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香樹:霜葉紅於二月花

2020-01-16     中國林業網

推薦詞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中的「楓林」即指楓香樹林。楓香樹是我國亞熱帶地區優良的鄉土秋季彩葉樹種,適應性強、生長迅速、天然更新強,為典型的荒山先鋒樹種。楓香樹不但具有改善土壤肥力及調整人工純林樹種結構的重要生態價值,同時還具有重要的觀賞、藥用、材用、印染、提煉香料、文學意象等實用價值和文化價值。

樹木檔案

楓香樹,又名楓香、路路通,金縷梅科楓香樹屬落葉喬木。葉寬卵形,掌狀3裂,基部心形,邊緣有鋸齒。頭狀果序木質,圓球形,具宿存刺狀花柱和萼齒。種子多數,褐色,多角形或具窄翅。產於我國秦嶺及淮河以南,亦見於東南亞北部及朝鮮南部,為北亞熱帶至邊緣熱帶樹種。性喜光,速生,多生於平地、村落附近及低山次生林。秋葉紅艷,為著名秋色葉樹種。可廣泛用於園林綠化及生態公益林營造。

楓香樹是我國非常著名的秋季紅葉樹種,葉片入秋經霜,幻為紅艷,楓葉流丹,層林盡染,艷麗奪目,故常被稱為「丹楓」。

荒山綠化先鋒

楓香樹是我國亞熱帶地區優良的鄉土闊葉落葉樹種,其適應性強,生長迅速,成林快,根系發達,天然傳播更新力強,對立地條件要求不嚴,為典型的荒山先鋒樹種。它能快速「侵占」荒山荒地形成先鋒林,亦能人工營造生態公益林綠化荒山荒地或作退耕還林骨幹樹種。

由於楓香樹具有較強的涵養水源能力和耐火性,大量的落葉又能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和土壤的酶活性,楓香樹自然而然成為培肥林地的混交理想樹種,特別是人工針葉林的理想伴生樹種。楓香樹混植於人工杉木林、馬尾松林、濕地松林等針葉純林中,形成近自然化針闊混交林,不僅能豐富森林群落生物多樣性,提高森林生產量,提升森林景觀質量,又能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效能,維持生態穩定與平衡。

紅葉形象大使

楓香樹是我國非常著名的秋季紅葉樹種,葉片入秋經霜,幻為紅艷,楓葉流丹,層林盡染,艷麗奪目,故常被稱為「丹楓」。如明代王象晉的《群芳譜》載:「楓,一名楓香,一名靈楓,一名欇欇……葉圓而作歧,有三角而香,霜後丹。」再如清代陳淏子的《花境》曾描述「楓樹一經霜後,黃盡皆赤,故名『丹楓』,秋色之最佳者。」唐代杜牧的《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更是把楓香秋季紅葉描述得活靈活現。毫不誇張地說,楓香紅葉選為秋季紅葉的形象大使,當仁不讓。

秋季,知秋賞秋,丹楓紅葉自是不可錯過。丹楓紅葉是秋季旅遊中十分難得的一道旅遊景觀。國內賞丹楓紅葉之地眾多,其中最為有名的要數中國四大賞楓勝地或中國四大紅葉觀賞勝地——北京香山、南京棲霞山、蘇州天平山、長沙嶽麓山。北京香山紅葉最佳觀賞期為每年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最佳觀賞點位於半山亭、玉華山莊和閬風亭。在此特別指出的是北京香山的紅葉不是楓香樹的紅葉,而主要是黃櫨的紅葉。南京棲霞山紅葉最佳觀賞期為每年10月15日至12月11日,最佳觀賞點位於山體西側的楓嶺,「棲霞丹楓」是金陵十景之一。蘇州天平山紅葉最佳觀賞期為每年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最佳觀賞點位於半山腰的望楓台,佇立望楓台眺望山麓成片秋日經霜楓林,層林盡染,號稱「萬丈紅區」。嶽麓山紅葉最佳觀賞期為每年的11月底至12月中旬,尤以愛晚亭周圍的楓香樹林紅葉為美。

長沙嶽麓山愛晚亭周圍的楓香樹林,杜牧的《山行》名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便是對秋季楓葉流丹美景的詠頌。

此楓非彼楓

植物中稱楓者多矣,楓,美麗而多樣。加拿大國旗上畫的就是典型的楓葉。然而,此楓非彼楓。在中國古代,楓和楓葉一般指的是金縷梅科楓香樹屬的楓香樹及其樹葉,而不是我們現在講的紅楓、青楓、三角楓、五角楓、北美紅楓等槭樹科槭樹屬的楓樹及其樹葉。如「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中的楓林即是指楓香樹林,《南方草木狀》《唐本草》《唐本草注》《蜀本草圖經》《本草綱目》等記載的楓均是楓香樹。

楓香樹和楓樹,雖然具有相似的名字、相似的葉形及裝飾秋天的紅葉,但是我們俗稱的楓香樹和楓樹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植物喲。楓香樹是指金縷梅科楓香樹屬的樹木,而楓樹則是槭樹科槭樹屬的多種樹木的統稱,準確來說,楓樹應稱為「槭樹」。說起來容易,那怎麼區分它們呢?最簡單的方法,是看它們的葉子著生方式和果實形狀:葉子互生,果實圓形帶刺,即為楓香樹;葉子對生,翅果帶兩個「小翅膀」,即為楓樹(槭樹)。從分布區域來看,楓香樹通常生於我國秦嶺及淮河以南,而槭樹屬的楓樹多生於東北、華北等北方地區。

渾身上下都是藥

楓香樹不但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及觀賞價值,而且楓香脂、楓香果、根、葉、樹皮等渾身上下均可入藥。

楓香脂是楓香樹分泌的具有香味的樹脂,始載於晉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狀》:「楓香,樹似白楊,葉圓而歧分;有脂而香,其大如鴨卵。」楓香脂入藥,稱「白膠香」,具止血、活血、解毒、生肌、止痛等功效,可用於治療吐血、鼻血、咯血、便癰膿血、瘰癧軟癤、瘡不收口、惡瘡、小兒疥癬、大便不通等病症。

楓香果入藥,稱「路路通」,始記載於清代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路路通具有行氣寬中、活血通絡、利水通經的功效,用於治療關節痛、水腫、脹滿、乳少、經閉、癰疽、濕疹等病症。

楓香樹根具解毒消腫、祛風止痛之效,主治牙痛、痢疾、癰疽疔瘡、風濕痹痛、濕熱泄瀉、小兒消化不良等病症。

楓香樹葉具祛風除濕、行氣止痛之效,主治急性胃腸炎、痢疾、產後風、小兒臍風、癰腫發背等病症。

楓香樹皮具除濕止瀉、祛風止癢之效,主治痢疾、泄瀉、痒疹、大風癩疾等病症。

材質輕軟亦有用

東漢王充的《論衡·狀留》載:「楓桐之樹,生而速長,故其皮肌不能堅剛」,可見古人認為楓香材質密度不大,較輕軟。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描述「楓,木也。厚葉弱枝,善搖。一名欇,從木風聲」,「厚葉弱枝」和「善搖」也間接說明了楓香材質較輕軟。楓香材質雖然較輕軟,但在古代也有著廣泛的用途,如可做車軾,北周庾信《詠樹詩》云:「楓子留為式,桐孫待作琴」,這裡「楓子」並非指楓樹果,而是指楓樹苗,楓樹苗長大是可以做車軾,「式」,通「軾」,指車廂前面用來扶手的橫木;可以鑽木取火,唐代杜甫《清明二首》云:「旅雁上雲歸紫塞,家人鑽火用青楓」,即是用楓香木材鑽木取火;可做桎梏,即類似於現代的腳鐐與手銬,《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可做黑鼓,苗族最隆重的傳統盛大慶典祭鼓節(又稱鼓藏節),用於祭祀蝴蝶媽媽的黑鼓就是用楓香木材打制而成的。

根據現代木材科學實驗驗證,楓香木材為散孔材,心邊材區別不明顯,材色紅褐或淺黃褐色,木材紋理交錯,結構甚細,較輕軟,易加工,難乾燥、易翹裂,主要用作箱板、包裝箱、茶盒、砧板、家具、建築、木工等材料。為提高楓香木材的利用價值,現代科學家已採用取清水浸泡、藥物蒸煮、乾燥和PC樹脂浸漬處理等措施,對楓香木材進行改性處理,可以顯著降低其干縮差異,減少翹曲變形,實現均勻乾燥,從而大大改善其加工性能和耐腐程度。

小眾傳奇楓香染

楓香染,估計很多人沒有聽過,更沒有見過。楓香染主要流行於貴州惠水、長順布依族地區,深藏大山腹地,鮮為人知,但因其印染工藝極具民族文化特色和藝術價值,2008年被文化部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又因印染品多為藍底白花,其花紋古樸、雅致,常被譽為畫在布上的青花瓷。

楓香染的起源,因缺乏詳實的文字記載,一直是個謎。布依族中普遍流傳著一則民間傳說:炎熱的夏日午後,一位布依族姑娘在百年古楓香樹下織布,烈日融化了樹上的楓香樹脂,滴到織成的白布上,白布經浸染和漂洗後,樹脂滴落處,竟神奇地形成了一個美麗的花紋圖案,此圖乃「天意」玉成,於是,楓香染誕生了,楓香印染也有了「天染」之說。

楓香染,經過一代代布依族人的口傳身授才得以延續傳承,其染印工藝一直還保留著原有的模樣。楓香染採用老楓香樹樹脂加入適量牛油,經文火熬制過濾製成楓香油作防染劑,用毛筆蘸溶解的楓香混合油手工繪製圖案於白布上,並經藍靛浸染,再用沸水脫掉楓香混合油脂,用清水漂洗、晾乾即成。製成的藍底白花帶青花瓷效果的布匹,色彩獨特,美觀大方,主要用於製作衣裙、背面、門帘、背扇、墊單、挎包等。

楓香的文化意象

楓香樹從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生產,開始與人類產生了聯繫,人們對楓香樹的認知逐漸加深。千百年來,特別是文人墨客對楓香樹的詩歌傳頌和借物抒情,逐步形成了一種楓香文化,最終升華為一種楓香樹特有的文學意象。

楓葉流丹,不爭春色,勝於春色,意象歡悅。秋季,霜葉丹楓,為悲涼的秋季抹上一道亮麗的暖色,美不勝收,古今文人墨客紛紛對其滿心的欣賞和讚美。唐代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那經霜的楓葉竟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火紅,寫出秋天楓葉的生命力比春天鮮花的生命力還旺盛,突出了晚秋的景色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表達了作者無比喜愛之情。唐代杜甫的「含風翠壁孤雲細,背日丹楓萬木凋」,萬木凋零正是丹楓欲燃之時,詩人道出了經霜紅葉更顯艷麗的英姿。元代王實甫的「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楓葉醉」,其中「醉」字十分形象生動地展現了楓葉的迷人色彩。毛澤東的「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更是把秋季楓葉流丹美景詠頌推到一個新高度。

寄託希望,精神崇拜,祭祀祈福,幸福意象。《山海經·大荒南經》載:「黃帝殺蚩尤於黎山,棄其械,化為楓樹」,械化為楓,也可理解為楓樹是蚩尤的化身。雖然這種觀點帶有神話色彩,但卻反映了古人對楓樹形象的最初認識。而蚩尤又是南方苗族的始祖神和遠祖英雄,因此,南方苗族把蚩尤與楓樹一起當作祖先來崇拜。同時,楓香也是侗族人民心目中希望寄託和精神崇拜的神樹。侗族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他們把古楓香看作神樹。在侗寨,他們給古楓香樹披掛紅布、貼上神符,或在樹下修建土地廟,逢年過節村民對其祭拜,以紀念先祖,祈求吉祥幸福。

秋風蕭瑟,楓葉凋落,憂愁感傷,意象悲涼。「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季的肅殺、悲涼之氣總讓一代代文人墨客在這個季節,藉助秋景抒發著更多的悲歡離合。在眾多悲秋詩詞中,楓樹出現的頻率頗高。詩人們藉助秋季楓樹的悲涼意象,表達了他們的仕宦之憂、離別之苦和羈旅之懷的憂愁感傷,如白居易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司空曙的「膏楓江色晚,楚客獨傷悲」,李端的「舊楚楓猶在,前隋柳已疏」,陳陶的「楚岸青楓樹,長隨送遠心」,杜甫的「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李百藥的「日送衡陽雁,情傷江上楓」,張繼的「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唐寅的「我畫藍江水悠悠,愛晚亭上楓葉愁」等。(徐永福)

作者簡介 徐永福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林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植物區系、植物分類、植被生態、植物資源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承擔「樹木學」和「野生觀賞植物資源開發利用」的教學工作。先後參加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對國內100多個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進行過植物資源考察,出版專著4部,發表科研論文15餘篇、科普文章10篇,參編教材3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CN2rG8B8wMrh2Li2Cl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