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3年沒跟領導吃一次飯?懂"功利性"吃飯,才能持續性拓展人脈

2019-11-12     遇見懶茶

01

會吃飯,持續"經營"自品牌

前幾天跟一老友吃飯,席間聊到請客吃飯的問題。

她馳騁職場多年,對怎麼"吃飯"特有感觸。

她以前的頂頭上司是位外國的女士,經常周末飛國內,方便周一早上開公司例會。

沒熟人沒朋友,周日晚上,老闆基本上一個人在酒店孤零零地看電視,或刷手機。

朋友知道後,就經常找藉口說老闆,我在你附近耶,方便一起出來宵夜麼?

老闆,一起逛街麼?然後,順便吃燒烤,喝糖水。

就這麼一來二去地,兩位女士建立起了非常親密的友誼。

後來,朋友開展的項目,要批覆的資金,要立項的贊助,總是比較容易獲批。

沒走任何捷徑,卻總是比別人快一步。

這就是"功利性"吃飯帶來的隱性效應。

請客吃飯,是人際交往的一種方式,特別是跟領導吃飯。

情商低的人,要麼從不請領導吃飯,要麼經常性請吃飯。

從不請老闆吃飯呢,顯得你這個人"不會來事兒",因而斷送很多機會;

經常請老闆吃飯呢,表面上看起來很大方,但往往過猶不及。說句不好聽的,可能還會引起老闆的猜忌,比如這個員工老請我吃飯,收入這麼高是在外面撈外快吧?

兩種方法其實都適得其反,得不償失,往往達不到期待的效果。

而真正高情商的人,會準確把握好請領導吃飯的時機,事半功倍。

很多人以為職場上只要把活兒干好就行,領導看到了自然升職加薪。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上規矩很多,有的地方看能力,有的地方需你左右逢源。

無論如何,你在哪裡工作,都要讓領導"看得見"。

看得見,才會被"照拂",才有更好的發揮空間,和施展才能的機會。

02

飯場,就是人脈場

曾經看過一本書,其中提到一條很重要的規則:

"職場人士,決不要一個人吃飯!"

因為,現在是一個講人脈的年代,人脈的建立要靠你平時和人打交道,建立連結,從而知識疊代,思想創新。而吃飯,就是打造個人IP非常重要的一條途徑。

飯場,就是人脈場。

這一點,相信很多在商場摸爬打滾過的早已深有體會。

投資人任泉也是。

一提到任泉,大家的記憶可能就會回到《少年包青天》里的公孫策。

但其實,任泉早已是投資圈裡最會做生意的明星,娛樂圈裡最會投資的生意人。

他和幾位圈內大明星聯合成立的風險投資機構Star VC,屢屢出奇制勝,旗下的產業包括餐飲、影視製作、美容等等,跨界繁多,收入驚人。

一些很火的創新型企業比如秒拍等,都有他投資的身影。

從2011年開始,處於事業上升期的任泉就毅然停下手頭的所有工作,兩次攻讀了商學院EMBA班,為自己好好充了一把電。

但他的充電不是單純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是學習,加建設自己的人脈。

據說他讀商學院期間擔任班長,最喜歡做的事就是請人吃飯!

每天都充滿熱情地在班群里吆喝,拉起"吃飯龍"。有時幾個人也組,幾十個人時,那就更不在話下。

眾所周知,商學院EMBA班大多都是全國頂尖學府設立,教授是全國著名學者,學員也大多是各大企業老總、億萬富豪、成功的職業經理人、財政金融工商實業等行業優秀青年才俊之類。

可以說,"人脈就是生產力","同學就是經濟力"。

任泉的飯局,旨在為自己搭建人脈,尋找商機,了解前沿資訊等。

既在同學身上學到了很多關於經營企業和投資的豐富實戰經驗,也更加拓寬視野,以更大的眼界和格局去做更恰當的投資。

後來,他投資的產業,從起初的秒拍到韓都衣舍,再到後來的金融產品,包括融資類企業等一系列項目都有了把控的基礎,投資的公司大多飛快成長,投資回報率高。

飯局有用嗎?一定有!

特別對時刻要做出投資判斷的任泉來說,這是一种放松心情下的知識碰撞與腦力激盪,多多益善。

所以你看,很多時候帶著一點"功利"去吃飯,或許就能創造機會,也能開展事業。

路子越廣,人脈越強,達成自己目標的可能性就越大。

03

了解規則,懂得"功利性」吃飯

有人說,真有本事的從來不用去遷就什麼規則,而是人情世故轉過頭來遷就他;

也大聲叫嚷,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轉身就能跳槽,甚至創業。

有雄心是好的,但身在職場,就必須適應一些規則。

和同事吃飯,邀領導聚餐,宴請客戶,大則可以事業上少走彎路,小則行業消息早知道,避免踩坑。

吃飯一事,可大可小。

它和你將來的"江湖地位"密不可分,甚至和你哪天創業成功與否都有密切的聯繫。

那麼怎麼"功利性"地吃飯呢?

1、 不著痕跡地"投其所好"

有個朋友,相貌普通,身材中等,能力中上,但每次公司宴請客戶時,總會叫上他。

為什麼?會吃飯!準確地說,他很會點菜。

每次吃飯,他點的菜總是在剛剛好的程度,不會吃得太飽,但剩菜也有一點,沒有任何浪費。

他的秘訣是,主菜的數量,比吃飯的人數總是少「1」。

另外,點菜之前,他也一定研究好當天來賓的習慣和口味,女士居多就素多葷少,外加養顏湯;男士居多就葷多素少,外加精力湯。

誰不吃韭菜,誰不吃大蒜蔥花,甚至誰吃齋,他基本在點菜前通過聊天就摸得一清二楚。

公司每次的大型商務宴請,有他在,准沒錯!

觀察細緻,體貼入微,不著痕跡地"投客所好",如此,賓主盡歡。

會吃飯,懂吃飯,能把吃飯做成一場人脈攻堅,是一項不可多得的能力。

2、 不落俗套地"賣弄技巧"

有句俗語說得好,是驢子是馬拉出來遛遛。

有真本事的人,一開口就贏了。

那麼飯局人脈場,吃得只是飯嗎?是也不是,更多的,吃的是每個人腦袋裡的"乾貨"。

前不久,一篇"海淀家長有多恐怖?跟他們吃一頓飯就知道了"的網文刷爆全網,為何?因為文章里提到的家長,知識儲備和增量技能太可怕。

"前一秒他們在說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君士坦丁堡,下一秒刻意聊到諾貝爾獎得主的最新研究成果;上一秒還在說車諾比的失敗,下一秒就扯到黑格爾和亞當斯密上去了。"

一個普通的同學聚會都這麼燒腦,何況商務飯局?拼的都是各人的知識儲備。

區塊鏈懂一點吧?不懂?那說說比特幣吧。

紅酒懂一點吧?不懂?不會品酒也會喝,全世界幾大酒莊生產哪幾種酒應該要知道吧。

最近的網球比賽啊戰果不錯呢?啥,不會打球?李娜知道吧,來,侃兩句她的近況。

總有知識等著你去疊代,總有模塊等著你去升級。

總有一個話題你去聊,也總有一個詩和田野的遠方等待著你去抵達。

古典在《躍遷》一書中提到:

"高手和普通人的區別不是在於高手比普通人有多聰明,多努力,而是高手會擅長利用底層規律,時代的趨勢和外部的力量來加持自己的力量,幫助自己實現人生的跨越。"

所以,如何不落俗套地"賣弄技巧",就靠平時去刻意練習,加強知識積累,為"好好吃飯"而勤奮學習。

吃飯,吃得就是這樣一個"場",學習場,經驗場,交流場。

3、 "聲東擊西"地引導話題

請人吃飯,或者別人答應你的飯局,大約也都是奔著"各取所需"。

有人想探聽各界動向,有人想知曉行業背後的故事,有人純碎就是為了某人慕名而來......總會帶著自己的一絲私心。

所以,飯局怎麼引導,聊天如何不歪樓,如何發散思維後又重新拉回正題上來,端看主持飯局人的能力了。

哪些該說,哪些不該說,哪些可以詳細說,哪些必須隱晦說,都有講究。

飯局飯局,重要的是掌握好說話的尺寸和程度,和同事要搞好關係,但也不要太過親密無間;和朋友可以知無不言,但卻不必言無不盡。

當然,職場上的大多數人還是"無害"居多,只要真誠待人,總有不一樣的收穫,關鍵是看你和人交流的技巧如何。多傾聽,多溝通,多徵求各方意見。

飯局,旨在聚在一起,拋出"繡球"式地引導話題,如能獲得一個"如意郎君"固然好,若能得到多方朋友的青睞,那定是一件極好不過的事。

04

好好吃飯,打造"自品牌"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其中提到很多MBA培訓課上,關於公司政治與影響力的內容中有這樣一個測試:

一周之內,你平均有多少次和同事共進午餐?

大致上,這道題是用來判斷你在午餐這一用於了解周圍環境的工具上,投資的時間和精力是否足夠。

或許你會覺得,這實在是過於誇大了職場中某些細節的作用。

但是如果你曾經聽說過"蝴蝶效應"的話,那麼也許在吃午餐這件事上會稍微花點心思,或許收穫的就是不一樣的成功。

擴展思維一下,其實跟任何人任何時候吃飯,都適用於這個道理。

吃飯,可以鑑別你的人際關係,交際能力以及平時的觀察是否仔細,功課是否做得到位。

會吃飯,更是一門學問。

而懂得"功利性"吃飯,確能持續拓展人脈,為打造「自品牌」打下良好基礎。

你,不妨試一下?

作者:懶茶,有書、富書、慈懷讀書會、卡娃微卡等多平台原創作者。願以最真摯樸素的文字,打動你最柔軟的內心。

懶茶原創作品,感謝閱贊,盜用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KkVbW4BMH2_cNUggjj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