作案的特點,公安機關應當在利用高科技手段偵破的基礎上,利用網絡發動更廣大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以取得打拐的最佳效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MjgKHQBURTf-Dn5wyA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