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山的傳說

2019-11-04     渭南文化旅遊資訊

禹山祈雨

韓城禹山位於梁山之巔,海拔1224米,其上有娘娘廟,內供韓塬聖母,相傳為大禹的妻子塗山氏。禹山周圍有四座廟,分別是北邊的清涼寺、東邊的廣濟寺、南邊的白公寺、西邊的香山寺,史稱一廟挎四寺。

韓城人過去天旱祈雨,數禹山的「救郎廟」祈雨最靈。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初。

每到伏旱無雨之時,鄉民便會以村社為單位,抬著黑虎、靈官神樓,拿著鑼鼓社火家具,響著火銃,浩浩蕩蕩上禹山從爺(神)伙要雨,來到禹山後救郎溝,從久旱無雨,即將乾枯的山泉接下神水,如醉如痴舞著神樓,響著火銃,敲著震天的鑼鼓,橫衝直闖回到村裡。最為壯烈者要算東塬黃河岸邊的薛村城祈雨隊伍。聽老人們說薛村城的神樓,因為距離遙遠,經過的村社較多,為了衝過別人的阻攔,他們遇坎就邁,遇見別的社家阻攔便闖過去,最野不過了。

趙氏孤兒

司馬遷筆下的「趙氏孤兒」故事,通過從小看《趙氏孤兒》古典劇已經耳熟能詳。韓城人一直認為趙氏孤兒故事就發生在韓城,民間自古便流傳著許多關於趙氏孤兒的傳說,民間傳說趙氏孤兒故事的主人公程嬰的家,就在韓城芝川鎮西少村與灘子村之間的程莊。如今這裡仍有程姓人家聚居,而且程莊的程姓人家也一直認為自己就是程嬰的後代。

相傳程嬰和公孫杵臼當年選擇的藏孤地點,就在距離程莊西邊不遠的禹山上,這裡至今仍有救郎溝、藏孤洞等遺蹟。為了保住趙氏孤兒,程嬰與公孫杵臼設計,讓公孫杵臼用程嬰也在襁褓中的兒子換下趙氏孤兒,藏在禹山上,然後程嬰假裝背信棄義去告密,告訴屠岸賈自己知道趙氏孤兒藏身何處。屠岸賈便讓程嬰帶人來到禹山,殺了公孫杵臼和程嬰的兒子,而真正的趙氏孤兒卻被程嬰藏在禹山後的救郎溝里,躲過一劫。程嬰後來將趙氏真孤,冒以自己的兒子名義帶回程莊家中,取名武養大。

群眾傳說,被程嬰暗中保護下來的趙武,是一個非常聰慧而且誠實的小伙子,給人打工幹活既勤快而且不偷懶,鋤過的地不但細密而且深,連一絲草也不剩,村人都爭著請他鋤地,趙武總是不聲不吭全部答應下來。一日村裡一個老婆婆請趙武幫自家幹活,都到吃中午飯時,仍不見趙武回家吃飯,便去地里叫,老遠看見好幾家地里都有這個叫武的小伙子在鋤草,驚奇地告訴了村裡人。程嬰一家人覺著趙武這個娃很神奇,便不再讓他幹活,而是供他好好讀書。趙武后來果然學有所成,並在程嬰和父親好友韓厥的幫助下除掉仇人屠岸賈,奪回了趙家的田邑。

韓城除了有前文提到趙氏孤兒故事發生地禹山、救郎溝、

程莊等歷史遺蹟,還有程嬰、公孫杵臼、趙武的三義墓,以及韓城人為以上三位義士修建的享祠——九郎廟。

三義墓在韓城高門原堡安村東南龜鶴山的土寨內,系春秋晉國趙武、公孫杵臼、程嬰三人之墓。

韓城民間傳說公孫杵臼為保趙孤,禹山遇害後,程嬰夜間偷著將他埋在距程莊不遠的山崗上,每到清明便帶著趙武給恩人公孫杵臼掃墓上墳。

後韓厥、程嬰助趙武殺掉屠岸賈,復國。趙武已經長大成人,程嬰決計按照當初約定,來到公孫杵臼墳前自盡,把趙孤復國的喜訊告訴好友。趙武一路尋來,程嬰已經自剄,趙武悲痛欲絕,把兩個恩人合葬在一起,為了彰顯二人節操正義,人們把二人的墳塋起名「二義墓」。後趙武逝去,家人為報二位義士幫趙家復國的恩情,把他也埋到了這裡,鄉民感念三人忠孝氣節,把二義墓改成了三義墓,歲歲祭祀不絕,這就是韓城三義墓的來歷。

韓城除了有三位義士的墳塋,還有紀念他們的享祠九郎廟。九、救諧音,九郎就是救郎的意思。取名九郎廟一方面取其諧音,另一方面,九為數字最大數,是尊數,九、久諧音,有長久之意。過去韓城好多村社都修有九郎廟,如今殘存的有金城北關九郎廟、龍亭司馬莊九郎廟、板橋王村、東澤九郎廟。金城九郎廟後尚有九郎巷。

來源:陝西韓城旅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oexWW4BMH2_cNUgUfPN.html




南湖的春天

202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