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海豚奶爸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父母在帶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孩子鬧情緒。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時,父母該怎麼辦?
對孩子置之不理?一味地哄孩子?還是大聲呵斥孩子的行為?
其實,這些方便並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即便孩子不哭不鬧、不煩人,孩子的問題也沒有徹底解除。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解決孩子鬧情緒的問題呢?首先父母要明白,孩子鬧情緒是對刺激的一種反應。父母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找到刺激源,就能有效解決孩子的問題。
01、你是否了解你的孩子的情緒?
1)出生後,寶寶逐步學會表達情緒
如果觀察嬰兒或者蹣跚學步的兒童,你很快就會發現他們大量地表達情緒。
嬰兒從呱呱墜地到幾個月之後學會微笑和大笑—有時會持續很長時間且聲音很大。
這與成人相比,他們的情緒表達在很多方面更加頻繁,且限制也很少。如果餓了、不高興了,他們會大哭,小嘴張得很大,滿臉淚水。
2)那麼,兒童如何學習表達和隱藏情緒的規則?
根據人類學的觀點,大多數訓練都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交往中進行的,並且發生在兒童成長的早期。
如果媽媽在和嬰兒交流時經常表現出愉快、感興趣或驚奇的表情,慢慢地,嬰兒就會對感興趣或驚奇等表情有強烈的反應。
相反,如果媽媽不和寶寶交流,呆坐著抱著寶寶或者把寶寶放到一邊置之不理,寶寶往往很難流露出興高采烈的表情,多數時候比較沉靜、落寞。
寶寶也有喜怒哀樂,心情好了,又蹦又跳;情緒糟糕了,又哭又鬧。生活中,如果寶寶想做到不管多高興都不忘形,多傷心都不自暴自棄,不沉浸於消極情緒中,不在情緒變化中傷及他人,就需要接受良好的情緒教養。
3)把握好關鍵點,媽媽的積極情緒很重要
心理學家做了一項研究:
被試是來自日本和美國的孩子,當11個月大的嬰兒爬向玩具時,研究者要求孩子的媽媽生氣地呵斥嬰兒。美國的嬰兒在聽到媽媽的喊聲後會立即停下來,隨後,他們會繼續爬向玩具;相反,日本嬰兒停下動作的時間更長一些。
研究者認為,美國嬰兒常常聽到媽媽的喊叫,以至於他們不會認真地對待喊叫聲;日本嬰兒並不總是能聽到生氣的聲音,因此喊叫聲能夠更久地吸引他們的注意。
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年,他們學會了如何理解他人的情緒,美國的嬰兒可能將憤怒的情緒理解為普遍的、可以接受的,而日本的嬰兒可能將其理解為少有的、不合時宜的。
媽媽對待生活的態度孩子看得最清楚,對3歲前的寶寶來講,他們會耳濡目染。
4)寶寶蠻不講理,父母不能姑息
有的寶寶蠻不講理,利用發脾氣來要挾父母,以便實現自己的某些願望。媽媽識別後,一定不能姑息。縱容一次的結果就會有第二次,容易讓孩子養成任性的性格,對孩子的好習慣產生負面影響。
02、其實,父母要體諒:孩子有時候也會被氣壞。這時,父母不要責怪他,也許是你愛的不夠好
父母要做到讓寶寶堅信:媽媽愛我
孩子只有感受到愛,才能學會去愛。要想讓寶寶具有悲天憫人和樂於助人的情懷,先要讓他好好享受愛,感受到了愛的溫暖,學會了愛的方式,才會給別人愛。
氣懷是小寶寶特有的心理,是嫉妒心理的早期表現,因此,要早早在寶寶心中建立起良好的被愛的感覺,這樣,嫉妒心才不會進一步發展。
1)建立穩固的安全感
如果寶寶建立起了對家人、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孩子才會表現出自信,才能相信自己是被周圍人習慣的,相信父母是愛自己的。同樣,孩子也會去喜歡別人。
2)不用類似「不要你了」的話逗寶寶
對於小寶寶,我們要在寶寶心中建立一種認識,那就是無論怎樣父母都愛他。要充分讓寶寶心裡建立足夠的安全感。對於小寶寶,別故意逗他:「看,你媽媽抱別的寶寶了,媽媽不要你了!」
3)照顧到寶寶的感情
當我們不得不當著寶寶的面誇獎、擁抱其他寶寶的時候,不要冷落自己的寶寶。可以對寶寶說:「寶寶,媽媽先抱他一會兒!這個寶寶和你一樣乖!」事後,可以表揚寶寶:「寶寶今天表現真好,特別大度,允許媽媽幫助別人了!」然後,和寶寶親熱一會兒,寶寶就不會覺得別的寶寶奪走了自己的愛,更不會因此嫉妒別的寶寶。
4)做胸懷寬廣的父母
研究表明,生活在充滿嫉妒氛圍的家庭里,孩子耳濡目染,嫉妒心往往較強。所以,家長平時不要對比自己強的人或者家庭橫加指責、冷嘲熱諷,即使對方有缺點,也要給予認可。家長心胸寬廣、不嫉妒,孩子也就能夠包容他人。
5)讓孩子感受到來自他人的愛
要讓孩子學會愛,先要讓他感受到愛的存在。當鄰居給寶寶送來好吃的,媽媽提示寶寶:「阿姨很愛寶寶,寶寶也要愛阿姨的家人,媽媽當然也要愛阿姨家的小朋友啊!」
03、最後,當孩子不講理時,父母是呵斥還是講道理呢?
耐心講,你會發現效果不錯
小孩子喜歡被重視的感覺,當你把他當成大人,「恭維」一番後,再耐心地跟他講道理,他往往能聽進去。
1)「因果」法講道理
因果關係是最簡單的邏輯,給孩子描述他的行為,讓他看到這樣的行為導致的後果,孩子就明白了為什麼父母不讓自己這麼做。即使他再次這麼做,父母懲罰他,他就能懂得為什麼被懲罰了。
2)寶寶耍賴,提前說
如果你的寶寶有耍賴的毛病,有什麼要求不被滿足,就會大哭大鬧。在每次出門前,為了不把自己搞得很狼狽,媽媽可以提前跟寶寶說清楚:「我可以帶你出去,但是你提出什麼要求,我可以不滿足,你要聽我的!否則,你就別去了!」
3)跟寶寶說問題時該嚴肅要嚴肅
有的媽媽雖然被氣得不行,面對孩子萌萌的行為和可愛的樣子,還是會忍不住笑起來。這時,寶寶立馬會接到一個信號:媽媽愛我,不會懲罰我。剛才講的一番道理都白費了。
做什麼事情就要有什麼氛圍,跟孩子說問題時,不要把孩子抱在腿上,而應讓他獨坐,和你面對面,耐心地跟他講他做了什麼,這麼做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這樣的後果有什麼樣的傷害。你希望他以後不這麼做,如果還這麼做,就會受到懲罰。
懲罰的方式很多,打罵不行,讓他承擔事情的後果有時也不容易實現,可以採用剝奪寶寶的一項最期待的權利的方法。比如:
寶寶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吃一根棒棒糖,告訴他:「你做了錯事,懲罰你三天不吃棒棒糖!」
如此,會很容易解決孩子鬧情緒的問題。
我是小海豚的奶爸,擅長兒童教育和兒童心理學,每天分享育兒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