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德華
繼2017年的洞朗對峙之後,中印兩國軍隊在加勒萬河谷再次發生對峙,現在都看誰「先眨眼」。印媒《經濟時報》於28日發表評論稱,印度「不能掉以輕心,因為中國野心勃勃」,並叫囂「印度的回應將與洞朗對峙類似」。
這次對峙的起因,是印度在中印邊境大肆興建公路和機場。據印度《印刷報》稱,20年前決定在中印邊境,修建73條「戰略」全天候道路。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印度在拉達克東部完成了長達255公里戰略公路,大大加強了對邊境的控制。這次對峙的具體地點,在加勒萬河谷。它屬於中國新疆和田縣阿克賽欽。
「阿克賽欽」一詞由突厥語音譯而來。其中「阿克賽」意為「白石灘」,而「欽」意為「中國」,即是「中國的白石灘」。阿克賽欽總面積4萬2685平方公里,其中爭議地區約3萬平方公里。
據史書記載,元朝後期,元軍從阿克賽欽進入西藏,清朝雍正時期對此進行管轄。1846年英國吞併查漠—克什米爾後,聲稱拉達克應歸英印政府統治。在未等清朝政府同意的情況下,英國便侵占了拉達克地區。
1899年,為英國探險隊當嚮導的拉達克人加爾萬發現一條河流,這條河流以他的名字命名,叫加勒萬河。那時,印度還是英國的殖民地,直到1947年才結束英國長達190年的殖民統治。這也就是為什麼直到現在,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
與三年前的洞朗對峙不同的是,這次對峙的是中印邊境的西線。這與印度去年宣布廢除《憲法》第370條有關,它實際上廢除了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的自治,並把中國的拉達克納入克什米爾的版圖。當時印度向中國承諾「三不保證」,即印方修憲不產生新的主權聲索,不改變印巴停火線,也不改變印中邊界實際控制線。
印度的挑釁行為,說明莫迪政府言而無信,對中印爭議領土採取「蠶食政策」。同時,也說明該地區的地理位置多麼重要。1962年,印軍在加勒萬河谷被我軍包圍並消滅。自那時以來,加爾萬河谷一直處於風暴的視線中。
兩國軍隊在加勒萬河谷的對峙,根子還是在於爭奪阿克賽欽。阿克賽欽地區面積與台灣島幾乎一樣大,那裡自古以來就是從新疆進入西藏的重要通道,建國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也是從阿克賽欽地區進入阿里地區的。 連接新疆葉城和西藏拉孜的新藏公路,穿過阿克賽欽地區。
阿克塞欽對印度同樣非常重要,是高懸在印度頭上的一把利劍。1962年中印邊境反擊戰。我軍就是從這裡殺出來的,直逼新德里。阿克賽欽中印邊境線距新德里等中心城市,直線距離只有300公里。同時,在印巴戰爭爆發時,我們可以有力地支持巴方。讓印度陷入腹背受敵。
因此,中印作為兩個鄰國和竟爭對手,只要阿克賽欽在我手裡就掌握了主動,而印度則處於被動。同時,只要阿克賽欽在我手裡,我們如何釋放善意,都難以取得印度的信任。印媒《經濟時報》評論稱,「中國是一個正在成長的超級大國。它的領導層假裝謙遜。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最近謙遜地表示:『中國無意改變美國,更不用說取代美國了。』對這種說法必須持保留態度。畢竟,中國古代的戰略家孫子,建議中國人『戰爭的方式是欺騙的方式;當有能力時,假裝無能』」。
不過,如果印度真的要再來一次「洞朗對峙」,希望印度要記住歷史,因為新德里占不到便宜。洞朗高原「雞脖子」北面狹長地帶,連接著印度主體和東北各邦。這一地區或周邊的任何道路都令新德里擔心,因為它們可以讓我軍進入這個具有戰略敏感性的地區。連《印度時報》都承認,「但結果是,自那以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洞朗高原北部建立了永久性駐軍、軍事基礎設施和直升機停機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