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倉千年圓柏
在蒙城縣立倉鎮鄒圩村中樓村民組一株樹齡約1200年的古柏樹,原生長在一墳墓旁邊。該樹樹高6米,胸圍330厘米,冠幅6.5米,因傳說該樹幹、枝葉熬水可治病,所以時常有人刻挖樹皮,造成樹木傷痕累累,以致樹皮大部分已不復存在,樹幹中空,大部分枝條已枯死,只有東南方向和西南方向的兩主枝存活。據當地村民介紹,該古柏為鄒氏祖先墳墓上一棵柏樹,為鄒氏第三代祖先為紀念先人所栽。因在柏樹西北、東南方向兩主枝上有三個瘤狀突出,似猴子狀,故當地人稱該樹為「猴子松」(當地人把松科、柏科樹木均稱為松樹)。
王集鄉白果村銀杏樹
在蒙城縣境內就有兩棵古銀杏樹,一東一西遙向呼應。其中一棵古老的銀杏樹在縣城東部王集鄉移村境內,樹齡愈1400年。據傳說,此處原有兩棵銀杏樹,一雌一雄,遠近聞名,1972年北側的雄株因遭雷擊著火,枯朽的干心在樹裡面燃燒,月余不熄,救之無效,不得已而砍伐。現保存完好的為南側一雌株,該樹樹高20米,胸圍750厘米,干高5.8米,五大主枝四方橫展。五十年代,雌銀杏也曾遭雷擊,朝北的一主枝受傷枯死,北面的樹皮亦被燒焦,現只有東南方向一主枝存活,其餘主枝皆已枯死,令人惋惜。據史料記載及民間傳言,移村曾是隋朝宰相伍建章的封地,銀杏樹為其子伍元昭鎮守南陽時在此伍家花園所栽。後伍家被楊廣滿門抄斬,伍姓人盡皆逃亡,以後由漢中白馬村等地外姓移民居此,得「移村」之名。
岳坊鎮千年銀杏樹
另一棵古銀杏樹在岳坊鎮許瓦房村民組,樹齡愈2000年,樹高約18米,胸圍800厘米,冠幅26米;樹幹2.5米處有分九個枝,故被當地人稱為神樹,因為此地民間認為「人無十全,樹無九杈」,樹若有九杈,則視該樹為神奇,是吉祥的象徵。現該銀杏樹被村民用圍牆保護起來。
這兩棵樹分別生長在
蒙城東西,渦河兩岸
兩棵古銀杏樹遙相輝映
成為蒙城大地上的稀世景觀
蒙城縣古樹名木和鄉土樹種保護情況
一、基本情況
我縣現有百年以上古樹34株,古樹群三處,保存株數約 1100 株。古樹與古樹群主要分布在立倉、白楊、楚村、辛集、莊周等十五個鄉鎮(場、辦事處)境內。古樹樹種主要有銀杏、柏樹、桑樹、榆樹、皂角、黃連木、柘樹等。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樹3株,500年以上的5 株,300—499年的7株,100—299的19株,三處古樹群樹齡均在100—300年。以上古樹已於2012年實施掛牌保護。
二、保護情況
我縣十分重視古樹名木的保護,開展了古樹名木普查活動,對一些千年古樹和具有保護價值的古樹進行了掛牌保護。特別是對母集和移村的2株千年古銀杏樹採取了特別的保護措施。一是請上級林業專家給古樹會診,先後多次邀請了省林業專家到實地考察,給古樹保護提出科學的保護方案。二是給2株古銀杏樹分別安裝了避雷針。三是明確專人保護,糾正了在古樹體打釘、纏繞鐵絲、繩索、懸掛雜物現象,嚴禁刻劃樹皮和攀折樹枝,完善圍欄,儘量避免人為破壞或機械損傷;四是保持樹幹周圍土壤的透氣性、透水性,適時追肥、澆水、培土、鬆土使其復壯;五是恢復或改善古樹周邊天然植被,增加生物多樣性,使得古樹與環境建立良性關係;六是定期檢查有害生物,及時進行除治。
三、發展鄉土樹種的主要措施
長期以來,由於受到經濟利益的驅動,我縣大面積發展楊樹,鄉土樹種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充分認識到發展鄉土樹種對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鄉土樹種的保護和發展。
(一)從林業發展規划上保護和發展鄉土樹種。
我們在制定全縣林業發展規劃、鄉鎮林業發展規劃和新農村建設規劃中,十分重視發展鄉土樹種,引導群眾栽植鄉土樹種。各鄉鎮和林業部門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積極引導扶持農戶栽植適應性強、生長快、效益高的優質鄉土用材和經濟林樹種。科學規劃,大力發展混交林,減少林木病蟲害的發生,營造生態林業。
(二)切實加強鄉土樹種的保護。
一是嚴禁借電力、通信線路改造以及道路改擴建之名,破壞林木,特別是鄉土樹種。二是禁止在土地整理項目中毀壞林木,特別是要注意保護已經形成的農田林網和防護林帶。三是嚴禁借新農村建設,大面積砍伐村片林。在新農村建設中,儘量做到不破壞村莊原有的風貌,加強對古樹名木的保護,少砍伐樹木,儘量保持原有森林資源不減少,保證毀壞多少,就補栽多少。
(三)加大對鄉土樹種發展的扶持力度。
2013年,縣政府出台文件,加大了對發展鄉土樹種發展的扶持力度。發展苗木花卉50畝以上,一次性獎勵200/畝,發展鄉土樹種育苗20畝以上,一次性獎勵500元/畝。
來源:蒙城縣人民政府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