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說了一百遍孩子都不聽,抓住孩子「健康恥感」讓孩子更願意聽話
周末和朋友聚餐,朋友帶來了家中的孩子,並且告訴我「家裡暫時沒有大人,所以就帶著一起出來了」,吃飯過程中,孩子一直都在調皮。朋友幾次示意孩子不要再亂動,孩子總是不當回事,終於孩子還是沒有繃住闖了禍:把碗裡面的湯水灑在剛剛路過的客人身上。
孩子當下就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呆在那裡一動不動。但還是將朋友激怒了,劈頭蓋臉的對著孩子一頓罵。
面對做錯事的孩子,家長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而往往忽視了孩子在犯錯之後已經知道自己做錯事情的心。
陶虹說過:有一次自己和女兒準備出門,女兒不小心把牛奶打翻,自己情急之下大吼了孩子,之後發現孩子整個人都愣在那裡。
其實如果父母們細心觀察的話,就能發現孩子在做錯事情之後,很多時候都能夠自己意識到錯誤的產生,但是因為家長的「粗暴」對待,孩子最後將這些內疚』懊悔想法忽視了。
什麼是健康恥感?
不少人應該聽過「羞恥感」這個心理名詞。它指的是當自己的行為和道德相違背時,內心產生的一種羞愧、恥辱的感受,是一種自我意識。
在孩子內心同樣具有羞恥感,當這種羞恥感有利於幫助孩子管束自己的行為時,心理學將其成為「健康恥感」。
丹尼爾·西格爾在《去情緒化管教》提出:科學家認為,營造「健康恥感」有利於限制人的行為並且類似於指南針一樣能夠給予人一定的行為指導。
就比如剛剛那個孩子,當他把碗里的湯灑出來的時候,開始變得一動不動。就表明他已經知道自己錯了,知道自己這樣做是不對的。
但是孩子這一種心理變化卻是模糊的,如果父母能夠正確的引導孩子這種「模糊」,那麼更容易幫助孩子重視內心感受。只是大多數父母總是關注到孩子做錯的事情。很少關注孩子內心的感受,也讓孩子這一「模糊」的「健康恥感」稍縱即逝。因為孩子更多的是注意到父母對自己的打罵上面,而忽視內心想法,最後覺得自己和父母溝通有誤,所以也越發的叛逆。
「健康恥感」的作用:
可以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每一個人都有健康恥感,只是在錯誤發生的時候,往往被忽略的健康恥感讓孩子認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有錯誤。
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表現出的惶恐、不安、不知所措、不敢和父母眼神對視等,都表現出孩子已經知道自己的行為出現了錯誤。而這個時候家長的行為也決定了是否能夠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當家長面對孩子錯誤做出打罵的行為時,並不會加強孩子認識到自己已經犯錯誤的意識,反而會讓孩子更加被父母的指責所吸引。內心的「健康恥感」也會隨著父母的打罵而消失,之後甚至孩子會明知故犯,越發的叛逆。
如果父母可以幫助孩子進行正確引導,孩子回對自己的錯誤認識更加深刻。
比如陶虹說:當孩子第二次打翻牛奶的時候,我並沒有像第一次對她進行指責,反而過去抱了抱她。這個時候孩子哇的一聲哭了,我相信孩子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家長們可以首先不要對孩子進行指責,可以先聽一下孩子內心自我的感受,之後家長再對孩子進行一定的引導:「你是這裡做的不對。」能夠更加強化孩子對錯誤的認識。
不用辱罵的方式讓孩子聽話。
丹尼爾·西格爾:管教往往具有兩個目的,一個是短期目的,一個是長期目的。短期的目的是讓孩子意識到這是一種錯誤,並且以後不能再犯這種錯誤。而長期的目的,是通過一定的指導,引導孩子發展更好的個人能力,從而使孩子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只關注了一個短期目的,甚至會為了這個目的對孩子進行體罰、打罵,就是為了不讓讓孩子在犯這種錯誤,卻忽視了長期更好的教育。
而很多研究都在透露:體罰對教育根本不起作用。
科恩在《無條件養育》中寫到:研究呈現出壓倒性的證明,體罰會讓孩子更具攻擊性。
所以我們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如果通過體罰來進行管教孩子,往往會使得孩子更加的叛逆。
但是利用孩子的「健康恥感」進行教育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當孩子因為自己的錯誤而內疚的時候,如果父母能夠讓孩子正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會讓孩子將來能夠有效的避免發生類似的錯誤發生。這是體罰所達不到的效果。
比如當孩子出現錯誤的時候,家長可以通過詢問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了嗎?」「你覺得自己這樣做對嗎」讓孩子更能夠清晰的知道自己內心的想法,往往會達到明顯的教育效果。
「健康恥感」能夠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對自己的錯誤有一定的想法——會主動遵循自己制定的規則。最終能夠達到不用父母打罵,孩子自己就能主動承認錯誤,解決錯誤。
如何讓孩子正確認識「健康恥感」
有時候「健康恥感」在孩子內心只是一種模糊的感覺,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進行引導了。
家長學會設限,給孩子製造「健康恥感」
孩子的「健康恥感」來自於家長們對孩子的一些行為做出及時「剎車」的指導,也就是當家長了解到孩子出現了某些錯誤的行為時,能夠及時的告訴孩子這種事情「不能做」。主動的給孩子設置一些界限,讓孩子能夠了解到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這些不能做的事情,如果孩子做了之後會出現哪些錯誤的結果,讓孩子自己能夠意識到這種錯誤的結果是不能犯的。
通過對孩子進行設置界限,讓孩子能夠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一定的管束。
家長要捨得對孩子說「不」
說「不」並不是對孩子一種過分的指責,而是讓孩子能夠認識到哪些是錯誤?哪些是正確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孩子的一些行為失控,從而避免孩子出現錯誤。
家長需要學習的是「怎樣對孩子正確的說不」
說「不」的過程中,家長們需要注意到兩點:
1.不要將「不」一直掛在嘴邊
如果說「不」太多,反倒是起不了什麼效果。
小王是一個經常會限制孩子行為的一個媽媽,她之前認為只要對孩子的一些行為說「不」,孩子就能夠不出現這些錯誤,所以她整天把不讓孩子做的事情掛在嘴邊,但是最後她卻發現,孩子早已對她所限制的行為犯了很多次錯誤。她整天的提醒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反倒是助長了孩子犯錯誤。
2.學會用「好」代替「不」,讓孩子從內心更容易接受
用「好」代替「不」,是指用肯定的句式表達出拒絕的意思,比如說孩子在吃飯的時候表示今天想要吃紅燒肉,我們可以說:好的,但是要等到明天。而不是說「不」,我們今天不允許吃紅燒肉,只能吃這個……這樣就不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父母的過激行為可能會導致「健康恥感」變為「有害恥感」
如果孩子出現錯誤之後,不僅沒有對孩子進行一些正確的引導,反而是對孩子進行了一番辱罵,這個可能會讓孩子的「健康恥感」變為「有害恥感」。
「有害恥感」和「健康恥感」的區別在於,除了讓孩子的內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外,還會讓孩子產生自己是有缺陷的想法。
研究表示「有害恥感」會持續孩子整個童年甚至會引申到成年,讓他們在心中一直都有這種自己有很嚴重的缺陷的想法。
也就是說當父母對孩子進行過度的批評時,很有可能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感。
有害恥感和父母的這些行為有關:
在生活中經常通過體罰、辱罵、嘲諷教育孩子。這些都會對孩子造成一個心理暗示「我是不好的」,這樣的暗示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
父母們應該明白我們想要對孩子進行教育的目的,是希望他們能夠朝向更好的方向發展而不是通過自己的指責讓孩子產生自卑感,不如別人的感覺。
教育家杜威說過:「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所以父母們應該正確對孩子出現的錯誤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孩子逐漸形成完整的人格,從而讓孩子朝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