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三面高地環抱,位於福建東北沿海地區。其地域,唐屬長溪縣,元屬福寧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寧州改設福寧縣。成化九年(1473年)復為福寧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寧昇州為府,設霞浦縣,福鼎屬霞浦縣地。乾隆四年(1739年),析霞浦縣勸儒鄉之望海、育仁、遙香、廉江四里置福鼎縣,屬福寧府。據《讀史方輿紀要》,因縣有福鼎山而得名。
福鼎與浙南接壤,東臨東海,自古是浙、江、閩、粵海陸交通線的中樞,經濟、文化的頻繁交流,也使得「鼎菜」中許多好菜都是舶來之物,例如「鼎菜」很有名的一道菜叫涼拌鰩魚鯗,原為廣東菜。清初有位廣東人來福鼎當縣令,他最喜歡吃這道菜。於是,他將製作這道菜的廚師帶上來,人們不知道他的大名,管他叫桐桐鼓。據說,桐桐鼓還會做其他粵菜。他過世後,許多粵菜由他的徒弟傳了下來。
麻晶餅
麻晶餅作為福鼎地方中秋餅,做法有別於蘇式、廣式月餅,以酥、香、脆、油、甜為特色,特別是剛出爐麻晶餅,深受老人的喜愛。
福鼎肉片
福鼎肉片的特點就是酸辣,這和福建人的飲食習慣有著直接的聯繫,選用醋和辣椒混合,沸水過香菜使得整個香汁都香氣十足,湯料提前下到碗中,肉片熟了以後和湯一起澆在碗里,所以香菜不會太爛,調料也可以很好的進入到肉片中。趁熱吃的味道是最好的,作為早餐或者是宵夜都可以帶給我們滿滿的能量。
蚯蚓包
蚯蚓包是將蕃薯蒸熟去皮與澱粉揉勻,用芝麻、白糖、花生、蔥油做餡蒸熟,蚯蚓福鼎方言諧音「九穩」,喻意吃了蚯蚓包,一年四季都平穩。
福鼎藥膳
有人說,吃福鼎菜如進補,頗有見地。福鼎人可謂滋補派,以藥膳入宴,古已有之。如:羊肉煨紅棗,曖胃壯陽;豬肚煨蠶豆,防痧祛暑;枸杞淡水鰻,功埒人參;當歸燉土雞,勝過鹿茸。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日益重視,福鼎的大廚們不斷挖掘、創新藥膳,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榴槤燉豬心, 山炒黑木耳等等,就是近幾年開發的。
福鼎小黃椒
小黃椒與柘榮醋融合,再搭配白鬍椒粉、薑絲、鹽、糖、味精,再灑上香菜或芹菜,就是福鼎肉片湯頭的美味秘籍了。福鼎另外三個很有名的小吃也離不開這個湯頭。
福鼎肉燕
福鼎本無肉燕,是乾隆年間福寧府太守李拔的廚師,將肉燕帶到福鼎。智慧的福鼎人又依據本地特色,將肉燕加以改進,使其更加具有福鼎的山海特色,吃起來細而不膩,柔而脆嫩,味鮮適口,宛若燕窩,兼有葷素風味。
製作福鼎肉燕講究「各師各法」,所謂「各師各法」,就是口味、質量有好壞之分,形狀、手藝有優劣之別。技術可傳授、可學,技巧就不同,得靠自己多年經驗的積累,以及悟性,去化解諸多因素。比如有的師傅製作的肉燕,燕皮薄如白紙,潔白光滑細潤,散發出肉香,而有的師傅終其一生,也達不到這樣的高度。
總之,「鼎菜」形成與發展,是一代又一代餐飲人智慧的結晶,他們以師授徒承的方式,創造了十八大碗、二十四大碗、八盤五品等傳統宴席。這些菜製作原料涵蓋了山珍海味,烹飪技法通常以炸、爆、炒、蒸、燜、燉、燴、鹵、拌、掛霜為主。
二十四大碗歷史較早,民間有出菜順序歌謠。到八盤五品,又增加了新的元素。如盛菜器皿,十分考究,一定要用蘭花碗、尺盤、龍缸(即海碗、趙宋後裔到福鼎後改稱)。如今,從內容到形制,又有了全新的發展。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