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共話中秋文化,京台共度團圓佳節

2019-08-28     樂活中關村

自2016年北京市海淀區與台灣高雄正式開啟社區結對交流起,兩地社區便開展密切往來,良性互動,形成常態化交流模式。8月27日,正值中秋節臨近,又是花好月圓時,海淀、高雄的社區基層組織正式啟動京台社區網絡大講堂,通過視頻連線,讓兩地居民隔空共話中秋文化,共度團圓時刻,同時正式開啟首家京台經常性連線,讓兩地居民的基層交流成為常態。從粽葉飄香到月餅酥飴,京台兩地社區又一次在中華傳統節日中共享共情,相聚相依。

第一篇

社區網絡大講堂啟動,這是京台經常性連線的開始

為了加深京台社區交流的深度和廣度,海淀和高雄經協商達成一致,開展「登高看海—京台社區網絡大講堂」定期系列交流活動,通過視頻連線開展網絡講座課程,大講堂從8月27第一堂課開始,按照課程安排預計每月舉辦一至兩期,每期都設定相應主題,向兩地居民同時傳播健康運動、中醫養生、手工製作和傳統文化等多領域知識。

活動現場,兩地居民在視頻連接成功的那一刻都不禁響起了掌聲,這個掌聲既是對彼此的親切問候,也表達了對於未來常態化聯繫的熱切盼望。中關村街道黨工委書記許雲親切致辭,表達了對兩地互動交流的期待和支持。本次活動邀請中關村五星志願者萬民洋老師揮筆題詞,並將兩幅作品中的一幅帶到高雄,兩地現場分別由中關村街道辦事處主任王翔宇和中關村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劉京紅同時向開展大講堂的基層組織負責人贈送作品。墨寶飄香,書法傳情,兩幅蒼勁有力的「京台社區網絡大講堂」同時展示在兩地現場,寓意這項常態化連線活動的正式開啟。

京台社區網絡大講堂是在北京市京台社區大講堂的基礎上進行了延伸和深化。作為首家經常性的連線,京台社區網絡大講堂一方面拓展了交流形式,從面對面交流轉變成網絡交流,藉助網際網路平台開展經常性連線,使京台兩地對話交流更常態、便捷、高效和多樣;一方面延伸了交流內容,使社區交流不局限於工作交流,而是更貼近生活和居民,通過分享兩地人文、歷史、習俗來加深兩地的相互了解;一方面傳達了科學理念,藉助專家學者幫助兩地居民掌握更為科學的生活理念,有助於其享受優質生活;再一方面深化了交心共情,以兩岸一脈傳承的傳統文化為媒介,讓兩地居民進行文化和精神層面的交流的深入交流,拉近距離,加深友誼,在彼此心中厚植中華傳統文化之根。

第二篇

願得年年中秋月,不同月餅里的同一輪團圓月

正值中秋臨近,京台社區網絡大講堂啟動儀式結束後,大講堂便歸回正題,開始了第一課——中秋文化。在現場主持人介紹過中秋節的演變歷史和傳統習俗後,兩地居民邊現場製作起了冰皮月餅和幸福球,邊分享起了各自的中秋節習俗和故事。

希格瑪社區主任胡永珍和空間社區主任張穎共同介紹了老北京的傳統月餅——自來紅,自來紅以白糖、冰糖渣、果仁為餡,外皮上打一個紅色圓圈,圈內扎著幾個小孔,口感酥鬆,口味香甜,桂花香味濃郁。兩位主任分享了自來紅的製作方式,以及兒時吃月餅時的感受和意趣,引得大家饞涎欲垂。高雄的居民也分享了台灣的中秋習俗,除了吃鴨、吃芋、吃烤肉外,月餅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角。月餅以咸甜口味居多,有蛋黃酥的、豆沙的、鹹肉的、五仁的等等。高雄現場還請來了去年端午節為中關村基層交流團打魚、做魚丸湯的魚丸婆婆,魚丸婆婆現場講解並製作起了魚丸湯,更是增添了濃濃的人情味。雖然兩地月餅餡料不同,但都是繼承了吃月餅傳統,雖然中秋習俗不同,但都寄託了團圓之意,都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和魂。

分享完故事,由海淀現場的程雅敏老師講解蘇軾的著名詩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並且帶領兩地居民一起誦讀。在中秋節臨近的團圓時刻,洋洋盈耳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兩地活動現場響起,把兩地居民的心緊緊纏繞在一起。而連線活動最後的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更是把氣氛推向高潮,兩地居民共同歌唱,互道再見,互訴祝福,暖意融融,並且已經開始了對下期課程、對再次相見的滿心期盼。好在,我們很快又會相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e353GwBJleJMoPM1v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