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能盤活一個綜藝嗎?
相信即便這裡說明「一個人」單指台前嘉賓,不包括幕後工作人員,也有不少人會斬釘截鐵的給出否定答案吧?
想想也是,做綜藝和做女團很像,想要爆、想要效果好,就得需要擁有不同能力的人發揮自己的專長才行。
回看一下綜藝史也鮮有這樣的作品,哪怕是打著「獨自」旗號的《我獨自生活》實際上也是把多個單人的內容組合起來,再配上數位點評嘉賓才做成的。
不過,回答也不用說的太實。
因為最近確實有人一個人撐下了一檔節目,而且還是個餐廳經營類、還做的挺有意思。或許有人已經猜到了,正是屬於李壽根的個人秀《我獨自李食堂》。
啊,sorry~圖放錯了,是這個:
而之所以有這樣一檔綜藝,還要說起之前羅PD欠欠兒的和網友打的那個「頻道訂閱超過百萬就送李壽根和殷志源兩個人上月球」的賭:
口無遮攔是要付出代價的,頻道訂閱數突破百萬後,羅PD一邊緊急向廣大網友負荊請罪,呼籲大家趕緊取消訂閱,一邊又許諾會將「去月球」計劃換成打造各自的專屬綜藝:
疫情剛剛有所緩解的時候,殷志源這邊的專屬綜藝就已經安排上了~是為其所在組合水晶男孩提供的遲來了八百年的團綜《三時四崽》:
之後,自然輪到壽根這邊啦。因為在《姜食堂》里打雜了所有部門,還曾「口出狂言」其他人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羅PD就乾脆為壽根叔打造了一檔一個人的食堂(做了好幾季洗碗總監的他,終於升職了)!
雖然有羅PD和萬能人李壽根這樣的搭配保底,但全程只有一個人,經營餐廳的同時,又要顧及綜藝效果,還是會下意識替這檔《我獨自李餐廳》捏一把汗的。
不過,連刷三期之後就鬆了口氣,因為除了偶爾會擔心壽根叔好累之外,節目還是熟悉的味道~
因為只有一個人,想法變得天馬行空,壽根叔給自己制定的菜單全都是燒烤套餐,也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影視作品影響,都懷揣了一個在遠離都市的鄉村裡開一間小酒館的夢。
只可惜這個夢沒做多久就被羅PD拎到白鍾元面前澆了一盆冷水,看著面前完全烤不勻的豬肉和魚,最後只能老老實實的拿起鍋碗瓢盆,回頭去做辣豬肉套餐。
在練習了一段時間菜譜,並讓朋友們「試毒」之後,餐廳就開始試營業了。最先呼之欲出的觀感大概是:一個人經營餐廳也太累了。
即便李壽根在烹調上可以一人頂四個姜虎東,有些事情也得一樣一樣做。比如套餐里最基礎的鐵鍋飯吧~他要自己剝玉米粒,要自己下地挖土豆、洗土豆、削皮,再自己淘米、燒火、扇風……光是這一碗米飯就做了兩個小時:
之後還有韓式料理常見的小菜,雖然只是配菜,菜量不需太多,烹制方法也簡單,但架不住所需種類多,需要洗洗涮涮的材料也多,每一樣都要花費不少時間。光是準備這些材料,壽根就加班到夜裡一點半:
以上這些還只是備料而已,等到餐廳運轉起來,他還需要招呼客人點菜、上菜、收拾台面、刷碗……感覺在玩單人版的分手廚房,做完就想和自己分手。
除此之外,還會有一點點孤單。
尤其在備菜環節,好像會格外想念大家坐在一起插科打諢的時光:
不過這兩種稍顯負面的情緒也是在看節目之前就可以預知的,且在後續過程中被這位萬能人完美中和,尤其是在餐廳運營起來之後尤為明顯。
備料時,即便偶感寂寞,一個人也可以solo全程,完全不會讓你覺得尷尬或者無趣。挖個土豆都能抖包袱:
客人來了,打個招呼的功夫就能讓人放鬆;自己忙不過來的時候,乾脆和客人開起全自助餐廳的玩笑,呼籲大家自己動手盛飯、自己下地挖土豆。客人們倒是也蠻上道的,不但吃飯自助,連結帳也差點自己辦了哈哈哈哈
不過即便如此,一個人還是會周轉不開,且想著要以「想多看看壽根的臉」為願望的顧客為大,羅奴就照常上線了~自己變身後廚助手,讓壽根趕緊去前台晃晃。
哈哈哈,不知道為啥有種整人到最後整到自己頭上的即視感。
三期看下來,怎麼說呢……儘管少了嘉賓之間的化學反應,但這檔《我獨自李食堂》就好比一人食,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且雖然很累,的確是為壽根專屬打造,全方位展現了他的個人能力&魅力所在。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同感哈,看泡菜的慢綜總會有一種慢綜很好拍的錯覺,尤其這部一個人撐全場的綜藝出現之後,而由此疑問也跟著正比增長:我們咋就每次都拍不好呢?
仔細回想了一下,好像我們也有同類型的、某一方面接近理想狀態的綜藝。比如說在節目意義、情感方面的《花兒與少年3》,拍出了少年少女的朝氣與青春,對未知前路的躊躇與期許;比如在人員搭配上的《中餐廳2》,趙薇、舒淇、蘇有朋這仨福祿壽,互懟中夾雜著溫情,即便面對再大困境也不慌不忙,帶著一份從容。
不過,事實上我舉的這兩檔綜藝好像還都蠻糊的……
當然,我並不認為這就說明國內沒有此類綜藝的受眾,恰恰相反,我們有的是。不然像《奇遇人生》、《我們是真正的朋友》這類的節目就不會走紅,更不會有人隔山隔海的追海外慢綜。所以,除了我們之前總結過的各種問題之外,有些節目在宣發策劃也出了鍋。
明明拍的是慢綜藝,卻總拿矛盾和衝突做賣點,同時又想追求閒適美好的節目立意,一心想著把魚和熊掌總想著統統都揣進口袋……結果呢,吸引來的受眾不喜歡,真正會看的受眾不回來,從而啥都沒撈著。
另外一方面,也是老生常談了,綜藝類人才並不多人。之前何老師在採訪中就提到過,因為沒有形成職業化的體系,所以想要做節目的時候沒得可選,只能看請到的嘉賓來給節目被動定調。
雖然這樣分析下來,現狀好像有點糟糕,但也不是沒救啦……一些純粹慢綜的成功說明我們擁有市場,另外也開始有節目去有意的培養專業的綜藝人才,應該會逐漸好起來的~不求一個人撐起一檔綜藝的奇蹟出現,至少可以盼一些真正踏實下來描繪生活與感情的細膩節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