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日本「封神」之作。
和《你的名字。》一起,並稱「2017年改變日本動畫業界」。
而在我們國內。
當年(2016)一度引發巨大爭議,爭議聚焦在——「不反思戰爭。」
4年前它在風口浪尖,今年,它出了特別先行版。
今天,就來聊聊這部爭議大作。
在世界的(還有更多的)角落
この世界の(さらにいくつもの)片隅に
2016版,片名《在這世界的角落》。
曾獲第40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是繼《龍貓》後,第二部登上日本旬報十佳的動畫片。
2019加長版叫:
《在世界的(還有更多的)角落》。
為什麼改名字,最後說。
全片159分鐘,近3小時,相比上一版,增添了刪減段落。
觀看效果坦率說,一點不悶,敘事細膩、流暢。
導演片淵須直,宮崎駿愛徒。
在他鏡頭下,生活在小鄉村百姓的日常,古樸、平淡。一些情理之中的平凡細節,卻被講出了意料之外的體驗。
因此這部動畫給Sir第一印象,是治癒片。
它以小朋友的視角,呈現出一個不失童趣的世界。
主人公浦野鈴,小鈴。
一家人生活在廣島,以采海苔為生。
家境不富,卻溫暖有愛。
小鈴自幼愛畫畫。
在她筆下,日日可見的風景,也變得新奇有趣。
海面的浪花,可以是跳動的白兔。
記住畫面中這個男孩。
兔子般的海浪,是男生為她打開的想像。
世界太美好,對於懵懂的小鈴而言,每一樣美好的事物都像這些小兔子,她不能一一說出它們的「名字」。
在大人眼裡的她總是很迷糊。
但迷糊的她總能看到、遇到一些不尋常的「東西」。
夏日午後,哥哥和妹妹還在午睡,她看到一個躡手躡腳的孩子潛入家中,吃掉了剩下的西瓜皮。
家人說,她看到了座敷童子(日本民間傳說中的家庭福神)。
為此,小鈴暗暗開心了好久。
還把新鮮的西瓜留給「福神」吃。
還有一次,她被怪物塞進了籮筐。
這怪物滿臉長毛,酷似人猿,除了她也劫持了一個陌生小哥。
但迷糊的小鈴並不怕,她用身上帶的海苔刻出星空的圖案,綁在望遠鏡上,讓怪物看。
怪物一看,以為天黑,居然馬上倒地呼呼大睡。
她和小哥得以順利逃走。
當少女時期在魔幻般的現實中一晃而過。
現實就變得越來越現實了。
一日,有人上門提親(當時還講究媒妁之言)。
男女雙方沒見過面,就定了親。
婚禮當天,小鈴穿上新和服遠嫁到吳市,迷迷糊糊就成了「大人」。
她和丈夫洞房的一段對話,著實含蓄,又別有一番情趣。
- 你帶傘來了嗎
- 是的 帶了一把新的
- 借我用一下
對了。
丈夫北條周作,她其實見過。
就是兒時在怪物籮筐里遇到的小哥。
嫁入北條家後,小鈴雖辛苦,但夫妻倆感情甚好。
閒暇時躺房頂上看蜻蜓,樹下摘柿子。
一個縫衣煮飯,一個擼貓看書。
好一幅田園牧歌圖景。
這是本片治癒的一面,甚至讓Sir一度懷疑這是個愛情片。
可究其內里,還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大時代片。
戰爭,不由分說地改變了兩個人、一群人的時代軌跡。
看短評,很多網友說,打低分是覺得它在靠賣慘給日本洗白。
可看得「細」的人,也許答案會有差異。
別憤怒,先看看怎麼個「細」法——這部電影面對戰爭,其實用了很多細節描摹。
比如,飢餓與窮苦。
當時正值1944年(日本快投降了),小鈴所在的吳市開始減少物資分配。
一家人的配給,只有四條沙丁魚。
米飯也減半供應。
小鈴如何應對?
她學會了一種所謂的「增量煮飯法」,是日本古代的戰將楠木正成發明的——將米飯翻炒,加水慢熬,然後放進無火灶燜一整晚。
第二天一開蓋。
飯粒通通脹大,無比飽滿。
但好不好吃呢?
看大家表情你就懂。
這還是有米的時候,再往後,民眾會越來越沒飯吃。
物價飛漲時,很多簡單的米和糖,一漲就是50倍。
又比如,生命的凌辱。
因戰時配給匱乏,小鈴不得不去黑市買日用品。
一次回家路上,她迷了路,誤入一條「乾淨整潔」的大街。
街上的女人們,個個膚白貌美,身上香香的,仿佛活在天堂。
可這不是天堂,是妓院。
門口站著的,都是慰安婦(是,日本人也有)。
選擇這條路的大多是窮孩子、走投無路的年輕女生。
小鈴和其中一位女孩阿凜一見如故。
雖然喜歡彼此,阿凜卻不敢輕易交「普通人的朋友」:
「這種地方不是你該常來的」
再往後,這些女生會被士兵摧殘,甚至脅迫自殺。
戰爭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奪走的不僅有夢想、生命,甚至會扭曲人們的心理。
小鈴的兒時玩伴叫北原(就是前面畫中的男孩)。
他倆青梅竹馬,小鈴一度夢想著北原能上門提親。
有一日,當了海軍的北原登門拜訪,言語中都是對小鈴的關愛。
身為老公的周作看出了什麼,居然在夜裡讓妻子陪客人聊天,並反手鎖住了房門……
老公的理由聽起來很「大愛」——這也許是你們最後一次見面了。
可,這是和平年代會發生的事嗎?
把自己心愛的妻子送給別人??
戰爭侵蝕的,不只是物質生活的質量,也扭曲著無數人的心理和信仰。
導演屢屢用鮮明的反差來呈現:
在不懂戰爭的小鈴眼裡,那些空中轟炸機丟下的炸彈,還有高射炮噴出的炮火,居然是五顏六色的,像水彩那麼美。
她多麼喜歡世界,多麼想畫下來。
但再過一陣子,她才知道這水彩是惡魔的顏色。
一次轟炸後,炮火炸死了她可愛的外甥女,也炸掉了她的右手。
這右手不只是她干農活的右手,也是她畫畫的右手。
所以戰爭,直接奪取了她樸素、低調的小夢想。
其實,相比侵略戰爭給其他國家造成的慘痛傷害,小鈴這種算什麼呢。
中國觀眾也有一種聲音會說:
別老拿「老百姓無辜」當藉口。
發動侵略的軍隊,不就是由好戰的民族組成?
影片其實留意到這一點,並且有意做了區分。
它沒有迴避戰犯和好戰的擁躉,甚至抓住細節嘲諷:
在日本國內當然有好戰的人民,他們或成為士兵、或成為憲兵(每天以抓間諜為職)。
片中他們粗暴地試圖抓捕小鈴,因為他們誤以為小鈴畫的軍艦是在「盜取軍事機密」。
這在一家人眼裡,簡直像笑話(畢竟小鈴那麼迷糊)。
而這部電影更想說的,其實在片名。
意為,除了那些好戰的戰犯,日本國內也總有其他的「角落」,有著一些對戰爭無能為力的人。
他們不是不關心和平,只是他們的視野與能力實在有限。
片中,盟軍經常空襲日本城市,炸彈常會在遙遠的山上爆炸。
出發去侵略別國的戰艦和航母,總在遠處的海灣停泊,普通人只能看,還不能多看(因為可能會被憲兵盯上)。
戰爭是遠方的刀俎,他們也是戰爭刀下的魚肉。
小鈴的公公是一位海軍工匠,很明顯,他和千萬工人都受了國家欺騙。
這位工人每天辛苦勞作造軍艦,嘴裡哼著的歌詞居然是:
「埋頭做技術,一心為和平。」
就這樣,在所謂「和平」的邪惡謊言下,普通民眾更像戰爭鏈條上的零件,或者像戰爭牧場裡被擠奶的牛羊。
戰爭打響後,這些人並沒獲得和平——除非和平就是指老老實實地被奴役,一天天變窮。
某一天這所謂的「和平之戰」,也會讓他們沒活路可走。
「乾了42年的海軍工匠
今天被解僱了」
再緊隨其後的,是死亡。
被召入伍的人,紛紛成為骨灰盒裡一塊無意義的石頭……為天皇盡忠的結果。
親人對迎接死亡越來越習以為常,漸漸麻木。
片中一個廣島的士兵在核爆後受了重傷,徒步走回了老家吳市。
但直到死,都沒被親人認出。他被迅速清理掩埋,僅留下牆上的一團漆黑污跡。
又隔了幾天,他成了媽媽嘴邊的一句話:
「(那天)在居民會館前死掉的士兵
好像是我兒子」
全片最觸目驚心的一幕。
是一位垂死的年輕媽媽拉著孩子的手。
她屍體腐爛了,蒼蠅在周圍亂飛。
這是2016年的電影了。
平心而論,Sir不能說它沒反思。
畢竟電影不是道歉發布會,所謂「反思」,在電影中未必需要直白說出。
它能做的,就是儘可能真實地還原生活,用細節讓觀眾感知戰爭之痛。
今年發布的加長版,片名還補上了「還有更多的角落」。
很明顯,它想把反思的土壤從日本本土,擴大到更大地域——這場侵略戰爭不止給日本各個角落裡愛好和平的人們。
也給世界其他角落,中國、朝鮮還有東南亞等國的人民,都帶去了巨大的傷害。
平心而論完。
Sir也想提一個相對理性的「非專業小意見」:
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日本導演,更有勇氣去拍出「他國的痛苦」。
讓反思不僅停留在自家「角落」。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布拉德特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lVh9HUBjdFTv4tASyG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