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
人與人之間第一印象的產生只需要45秒。
而這45秒的印象就來自外表。
通過外在的衣著打扮,
體現一個人的內在素養和情商智慧。
45秒的印象,
縈繞盤踞在腦子裡的時間可能是永遠。
如果第一印象沒有塑造好,
之後可能要用4、5年的時間去重塑。
然而一切都經不起等待,
你不能指望別人花那麼長時間去發掘你的好。
所以一定要在第一時間給人留下好印象。
穿什麼就是什麼,你即你所穿
linkfashion
「You are whatyou wear.」
張愛玲也說:
「我們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對於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語言,隨身帶著的袖珍戲劇」。
這個世界什麼都可以偽裝,
真真假假莊周夢蝶,
唯有身上的衣服不能作假。
是好的,不用錦花點綴色彩壓人,
它本身就能散發出迷人的光澤。
劣質的,無論怎麼修飾強調,
針腳面料配色依然冷不丁透出它的粗糙,
細節冷不防暴露做工的馬虎。
好的衣服本身就是一張最好的名片,
上面寫著財力、品位和見識。
一個審美好有見識的人,
必然懂得如何平衡昂貴與平價的關係。
知道貴的東西,價值感在哪,
也知道如何在平價物品里選出真正實用的好物。
懂得欣賞貴物的人,不會嫌棄平價物品。
因為她們知道如何發掘物的價值。
時刻不忘「穿什麼你就是什麼」,
就不會馬虎對待每天的穿著,
也會更懂得如何合理地運用衣櫥里的衣服。
如果相信「穿什麼你就是什麼」,
那麼你會發現每一天都值得盛裝對待。
這個「盛裝」不是要用走紅毯的力度,
不是要珠光寶氣、穿華服。
而是要有「盛裝心態」。
出門前想像自己是去見重要的人,
你就能從細節配飾到配色款式都用心選擇了。
不要覺得每天都認真打扮自己會很累,
其實美是一種習慣。
成天不修邊幅邋裡邋遢,
久而久之你就會覺得自己就是那個樣子。
當你堅持認真對待自己,
你會發現自己漸漸變成了打扮中的樣子。
你的衣服,就是你生活的樣子
linkfashion
衣服是我們能夠創造的貼身環境,
穿什麼樣,這一天就是什麼樣。
長此以往,
生活的面貌都由身上的衣服打扮著。
經常穿棉麻的人和經常穿真絲綢緞的人,
營造的生活氛圍是截然不同的。
這就是衣著通過自身傳遞出來的情緒氣息。
你喜歡平淡低調還是熱鬧華美,
都可以通過衣服達到最直觀的目的。
生活的面貌就是你穿出來的樣子。
心情毫無波瀾的情況下,
假如你隨便套上一件衣服了事,
你會發現一整天都沒什麼激情和動力。
而如果你穿了一件很喜歡的衣服,
那麼整天的情緒都會受這件衣服的影響。
變得積極,快樂,有動力。
這是衣著對人情緒的影響,
繼而影響到生活狀態。
楊絳先生在《走在人生邊上》
說起孔子的日常起居: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飯煮糊了,他不吃。飯煮得夾生,他也不吃。穿衣服更是如此,紅的紫的不做內衣。喜歡素色。夏天穿了薄薄的綢衣,必定要襯襯衣,冬衣什麼色兒的皮毛,配用什麼色兒的衣料,例如黑羔羊皮配黑色的衣料,白麂皮配素淡的衣料。家常衣服,右邊的袖子短些,便於工作。睡覺一定要穿睡衣,睡衣比身體長一半,像西洋的嬰兒服。
一個認真對待衣著打扮的人,
生活狀態一定不會太差。
最怕就是只打扮自己穿出去的樣子,
而不顧居家環境不打扮背後形象的人。
我們要做人前人後,里子面子都好看的人。
不要偽精緻。
衣服在外,本心在內
linkfashion
衣著打扮聽起來是很膚淺的事,
在以往的觀念中,
甚至認為不務正業的人才愛打扮。
其實注重衣著外表絕不膚淺。
追求外表的好看,
是內在渴求美好的體現。
它集中了一個人的審美品位和眼光見識,
懂得追求外表的人,
往往更懂得開墾內心的荒蕪。
追求外在的好看,
同時豐富內在的涵養,
讓內在的智慧與外在的美和諧統一。
不攀比、不跟風,
讓外表讀懂內心的追求。
打扮好了外在,
內在的價值才能更好地散發出來。
網上不是一直流傳著
「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
一開始我們都是先看外表,
然後才決定要不要了解其他。
外表不只是外貌長相,
而是指穿在身上的衣服。
-
通過衣服,
大致可以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品味甚至價值觀。
後記:
最近每天晚上看蔣勛,讀到他在《品味四講》中的一段話:「一件你喜愛的衣服,真的像一位好朋友,有時候也像個愛人。有幾件純棉的白襯衫跟純棉的卡其褲是我很喜歡的衣服,讓我覺得有長久穿著的記憶在裡面,對它們會特別花一點心血。我捨不得用洗衣機去洗它們,怕會變形,所以總是用比較好的洗衣精泡著,有空的時候用手去揉搓乾淨,我覺得那也是一種快樂。」
我想你大概也有過這種經歷,喜愛的衣服收在衣櫥,在重要的時候見重要的人才拿出來穿。對它的依賴寄託和珍惜,遠不是人可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