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揭秘放射科!
放射科是醫院重要的輔助檢查科室之一。
我們在醫院檢查的時候,有的醫生會說:你先拍個X光,查出來有必要我們再拍個CT。
這讓很多小夥伴們一頭霧水:
為什麼照了X光,還要照CT?
為什麼不能直接拍CT呢?
為什麼有時候要做昂貴的核磁共振呢?
這些令人一頭霧水的問題,今天我們一一解答。
首先來看看這些基礎性知識……
我們在放射科常見的設備一般有普通X射線攝片機、計算機X射線攝影系統(CR)、數字X射線攝影系統(DR)、X射線計算機斷層攝影裝置(CT)、核磁共振成像(MRI)、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裝置(DSA)等。
1 X射線到底是什麼?
X射線長這樣哦
X射線攝片機,包括普通X射線攝片機、計算機X射線攝影系統、數字X射線攝影系統,我們常把X攝像俗稱為拍X光。
它可對人體胸部、腹部、腰椎、四肢等部位進行正位、側位進行攝影診斷。
2 X射線輻射高嗎?
在獲得影像同時,受檢者也會接受一定的輻射劑量。但是,單次檢查的劑量並不高。
但因為此類設備解析度高,曝光成像時間極短,大大縮短了患者檢查和等待的時間。
按照環境保護部和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017年聯合發布的《射線裝置分類》公告,X射線攝片機屬於Ⅲ類射線裝置,Ⅲ類為低危險射線裝置,事故時一般不會使受到照射的人員產生放射損傷。
3 CT據說比X光看得清楚,是這樣嗎?
CT長這樣哦
舉一個形象的例子,麵包大家都吃過,如果把CT比喻成切片麵包那就非常形象了。
我們可以看下圖,現在把X光片的影像看作是後面那個還未切開的吐司,在最上面一層隱約可以看見一些由內向外發散的小黑點,但不是很清晰。
我們再給吐司做一個「CT檢查」,把它切開成一片一片的。做完檢查之後發現,裡面竟然別有洞天!剛剛不確定的小黑點原來是一顆一顆的葡萄乾,而且當中還有若干的葡萄乾。
細細回味一下,相信大家能體會兩者在影像學表現上區別了的吧!
所以,CT是利用X射線束對人體某部位進行斷層掃描,獲得人體被檢部位的斷面或立體圖像。它可以提供人體被檢查部位的完整三維信息,可使器官和結構清楚顯影,清楚地顯示病變。
CT檢查對骨損傷、胸部疾病、心及大血管等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已廣泛應用於臨床。
在必要的時候,CT是非常有意義的!
4 CT好,那我直接拍CT不行嗎?
NO!
X光片和CT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利用X射線的穿透作用,通過組織密度不同的人體後形成輻射線衰減強度不同的影像。
但是,CT輻射劑量較普通X射線機大,患者所接受到的輻射劑量會更大一些,不宜將CT檢查用於常規診斷手段。另外,CT在價格上也更昂貴。
如果在X光片上發現可疑的病變影像,又不能確診時,我們才會再建議給予CT檢查作為加強輔助。
5 核磁共振又是啥咧?
再舉一個例子,相信大家都搖晃過礦泉水瓶。
在搖晃的時候,你會發現水分子會開始振動,我們的手能感受到這種振動,過一會兒水分子才會平靜下來。
核磁共振也是這樣。
核磁共振,英文簡稱MRI,是目前能用於人體身上最為精密和昂貴的醫學成像設備之一。
它會使人體中所有水分子磁場的磁力線方向一致,這時磁共振機的磁場突然消失,身體中水分子的磁力線方向,突然恢復到原來隨意排列的狀態。
所以,核磁共振也被戲說為是搖搖看的檢查。
6 這麼聽來核磁共振輻射更大?
錯!
核磁共振無射線傷害,不存在電離輻射,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影像檢查方式。
對於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椎間盤疾病,需要觀察軟組織,優選核磁共振;同樣,對於關節、肌肉、脂肪組織檢查,核磁也是首選。
7 那我多花點錢,選擇核磁共振不是最好嗎?
核磁共振雖然沒有輻射,但是價格較高,禁忌症也較多,且有些方面核磁共振不如CT。如:對肺小結節、骨骼結構的細節表現、骨折等。
所以究竟選擇X光、CT還是核磁共振,都需要醫生對症選擇哦。
總結一下
X射線攝片、CT、磁共振成像已成為三駕馬車,三者有機地結合,能使當前影像學檢查既擴大了檢查範圍,又提高了診斷水平。
希望通過今天的科普大家可以不用談放射色變,選擇合適的放射方式,幫助我們更好的找到病因,更快地治療疾病。
本文首發:江蘇疾控(微信號:jscdcwx)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非商業用途,僅作為科普傳播素材。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責任編輯:李小榮
版權申明
本文轉載 歡迎轉發朋友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