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自造「拼多多2.0」好物圈,上線幾個月了還沒人聽說過

2019-10-13     科技知聲

年中,微信低調開放「好物圈」功能,據傳,這是「馬化騰親自抓的項目」。

拼多多當年靠著微信完成病毒式擴張外加高速上市,如今市值近400億美元,已超過百度。微信從中看到自己做電商的潛力,想靠著「好物圈」完成社交電商的布局。

但經過幾個月的高頻改版,好物圈依舊不慍不火,科技君身邊好多朋友甚至從未聽說過這個功能。

只能說,用戶的選擇與習慣是一件玄而又玄的事情。

好物圈,難出圈

想要被用戶選擇,首先要被用戶看到,但好物圈實在有點低調過了頭。

好物圈在微信首頁沒有直接入口,內測時期用戶需要在「搜一搜」里搜索特定商品詞彙才能進入。

同時,好物圈更新後也沒有類似朋友圈的強提醒,始終在「搜一搜」里保持佛系狀態,稍不注意就被人淡忘了。

再者,有著十億用戶,巨艦難拐彎,微信很難讓人接受它有了電商基因。

現在大量由網際網路湧入的選擇,正在稀釋用戶的專注力。所以很多時候用戶的行為會靠「直覺」完成,比如社交會選擇微信、微博,逛社區會選豆瓣、天涯,購物去淘寶、京東,種草會去小紅書。

這樣的直覺,增強了用戶黏性,也讓「平台多功能」化越來越難。

比如,阿里幾年前前曾上線社交APP「來往」,燒錢無數還是沒能讓用戶接受阿里從「電商」到「社交」的認知轉型。

況且,好物圈那醒目的「紀錄藝術的生活」,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小紅書那句「標記我的生活」——前者已有很高的國民度與影響力,用戶在微信里掘地三尺,只為使用另一「小紅書」嗎?明顯不太可能。

就算拼多多、微店都在其中完成了野蠻生長,但用戶對微信的認知始終難以改變,好物圈這種雜糅著電商、帶貨、社區的混合物就更難讓用戶習慣了。

好物圈,隱私不保?

最讓用戶接受不能的,就是「好物圈」與用戶隱私之間說不清也道不明的關係。

惹禍的,是剛開始測試的「大家買過」功能,頁面里可以以不記名的方式查看自己的好友最近都購買了什麼。從某種角度來說,跟此前上線的「看一看」功能類似,都是鼓勵用戶將自己的接觸的內容或商品分享出去。只不過到了好物圈這裡,不主動分享的話微信就會匿名幫你分享出去。

但這和「分享」不同,這種是「曝光」,是用戶不知情的,被迫的。

「大家買過」功能自然就被群起而攻之,用戶大感隱私不保,數據的來源細思極恐,有用戶在網絡上激憤地表示微信這是種強盜行為。

用戶對其的排斥也影響到了之後「好物圈」的口碑,好感度大大降低。

微信於是陷入悖論:自身優勢就是用戶數據,但是這又無法給予用戶安全感。「大家買過」功能很快就下線,但這卻正是好物圈當初的賣點之一。

失去它,好物圈戰鬥力肉眼可見的下滑了。

同時好物圈的其他引流帶貨方式也尚未成熟。

目前好物圈主要靠各種「圈子」聚攏用戶,每個「圈子」都是一個細分的垂直品類,靠加入圈子的用戶在其中分享進行「種草」。這非常考驗圈子本身的凝聚力以及用戶的活躍度,但就目前好物圈的影響力來看,每個圈子與用戶之間都是弱關聯,圈子也未形成權威力與話語權,種草帶貨的能力還是較弱。

微信想靠著好物圈完成自己的社交電商夢,在想避開「拼多多」模式下,目前邁出的腳步還是太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YKexm0BMH2_cNUg7fM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