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公路見證人②】生活在山溝里的明星

2019-10-08     紹興交通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里,紹興公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紹興交通開設專欄講述紹興公路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三八婦女築路隊

從紹興諸暨到金華東陽,如果不走高速,走省道諸東線,不到一個小時也到東陽市區了。

省道諸東線,它最初的名字叫「諸王線」,是從諸暨市區至東陽王宅,全長68.6公里(現在全長已為74.52公里),諸暨境內為42.2公里,其中諸暨市區至浬浦18公里,1957年11月建成通車;浬浦經璜山至石壁15.6公里,於1959年6月通車;從石壁至東陽8.6公里,於1984年建成並全線通車。

這條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工建設的公路,前前後後修了七八年時間,到1983年底才竣工驗收。綠化鄉一支「三八婦女築路隊」開展了為期一年多的掃尾工作,為這條公路的開通划上了圓滿的句號。

一條普通的鄉鎮公路,為何七八年都不能完工,最後還需要出動婦女築路隊、花上一年多時間完成掃尾工程?照片的拍攝者,今年88歲的老交通人斯翱向大家講述了過去修路的不易。

在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初期這段時間,公路建設常常遇到「收尾難」的窘況。原綠化鄉(現陳宅鎮)的諸王公路(後改名省道諸東線)便是其中之一。從老交通人斯翱當時拍攝的三張老照片里可以看到,為了綠化公路段能夠儘快通車,「綠化三八婦女築路隊」的隊員們正頭戴草帽、拿著鋤頭在路上認真幹活的勁頭絲毫不輸現在的築路工人。

據斯翱回憶,「綠化三八婦女築路隊」的隊員,年齡跨度在30歲~40歲之間,「都是年輕力壯的青年女性,她們是綠化鄉沿諸東線各村子裡組織起來的,婦女做公路不僅有生活費補貼,大隊還照常給她記公分,待遇應該還不錯,所以報名參加築路隊的婦女也不少。」

諸暨婦女築路隊的姑娘們正在公路上忙碌。 斯翱 攝

斯翱說,建國以後到改革開放初期這段時間,國家財力有限,修建公路主要採取的是「民辦公助,發動群眾」的基本方針,一個地方要修路,國家主要提供技術指導,並補助鋼筋、水泥等緊缺物資及少量資金,更多的土地資源、建設材料、人力物力都要當地自己解決。

在施工過程中,也是主要採取分段施工的方式,分段承包給沿線各鄉村,再由各鄉村分給各生產隊,最終落實到每個生產隊員身上(註:諸東線被分為6段施工)。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也會存在劃段分配不合理,負擔不平衡,分段到人卻無力完成等各種情況,這也導致公路各分段之間的建設水平不平衡,難以實現貫通,需要進行最後的掃尾。

「諸東線綠化路段的貫通就遇到了這個難題。說實話,那個年代農業生產是重點,男人們更需要在田裡奮鬥,考慮到這個實際情況,我們就在當地組織了三八婦女築路隊,近40位綠化鄉當地的婦女們加入到這支隊伍中參與這項工作。大概花了一年多時間,終於完成了掃尾任務,順利實現諸東線諸暨境內全程通車。」斯翱說。

至2010年年底,諸東線諸暨段二級公路為30.744公里,有橋樑9座,綠化里程31.8公里,綠化率為100%。

諸東線陳宅路段被當地村民稱為「山溝里的明星」,因為自從有了它的存在,各行各業都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特別是這十來年,旅遊業和農副產品的發展可謂是蒸蒸日上,要不是有這條公路,山里再好,山外人也不知道;農產品再好,也運不到外面去。所以說,我們都稱它是山溝里的明星。」陳宅鎮開化村村民蔡蘭蘇樂呵呵地介紹。

諸暨市東珍生產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蔡蘭蘇是土生土長綠化人(開化村),2000年,時年28歲的蔡蘭蘇承包了村裡一座叫「湖裡山」的茶園,並套種了香榧,開始了她的農業創業路。

「海拔在660的湖裡山茶園有近200畝,19年來,我從來沒離開過茶園,現在東珍的茶葉和香榧在諸暨已小有名氣,我最應該感謝的是諸東線,真的,如果沒有這麼好的交通,我的茶葉我的香榧怎麼出去?開化村離市區實在太遠了,我小時候要去一趟市裡起碼得一天時間,現在只要一節課的時間。真的,諸東線不僅僅是我們陳宅的明星,更是我們開化村的大明星。」

現在的諸東線~老綠化路段

圖 / 小馬

圖 / 趙國彩

您心中有怎樣一條路?

創業路?求學路?

告訴我,讓我來記錄

把最美的故事講述出來

把最美的公路分享給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E3HqW0BMH2_cNUgRoF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