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Chicology公眾號,歡迎關注我們。
紙媒的生存環境每況愈下,這雖然是一個全球的趨勢,但在中國體現得最為明顯。無數的雜誌刊物因為經營不善,被迫停刊關門,本來分布在城市角角落落的報刊亭,也似乎一夜之間消失不見。我們太喜歡手機所帶來的便利,我們早已習慣閱讀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的內容。這也是一把雙刃劍,因為不用花錢,我們看到了學到了很多以前沒有辦法接觸到的東西。但另一方面,從消費到精神生活,我們並不知道自己在被誰用什麼手段控制著。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也不存在免費的內容,只是這些內容掙錢於更加無形的角落。
好不容易存活下來的雜誌,早已淪為粉絲文化、粉絲經濟的一部分,靠著販賣愛豆的電子刊封面換收益、換廣告。哪一本雜誌的封面可以拍到當下最紅的愛豆,粉絲們就會為了讓自己的愛豆有「排面」而購買成千上萬本。雜誌的發行量和銷量已經成為一個虛無的數字,因為雜誌已經不是依靠內容上的共鳴到達和吸引指定的讀者,而是依靠封面人物到底是誰來到達可能並不真的存在的讀者。這是當下的一種怪象,內涵、風格、文化,漸漸在離開一本雜誌最關鍵的核心,而人氣、流量成為了唯一活下去的救命稻草。
在沒有手機甚至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雜誌在所有人的生活中依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小時候甚至還有,因為無聊,不得不把手上唯一一本雜誌的角角落落全部看個遍的記憶。上個世紀60年代,是瘋狂的,浪漫的,所有的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各種各樣的主張。那時候女性主義得到最快最長遠的發展,那時候一邊抽著大麻一邊談論愛與和平才是年輕人該有的樣子。謝天謝地,在60年代的時候並沒有手機和網際網路,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大批擁有先鋒主張的雜誌。他們基本上都在70年代末停刊,但即使今天回看這些雜誌,從視覺上,他們依然先鋒得無可替代。很多時候,先鋒與否,和時間沒有關係,還是和態度有關。
Twen
月刊(1961年之前為雙月刊)
創刊於:西德 | 1959-1971
一本設計精美的德國雜誌,針對15-30歲的年輕人群,所以取名為Twen。
因為看不懂德語,一直都不太了解Twen的內容具體關注在那個方面。但從設計上來說,有人甚至稱Twen為目前最具影響力的雜誌。確實,在板式和字體的創作上,Twen有一種直到今天依然先鋒的氣質。
Twen在封面設計上,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黑白顏色的對比,和大大的刊頭,人物的照片在被縮小,但並沒有弱化。彩色照片,只是這扇黑白窗戶中的一處風景而已。
OZ Magazine
月刊
創刊於:雪梨
1963-1969(澳大利亞版)
1967-1973(英國版)
OZ開始於雪梨,由兩個還在上學的大學生創辦,第一期只印了16頁,但卻賣出去6000本。
在社會邊緣話題上,OZ都做過積極的討論,這是一本非常有種的、男性化氣質的雜誌。後來雜誌來到倫敦,更是找到更加合適的土壤生根發芽。2017年,V&A還專門為OZ做過一個展覽。如果想要知道60年代曾經發生過什麼,年輕人都在想些什麼,看OZ就可以了。
NOVA
月刊
創刊於:英國 | 1965-1975
短短的十年時間,NOVA被《時代周刊》形容為:政治主張最為激進的、設計漂亮的一本女性雜誌。
NOVA在雜誌中討論過墮胎、避孕藥、同性戀等,各種具有爭議的話題。而NOVA創刊之初的「偶像」就是西德的Twen,也想要做一本視覺先鋒的雜誌。很難評價NOVA和Twen哪個更加好看,因為NOVA雖然「對標」著Twen,但似乎也超越了Twen。
今天這個世界,已經很難再有這樣的雜誌,很多時候我們抱怨網際網路的快速,但也感嘆網際網路的記憶力。可惜不管是快速還是記憶力,所有的信息變得赤裸裸,如果天天吃不經過加工的食物,會不會消化不良。
text :盧笛
graphic:Doreen
produced by Chicology
圖片來源:網絡
未經允許請勿擅轉至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