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理財中,最怕這個風險

2019-10-11     水木然

融資風險是市場經濟中客觀存在的經濟風險,也是企業理財活動中客觀存在的風險。企業只有經過深入分析,確信利用籌集的資金所預期的總收益要大於融資的總成本時,才有必要考慮如何融資,這是企業進行融資決策的首要前提。

1 建立有效的風險防範機制

這就要求企業必須立足市場,建立一套完善的風險防範機制和財務信息網絡,及時對財務風險進行預測和防範,制定適合企業實際情況的風險規避方案,通過合理的融資結構來分散風險,把風險降到最低點。

2 盡力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企業融資成本是決定企業融資決策的重要因素,對於企業選擇哪種融資方式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一般來說,按照資金來源和渠道劃分的各種主要融資方式,融資成本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依次為商業融資、銀行融資、債券融資、留存收益融資、股票融資等。

3 鼓勵企業發展內源性融資

對銀行貸款以外的多種融資方式,要因勢利導,加強政策扶持,做到合理利用和有效監管。要通過完善法規、健全中介組織、規範交易規則,加強規範和管理,以發揮各種融資渠道特有的優勢,以能建立起結構更為合理有效的投融資體系。

比如,對已經從「地下」走到「地上」對民營經濟發揮了不可替代作用的民間融資,儘快制定出台《民間融資管理條例》,成立民間融資中介組織,實現居民儲蓄向民間資本的有效轉化,同時將民間融資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為民間融資構築一個合法的活動平台。

4 注重存量融資

存量融資是指在不增加資金占用量的前提下,通過調整資金占用結構,加速資金周轉。

資金不足無疑會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發展,但資金過多也會適得其反,其必然導致資金使用效率降低,形成浪費。所以應當儘量避免不合理的使用,提高單位資金的使用效果,以滿足企業不斷擴大的生產經營需要。

增量融資與存量融資的緊密結合,反映出企業的融資活動與投資活動的內在必然聯繫。因為存量融資實際上是對資金運用的一種調整,它不但可以避免損失和資金的積壓,而且還有助於提高資金的流動性,減輕企業融資的壓力。

5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企業制度

當前,商業銀行應不斷改善內控機制,提高防範風險的能力,積極開展更多、更新的信貸品種,提高工作效率,以滿足企業日益增多的、臨時的、合理的資金需求,為企業外部融資創造良好環境。

6 建立科學的融資結構體系

融資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有完善的資本市場相配套,但我國目前的融資方式和手段還不多,企業很難成為獨立的融資主體,因此只有按市場要求建立嚴格的融資運行機制,使融資體制真正地面向市場,建立多種有效、便利、快捷的融資方式才能保證企業資本結構的健康發展。

從資本結構角度看,各種融資方式互為補充,相互之間沒有優劣之爭,選擇何種融資方式要根據企業的需要來決定。

就我國目前企業融資的現狀,大力發展多種融資形式有利於企業資本結構的優化和約束機制的完善。

總之,在激烈的競爭條件下,企業只有對融資全過程實行動態管理,不斷評價融資風險程度,並善於做好與融資活動有關的工作,只有加強經營管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營利能力,才能真正有效地降低融資風險,使企業持續經營成為可能。


企業融資中還會遇到哪些風險,將如何應對?沈志坤老師將為你一一講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WhyuG0BMH2_cNUgUNV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