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頂尖應屆生最高年薪200萬!
前幾天,一封華為總裁辦簽發的電子郵件曝光,公布了華為對部分頂尖學生實行的年薪方案:
90萬到201萬不等。
一畢業就年薪百萬,雖然對於普通人來說,可以說是望塵莫及,天價薪酬,但評論里大部分網友都表示強烈地贊同:
這8位2019屆的應屆博士生,均畢業於清華、北大、中科院、港科大等知名學府,在校期間,不少博士還曾獲得過獎學金、在國際期刊上發表過論文。
在這個知識經濟時代,華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當然也重視學校、學歷以及專業。
而這8位博士,他們通過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讀書是否有用,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的關係。
被用爛了的身價5000億的烏鎮飯局圖,照片里的大佬,沒有一個學歷低的。
美國曾做過一項「美國社會收入和最高學歷的關係」的調查,數據顯示,最高學歷群體比高中以下學歷群體的平均收入高出6倍多
而另一項「美國社會失業率和受教育程度關係」的統計顯示,高中學歷以下群體比大學及以上學歷群體的平均失業率最高高達4倍多。
換句話說,就是受教育程度越低,失業率越高。
讀書改變命運,知識就是財富,這兩句話一點也不假。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哪一個瞬間讓你覺得讀書有用?
一個四萬多贊的回答讓我感觸很深。
6年前,答主@李承歡和幾十個20多歲的年輕人乘上了一趟北上的大巴車,終點是河北廊坊富士康。
具體工作是在摩托羅拉流水線上給手機裝天線,一個下來夜班能裝1800台手機。
在小工廠工作慣了的他,對大工廠的一切都是又新奇又興奮:
大廠穩定不拖欠工資、會給買保險、車間乾淨、穿戴靜電衣帽每天上班都能保證一身整潔乾淨,最讓他激動的是宿舍24小時提供冷暖氣和熱水。
跟以前小工廠惡劣的工作環境比起來,他很知足,人也變得自信樂觀,渾身充滿了正能量。
閒暇之時自學會了office基礎操作、裝電腦系統,背了兩百多則《論語》,文筆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後來,他入坑了文學圈,在網上認識了一個中文系的女生。
他們聊生活,聊文學,一點一點接觸彼此的世界。
一個是富士康流水線上的工人,一個是逆襲985的學霸,但幾個月下來,一點也不妨礙他們成為惺惺相惜的知己。
遇上那個女生之後,他才體會到了學歷帶來的人生差距:
她畢業以後,可以去出版社、雜誌當編輯,一輩子都跟文字打交道。那我呢?我很沮喪地問自己。 我沒有學歷,連實習編輯都不會要我,怎麼辦?
他做了一個所有家人都反對的決定:參加自學考試。
後面的故事跟想像的差不多,他考上了高職,出來找了一份運營的工作,再也不用回到富士康日復一日地幹著枯燥機械的活了。
如果沒有做這個決定,他可能就走上了當時家裡人給他安排好的道路:
跟鄰村的姑娘相親結婚,然後,帶著她回到富士康一起打工,一世知足安穩。
但他也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另一個世界、另一種人生是怎樣。
像一隻井底之蛙一樣,它的世界只有頭上這一方天空。
有人說,最怕你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我卻想說,最怕你坐井觀天,還以為別人的世界和你一樣小。
前幾天,一位寒門清華女生張薇在畢業典禮上的發言火了。
她出生於一個黃土高原上的國家級貧困縣,交通不便,教育資源有限,經濟落後,第一次去省城參加物理競賽實驗環節,她甚至沒見過比賽所有的儀器。
當她找到儀器開關時,實驗時間已經到了......
巨大的差距,讓她在心底埋下了奮力拚搏的種子。
去優秀的大學,才能接觸到更好的教育資源,才能擺脫貧窮和落後。
這條路很苦,也很孤獨,她也曾被挫折折磨到失聲痛哭。
因為基礎薄弱,它的微積分作業比別人多花三四倍時間;競選班長和實踐支隊長失敗;連100分的仰臥起坐也只能拿到20分......
但她沒有埋怨命運不公,埋怨出身寒門,反而更加努力地咬牙堅持。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失敗。
後來,她參加了辯論賽,獲得了「辯論好聲音」的冠軍;仰臥起坐及格了;順利當上了班長;甚至還拿到了獎學金......
不敢說她以後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但就憑她現在的履歷和優秀的品格,一定比絕大部分人同齡人過得好。
就像她說的那樣:歲月不居,未來可期。
對於寒門學子來說,努力讀書,不僅僅是找到人生的出路,還意味著看到更寬廣的世界,讓人生擁有更多的選擇,做一個更加完整而自由的人。
長大後,你會發現,高考大概是普通人這輩子最公平的一次競爭了。
而學歷,是一個人進入這個社會的標配。
可悲的是,現實中很多人,連高考這個唯一可以和拼爹的孩子公平的機會都放棄了。
就像去參加一場淘汰賽,不怕起點低,也不怕差距大,大不了加倍努力。
就怕在海選階段就被pass了,連一個晉級和人家比賽的機會都沒有,剩下的路你怎麼和人家拼?
寒門難出貴子,所以更要加倍努力讀書,成為命運的那個漏網之魚。
因為,拿下高考這張海選晉級卡,是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第一步。
因為,讀書,是寒門學子當下最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