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從儀式到儀式感,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重提儀式感

2020-10-19     陳根

原標題:陳根:從儀式到儀式感,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重提儀式感

文/陳根

信息技術的發展,誕生了諸如移動支付、地圖導航、社交媒體等新式工具,這些工具的固有屬性既便利了生活,既重塑了生活方式,又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重構了社交模式。

此外,這些工具的強大功能以及其功能引領的風潮,令每個人都身處其中,且感慨其帶來的意義和樂趣。於是,電子閱讀盛行,6寸的手機螢幕取代了過去的紙質書;手游風靡,手柄式的主機(或PC)遊戲不再主導遊戲場域;唱片機與黑膠唱片更是成為復古的代表,這些象徵著儀式感的「物」終於成為了過去。

當然,工具的發展並不代表儀式感的喪失,儀式感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被賦予新的元素和意義,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儀式感。另一方面,科技對人的影響是雙向的,科技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讓人們進入物質豐裕的年代時,也逐漸消解了過去對純粹的尊重。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重提儀式感,是接納對復古儀式感的消解,也是接納新的儀式感的建立。

從儀式到儀式感

儀式感發源於儀式,而人類學或社會學通常認為儀式溯源於「巫術活動」。這是因為巫術活動中激情的情緒狀態以及對事物的模仿造型能力都是審美意識的發生之源,它影響並塑造了人類的形象思維。

古早的巫術活動通常形式是,巫師利用某種技術化的手段,仿佛掌握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通過他繁瑣的儀式行為將神秘力量與人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使得人們相信儀式行為的神秘力量,以及對他們生活的巨大影響。

「巫術」作為「儀式」的一種,是「儀式」作為一個完整系統得以形成的最初階段。當然,「儀式」畢竟是個複雜的體系,除了程序規範以外,在後來,儀式逐漸形成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方式,反過來影響和制約著人的內在情感和表達。同時,「儀式」具有明顯的社會意義,它不但構建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係,促進人同群體的情感交流,而且還形成著某種普遍共通的情感體驗以及審美意識。

而從儀式中衍生的感性體驗,就是儀式感。儀式感依託於外在儀式活動的場景、布置、語言、音樂等形式,是儀式過程中主體內在的感性活動。同時,儀式感往往還需要依託於特殊的時間地點,以及特定的行為。也正因此,其感性活動內容必定滲透著與之相應具有價值表征意義的情感體驗。

從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角度講,儀式感是人類走向文明最需要的形式之一。儀式感本身代表著一種知行合一,給重複行為賦予意義從而表現或壓抑人們深層次的一些衝動。有實驗表明儀式感能更好的讓人增加控制感,從而形成良好的自我邊界和情感隔離,讓人能在強烈的外部事件衝擊中緩解負面情緒。

節日是儀式感的代表,人們慶祝春節,不是因為春節那天有什麼特殊的意義,而是古人珍重嚴冬過後的春天,春天被認為是耕作和希望的季節。

從儀式到儀式感,紙質書也好,主機(或PC)遊戲也好,又或者黑膠唱片,移動網際網路的出現讓曾經滿大街的東西變得邊緣化,但也是因為受到移動網際網路的衝擊,這些東西才變得比以前更具有儀式感。

這些東西的厚重象徵著慢節奏的時代,而象徵符號對整個儀式和對人的最主要的意義就在於,它以象徵的意象激發人類的情感和想像,並對人的情感認識產生了重大影響。於是,這些東西作為物品所帶有的符號意義,人們消費、享受它們的同時,更是在消費、享受這些「物」其背後的符號意義與儀式感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重提儀式感

當然,工具的發展並不代表儀式感的喪失,儀式感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被賦予新的元素和意義。更早以前,用CD聽音樂的人不會覺得自己有「儀式感」,因為那是當時幾乎唯一的渠道;在錄製技術出現之前,人們甚至只能去音樂廳欣賞音樂。後來,出現了錄製出現了流媒體,人們開始在家、在手機上聽歌。

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中,年輕的小說家吉爾攜未婚妻與家人至法國巴黎,邂逅了仰慕的藝術家海明威、菲茨傑拉德與畢卡索。

在交談中卻得知,他們也不滿於現實,嚮往自己心中的黃金時代——文藝復興時期,渴望於達文西、拉斐爾對談。而文藝復興三傑們則嚮往古希臘時代的哲思與純粹。在套娃一樣的故事裡,不變的是對舊時代的永恆嚮往和追求

在不斷妥協和缺失復古儀式感的同時,新的儀式感也在建立。在人們對效率的追求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智慧型手機成為每個人融入現代生活的必需品,是時代特點的集成和象徵。包括智慧型手機在內的一眾科技產品不僅僅簡化了過去的許多活動過程,而且為智能生活增添了更多新要素,新變量。

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科技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讓人們進入物質豐裕的年代時,也逐漸消解了過去對純粹的尊重

聖·埃克蘇佩里在《小王子》成功的普及了儀式感的概念:「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一年中其實有很多值得銘記的時刻,讓你頗有感受或者頓悟的時刻,如果用儀式感雕刻自己的生活,一定會是與眾不同的。」

顯然,由於網際網路時代下,要想靠地域的不同來阻隔彼此的交流幾乎成為不可能,而深度嵌入生活的社交媒體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讓工作與生活之間的界限更加模糊。於是,所有人都過上忙碌奔波且重複的生活,再也沒有哪個時刻,可以和其他時候區分開。

於是,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流程被簡化甚至取消。許多情況下,生活失去了儀式感,變成純粹感覺和體驗的集合體。打開手機,是媒體鋪天蓋地的信息和推送;離開手機,少有人能忍受得住無聊的焦躁。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儀式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所謂把生命活出儀式感,並不是強行按照一套流程來逼迫自己,而是在生命狀態本該發生轉變的時刻,人們能夠從忙碌事物中脫離出來,儘量在生活的細節中保持一種自由的心態,體驗網際網路時代下仍然保有的完整的時間感受,以一種嶄新的感性體驗參與到生活中。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重提儀式感,是接納對復古儀式感的消解,也是接納新的儀式感的建立。這讓人們得以從儀式中吸取更多的傳統要素,融合在對儀式感的情感體驗中,從而賦予現代意義上人們更自由的心態,而不僅僅只是一種繁瑣而漂亮的形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yXlPnUBeElxlkkaS4P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