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護這條運河,他們都做了什麼?

2020-01-07     北京市通州區信訪辦



老話兒說,「先有大運河,後有通州城」。可以說,沒有大運河,就沒有這座著名古城的壯麗恢弘、雍容典雅。


回望過去,這條千年運河用她豐饒甘美的奔流水系滋養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獨特基因;這條文明之脈也見證著副中心一步步走向更加繁榮的明天。


不得不說,對這份寶貴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活化利用,正考驗著副中心人民對運河文化復興的智慧與實力。


潘之望 攝


Part

1

2500歲「高齡」


從古至今,通州人對運河一直有很深的情感,對於他們來說大運河就是「母親河」。


站在大運河畔,耳邊伴著記憶中那一聲聲古老卻有穿透力的運河號子,一時間仿佛置身歷史長河間,看千載運河滔滔向前。


傅瑋 攝


大運河起始春秋,大幅擴建於隋朝,全長1794公里,是當今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運河,它的歲數已超過2500年。



同樣,作為通州歷史的「見證者」,一直以來,千年大運河的地位都非同小可。


對於中國來說,大運河是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其意義足以媲美長城。

左右滑動可見全圖


而對於世界而言,在人工河道中,大運河也以開鑿最早、長度最長遙遙領先。


更重要的是,不同於古建築、古遺址的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是至今仍在使用的「活態線性文化遺產」。

左右滑動可見全圖


Part

2

「不夜水城」


曾經,流淌千年的大運河承載的是一條條來往其上的船隻,也記錄下了千家萬戶的喜怒哀樂,然而隨著歷史的變遷,很多河段年久失修、破敗不堪……曾經「舟楫之勝可敵長城之雄」的運河漸漸失去了昔日光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歷史古蹟的意義和價值無可估量。自北京市政府東遷這一年來,副中心為治理大運河、實現水清岸綠做出了不少努力。


杜智廣 攝


副中心對生態環境、河流整治十分重視,通過截污治水、清淤植綠等措施,使千里河道碧波重現,遍布城市的水網變得愈加清澈。河堤之外,綠廊在不斷延伸,萬千市民可在濱河林蔭里遛彎兒、跑步。


大運河

趙樹生 攝


圖片源自東方IC


據悉,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正式列入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預備名單,在讓遊客飽覽美景的同時,也能充分展示大運河的文化生態價值。


曹豐英 攝


曾幾何時,通州被稱作「睡城」,而如今,隨著大運河文化帶的繁榮發展,大運河沿線的夜景燈光秀讓「不夜水城」正在走來!



2019年10月,大運河北京城市副中心段遊船正式通航。


副中心以大運河為依託,以橋為點,以岸為線,配以重要節點燈光秀,展現通州的歷史風貌和濱河景觀,構成整體夜景照明體系。



如今的大運河,不但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也給通州市民帶來生態福祉。


白天,水光瀲灩、白鷺點點,兩岸樹木蔥蘢、綠海連綿,呈現出一幅充滿田園野趣的生態畫卷;夜間,燈光結合水中倒影,一派流光溢彩,美不勝收。


日與夜兩種不同景色,各有滋味。


杜智廣 攝


Part

3

「邂逅」藝術


當千載運河文化邂逅創意藝術,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為通州這座城打下了古老的文化印記,如今,又以文化藝術節的方式與這座現代城市重新連接。



左圖為半夜聽蟬 攝

右圖源自北京日報客戶端


為了能將大運河文化以市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讓市民們可以更好的了解大運河文化、保護大運河文化,副中心可是下足了苦心。


在2019北京·通州運河文化藝術節上,副中心將運河沿岸的民俗風情,以創意藝術的形式搬上舞台;



更將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名畫《潞河督運圖》以多種方式呈現,讓千年運河盡顯人文之美、生態之美、發展之美。


通州西大街上,一幅幅手繪的《潞河督運圖》躍然牆上。


大型原創歷史傳奇音樂劇《天地運河情》,以《潞河督運圖》為靈感,演繹出一段發生在大運河邊的歷史傳奇。


不僅如此,副中心更是把運河文化引進了校園,將一出出聚焦京杭大運河岸邊的普通人家的故事搬上舞台,讓更多人通過文藝表演了解大運河文化。


在講好運河故事,弘揚運河文化的今天,舞劇《運》將作為北京物資學院文化育人的重要載體,引導青年大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運河文化,這既是對大運河文化的傳承,也是文化育人的創新。


2019年11月,由北京物資學院創作排演的大型原創舞劇《運》在通州文化館內演出。


未來,副中心將繼續加強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擔起大運河文化帶打造之責,重新煥發大運河文化帶新活力,為中華文化傳承留下副中心印記,為千年運河留下時代華章。


Part

4

傳播文化之魂


歷史是根,文化是魂;傳承歷史,播撒文明。


事實上,不光是對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視,一直以來,副中心積極適應城市化進程中百姓的文化需求,充分整合區域文化資源,大力發展文化惠民政策。


不僅為轄區群眾開展藝術培訓、專業文藝演出、藝術作品賞析、非遺傳統文化體驗等文化服務。






同時,為了滿足人們對圖書借閱及文化空間的需求,提供全天24小時清新自然的閱讀環境,副中心啟動了首家無人值守「24小時閱空間」。


據悉,「24小時閱空間」還時常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讀書分享會、文化沙龍等,滿足讀者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全面提升人們文化生活品質。



除此之外,副中心還將「文化惠民」帶進鄉村。


今年,副中心在全區的鄉鎮街道開展大運河閱讀接力、閱讀進基層流動書展、「閱讀美麗新鄉村」等百餘場活動,走到大運河沿線城市,惠及群眾近10萬人。


圖源自東方IC


閱讀進基層流動書展更深入到村頭和社區,讓閱讀像毛細血管一樣深入城市的微循環。


目前已舉辦了20餘場流動書展,惠及群眾4萬人;「閱讀美麗新鄉村」活動的閱讀福利和服務已覆蓋300餘個村莊,受益群眾2萬餘人。


圖源自東方IC


少年強,則國強。


隨著文化惠民政策的不斷深入,副中心還在梨園、潞城、永樂店等地建成8所特色鮮明的鄉村學校少年宮。


鄉村學校少年宮的出現,不僅開闊了鄉村孩子們的視野,豐富了校外的活動場所,更成為促進孩子們健康成長、展現自我、豐富生活的舞台。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運河,塑造著副中心的城市面貌,見證著千百年的時光變遷,承載了寶貴的文化記憶。


這條風景秀美壯麗,歷史韻味十足的大運河文化帶,不僅是副中心向世界展示中華悠久文明的一張生動名片,更是副中心邁向傳承傳統文化、發展文化惠民的一大步。


馬文曉 攝


來源: 北晚新視覺微信公眾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m_wf28BMH2_cNUgEp9N.html























我,就是防線

20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