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村卡口多堅守一分鐘,村裡的安寧就多一分鐘」,這是武清區生態環境局下沉大鹼廠鎮疫情防控一線幹部們的心聲。2月10日,區委組織部下發《關於區直單位相關人員支援鎮街基層一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後,區生態環境局聞令而動,立即成立支援大鹼廠鎮的疫情防控工作組,聯繫鎮防控指揮部,2月11日下午準時入隊入列。
撲下身子 守住防控一線
2月19日,區生態環境局局長王洪寶到大鹼廠鎮一線卡口對下沉幹部防控工作檢查指導,看到堅守在各村卡口的同志戰風雪、抗嚴寒,他囑咐大家「要充分發揮環保『鐵軍』精神,真正撲下身、沉下心,守住防控一線,守護村民安全!」
正是秉持著這一信念,一個月多來,作為支援大鹼廠鎮疫情防控工作組組長的張志軍,每天利用中午領飯的間隙召開碰頭會,傳達學習市、區、鎮防控指揮部下發的文件和局黨組的有關要求,使每一位下沉幹部都能及時領會疫情防控的最新精神、最新要求,確保各項防控舉措落細落小落實。張志軍同時也是駐大鹼廠鎮二王公莊村幫扶組組長,得知二王公莊村缺乏防疫物資的情況後,他立即組織幫扶組成員捐款1000元,給村委會用於購置防護用品。
3月7日,下沉幹部張瑞明在大鹼廠村卡口攔下一輛「特殊」的車輛,經詢問,乘客是一位從韓國打工返津的村民,下飛機後直接打車到村口,他立即聯繫鎮疫情防控指揮部進行處理。「現在外防輸入是重點,韓國新冠肺炎疫情也很嚴重,必須高度重視!這次經歷也讓我更加深刻認識到卡口執勤真的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懈怠,否則就會『大意失荊州』」張瑞明說道。正是這樣嚴謹細緻的工作作風和嚴防死守的工作態度,讓該村避免了一場潛在的危機。
破解難題 加強卡口管理
「為了減少車輛進出反覆登記、排隊的問題,我幫助村裡設計了車輛臨時出入證。」
王立峰從2017年開始就在二王公莊村從事幫扶工作,今年疫情發生後,按照村卡口防疫執勤「1+1+N」的要求,他被安排到鄰村蘭家莊村開展疫情防控工作。2月12日,王立峰發現出入車輛存在進出反覆登記、排隊的問題。為了破解這一難題,他設計製作車輛臨時出入證,對村內車輛進行「編號」管理,與《人員出入登記表》《機動車輛出入證登記表》配套使用,有效解決了反覆登記、排隊的問題。同時,他還協助村兩委辦理村民出入證,因為村莊人數多、工作量大,為不影響疫情防控工作,他加班加點完成證件的製作填寫工作,使村民在短短2天內實現人手一證,既細化了村卡口出入的管理,又方便了群眾正常進出。
2月18日,正在卡口執勤的張瑞明發現一處懸掛宣傳標語的竹竿被大風吹斷了,他毫不猶豫地登著梯子上到兩米高的貨櫃,想把布標掛在頂部的一根彎曲的鐵棍上,他用力把鐵棍掰直,沒想到生鏽的鐵棍斷了,自己險些從貨櫃上掉下來。「這事太危險都沒敢和家裡說。」回想起這件事,張瑞明有些後怕,卻並不後悔。
真情奉獻 詮釋責任擔當
張瑞明一家三口都在戰「疫」一線,愛人趙雲智是區司法局下沉到大孟莊鎮的幹部,兒子張博在城關鎮工作,有時一家三口趕巧了同一天調休在家,就一起討論守好卡口的經驗,但都各自「巧妙」避開工作中遇到的危險和困難。張瑞明在駐守卡口期間了解到,大鹼廠村部分村民經常兩三天才換一次口罩,便自費購買一批醫用外科口罩,從下沉第二天到現在每天隨身攜帶20多個,無償贈予口罩緊缺的村民。起初村民不懂怎麼戴,他便主動講解正確的使用方式,獲得了村民的真心點贊。
下沉幹部李樹森駐守在大鹼廠鎮安樓村,愛人李蕊在紅橋區龍禧園社區防控一線,兩人相隔30公里,一周也就見上一兩次,兒子剛5歲,正是需要人照顧的時候,他卻常常忙得顧不上與孩子手機視頻聊上兩句。然而在「小家」和「大家」面前,他卻毅然選擇了後者。「我的父母也都在「戰疫」一線,孩子姥姥姥爺很支持我們的工作,家裡的重活累活都包了,讓我們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工作中。」李樹森說。家裡的重擔有親人幫忙分擔,他才可以更加「沉」下心來,在一線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擔當顯本色,大愛鑄忠誠。胸前的黨徽、手臂上的紅袖標、迎風飄揚的黨旗,就是這些下沉幹部嚴防死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不竭動力。據了解,區生態環境局累計選派17名幹部充實到大鹼廠鎮疫情聯防聯控一線,這支環保「鐵軍」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用心用情做好這「平凡」工作中的「不平凡」,守護著一方百姓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