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國學|從現實角度出發,如何看待老子主張的「無為而治」?

2020-06-22     祭祀文化網

原標題:品讀國學|從現實角度出發,如何看待老子主張的「無為而治」?

作者/ 亦膤

編輯/ 亦膤

圖片/ 網絡

在老子的理念中,道的本質是「法自然」,越是接近自然的事情越符合道的原則,因此老子的理想國是沒有文化、沒有科學技術、沒有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自給自足型「小國寡民」社會。

為了實現理想中的國家,老子主張實行無為政治,他認為統治者需要順應道的原則,順應自然,不以人為之力去做事情,通過無為最終實現「無不治」的效果,那麼「無為而治」的主張具體是什麼呢?

不尚賢,使民不爭

老子認為人類社會之所以存在爭端是因為人們「尚賢」,由於人們尊重賢人推薦賢人,就會增加人與人之間競爭賢人的爭鬥心,要想徹底消滅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紛爭」,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不再尊崇賢人。

老子把「爭」看作社會動盪的因素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但是導致紛爭的根源並不是所謂的「尚賢」,而是私有制下的政治、經濟制度和人類社會固有的階級矛盾,因此老子通過「不尚賢」來解決人類社會紛爭的思想從現實角度出發是不可能實現的。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老子認為當人們將某些難於獲得的貨物價值定的很高時,民眾會無法使用普通的交易手段得到貨物,因此盜賊就會由此產生。所以老子認為,只要貨物不存在昂貴的價格,民眾就不會為了得到珍貴之物而實行偷盜。

實際上,事物定價的多少本質上取決於事物自身的價值,珍貴之物之所以昂貴,是因為其凝結的社會勞動時間多於其他貨物,在排除市場因素的基礎上價值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決定的,此外,產生盜賊的根源是人性的慾望而非貴重貨物的存在。

不以智治國

老子認為,要實現社會秩序的安定就要取消一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只要沒有文化,統治者也就沒有憂患,即為「絕學無憂」。當統治者使用智慧治理國家的時候,被統治者也會用智慧應對統治者的制度,「智慧出,有大偽」,「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因此老子主張絕聖棄智,絕仁棄義,不僅要消滅聖賢和智慧,而且要取消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和現實生活中的禮儀規範。

老子的「無為而治」本質上是一種愚民政治,對待民眾的策略是「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當民眾沒有知識沒有智慧時,自然也就沒有慾望,統治者可以很好的治理國家,維持社會安穩。後人在評論老子「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時,認為老子此舉實則是君人的南面之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uIX23IBfGB4SiUwdsF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