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一個父母都愛孩子,在愛中我們也會犯各種錯誤,有些錯誤卻不知不覺地變成了「毒藥」,變成了孩子終生的災難。
而父母對孩子的控制,就像有毒液的枷鎖,封鎖著孩子的自由,侵蝕著孩子的靈魂。
父母總是用各種方式,控制自己的孩子。但其實父母們最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那顆放不下來的心。
被控制下的孩子怎麼做都是錯:
「不要自己倒水,小心燙手!」
「不要碰那個,小心傷到!」
「這不需要你操心,你管好學習就行了!」
「聽我的,別自己瞎弄!」
「我跟你說了你為什麼不聽?」
「都說了不讓你這樣干!」
王小波曾言「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當人們發現無法通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改變世界時,就開始把壓力向他人轉移。
作為強勢方的父母面對弱勢的孩子時,尤其會發生這種情況。
更糟糕的是,它往往是以非常隱蔽的方式進行的,比如「我是為了你好」、「都是因為你」。
有一部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看完讓心顫良久。
內容都是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不同痛苦遭遇組成,在父母心中敲響了警鐘。其中一個故事叫《媽媽的遙控器》。
男主小偉是一個不怎麼喜歡學習的男孩,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而他媽媽被迫離婚,紀培偉就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控制欲極強。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於是母子間的矛盾不斷。
在小偉畢業後,計劃是想跟小夥伴一起畢業旅行,但是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一直不肯答應,於是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計程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並且一遍一遍把時間倒回去讓小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里放出來。
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壓迫:「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遇到了初戀小嵐。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
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現小嵐已經不認識他了。
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他,開始嘗試自殺。卻崩潰地發現他連自殺都不行,因為每一次死後媽媽都會按下「倒帶鍵」,讓他回到自殺前的那一天。
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重新復活繼續努力。可以說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紀培偉累了,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媽媽淡定的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當死亡也不能結束這一切時,他妥協了,漸漸產生了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行為,即面對反覆的挫折和懲罰,感覺現實無望而聽任擺布。
他確實更加聽話了,媽媽說什麼他做什麼......最終,在遙控器的「幫助」下,他朝著媽媽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過上了優渥的生活。
這是一個關於親子關係的悲劇,悲劇的根源就在於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將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生命個體來對待。
故事有個圓滿的結尾。小偉偷了媽媽的遙控器,並衝著她大喊「它是我的」。他終於又一次,掌控到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名來源於詩人紀伯倫的一首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雖經你而生、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不少父母,卻並不懂得這點,兀自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人物品。
心理學有一個狐狸法則
在狐狸的世界裡,它們成年之後就必須離開父母,獨立的養活自己,這就是自然法則。達爾文曾經說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如果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就必將被大自然所淘汰。
某報社社會調查中心對2014名受訪者發布調查問卷,調查顯示有受訪者中占34.8%的人表示身邊父母包辦孩子個人事宜能持續到孩子上大學。調查還顯示,受訪者覺得父母過分掌控孩子個人生活所帶來的負影響包含:孩子無主見(58.9%),孩子性格優柔寡斷(55.5%),助長孩子懶惰和依賴性(51.0%)。」
前幾年,楊元元自殺案轟動了全國。武漢大學畢業,在上海海事大學海商法專業就讀研究生的楊元元用兩條系在一起的毛巾結束了自己30歲的生命。
導火索就是在於她的母親,楊元元已經是研究生了,其母親還要同女兒一起住校來照顧女兒的起居日常,後被學校拒絕,當晚楊元元自殺!!
通過搜集資料,我們發現:在控制性強的原生家庭長大的孩子,約有7%到10%產生過自殺念頭!
倫敦大學學院的科學家發表在《積極心理學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竟然與痛失至親對人們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
大量的案例證明:正是父母強烈的控制欲迫使孩子遠離父母,遠離家庭,甚至走上歧途。如果父母無視孩子作為一個獨立人格的人的存在,即使目的很好,結果也會不好。付出再多的努力也總會付諸東流。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曾說過:「好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
何謂「界限感」?就是家庭之中沒有一方想要過度控制另一方的所作所為。
一些極端的控制欲超強的父母,以「愛」為名,事無巨細地管控著孩子,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裡,孩子一生都將在那裡體驗到扭曲的痛苦。若父母把孩子的人生都活了,孩子活什麼?
在一些對孩子的調查中發現,一些在家長看起來不起眼的小毛病,對孩子來說卻是莫大的傷害:
1、喜歡窺探孩子的隱私
常常不顧及孩子的隱私,肆意翻看孩子的日記、不經孩子允許翻動孩子書包……
2、永遠覺得自己是對的
總是干預孩子的規劃,忽略孩子的意願,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
3、掌控孩子的時間
嚴格規定孩子的每一項時間安排,從吃飯得到睡覺,安排得一絲不苟。
我們常常覺得孩子還小,不懂事,忽略了他們也有自己的意願,自己的自尊。
久而久之,孩子會缺乏安全感、價值感,對家長越來越疏遠。
被父母控制的壞處
1.容易情緒化
被控制的孩子習慣一手包辦的滿足,稍不順心就會發脾氣,叛逆心理也越強,看到一個新聞,一個孩子因為父母的嚴管,竟下手將母親砍死。
他們不會因為父母對他們過度的愛而健康成長,反而變得畸形。
2.喪失動手能力
魏永康從2歲起就被稱為神童,13歲以高分考入香港大學物理系,17歲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
但是魏永康連碩士學位都沒有拿到,就被學校勸退了。因為他完全無法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熱了不知脫衣服,大冬天不知加衣服,房間不打掃,屋子裡臭烘烘的。、
離開了父母后,他連參加考試的時間都不記得,最終,中科院因魏永康不能適應研究生的學習而勸其退學。
孩子的動手能力欠缺,會導致孩子的大腦發育滯後,影響他們手和眼之間的協調,從而漸漸出現馬虎等不良症狀。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學就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
動手能力越強的孩子越聰明。
3.沒有主見
被一手包辦的孩子,什麼事都要問媽媽,什麼都是」我媽媽說「,這也是媽寶男的由來:什麼都聽媽媽的,什麼都以媽媽是對的,什麼都以媽媽為中心的男人。
媽寶男,給人印象一般缺乏主見,沒有自信,極度依賴母親,當然媽寶女也是如此。
孩子成長需要空間
研究表面,孩童在六個月開始就有獨立意識了,你的寶寶開始意識到他和你是各自獨立的,家長要適當給予孩子自理的空間,以便未來有獨立面對生活的能力,讓他們自己去認知去探索,像狐狸一樣獨立勇敢的生活。
一.學會放手
心理學有個魚缸法則
在美國超大公司紐約的總部,辦公室門口一個漂亮的魚缸里,十幾條熱帶魚在快樂的游來游去,只是兩年來它們並沒有長大,一直停留在三寸長。
一次無意中魚缸被打破了,這些小熱帶魚們只有暫時到噴泉里去棲身。當兩個月後新魚缸被運來的時候,人們竟然驚奇的發現,它們竟然長到了一尺。
這就是魚缸法則。當熱帶魚的生活環境被限制之後,它們很難茁壯的成長;而當它們有了充分的自由空間時,才能長得更快,長的更好。
放手,是父母對孩子最深的愛。
我國著名的教育專家陳鶴琴先生說:」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應該讓孩子自己做,不要代替他。「
1、放手讓孩子做家務
於孩子來說,生活中不僅只有分數,更是應該具備獨自生活的能力,這樣即便在離開父母之後,依然能夠活出精彩的人生。
2、放手讓孩子選擇
以孩子的意願為主要出發點,只要不涉及到原則性錯誤,都應該給予孩子必要的尊重。
3、放手讓孩子探索
給予孩子去探索的權利,不要處處限制孩子的自由,用過來人的口吻告訴他們,這樣不行,那樣危險。這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有好奇心,反而讓他們更危險。
二.培養孩子獨立意識
美國心理學家推孟曾對1500名超常兒童進行長期的追蹤觀察,發現最顯著的差異並不在智力方面,而在於個性品質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堅強毅力、獨立性和勇往直前等個性品質的人。事實證明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功,僅有聰明的頭腦是不夠的,還必須具有獨立性、自制力、堅韌性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1.珍惜孩子的自我獨立意向
心理學家指出:當幼兒獨立活動的要求得到某種滿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時,幼兒就表現出得意、高興,出現「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態度,否則就出現否定的情感和態度。
因此,我們必須十分珍惜幼兒的獨立性意向,給予熱情鼓勵和支持,使其獨立性不斷發展。
2.尊重孩子
注意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式,要認真聽孩子講話,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事實證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待人友善、懂禮貌、舉止大方、自我獨立意識強。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孩子受到應有尊重的良好反應。
3.鼓勵孩子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它是為著接受一切好的東西而敞開的。如果教師誘導兒童學習好榜樣,鼓勵仿效一切好的行為,那麼,兒童身上的所有缺點就會沒有痛苦和創傷地、不覺得難受地逐漸消失。
人本性當中就有一種希望被別人肯定、希望被別人鼓勵和讚美的一種心理。當你恰當的鼓勵了孩子以後,他心裡就會很有滿足感並希望能得到更大的鼓勵從而產生動力。
英國心理學家克萊爾說: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正如龍應台在《目送》中寫的那樣: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父母認為的完美,能等同於孩子眼中的完美嗎?
就像《追風箏的人》中寫的,「孩子又不是圖畫練習冊,你不能光顧著要塗上自己喜歡的色彩。」
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
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