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網:7月16日,國新辦就2020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發布會。隨之,國家統計局也發布了中國整體第二季度及上半年各項經濟數據。
值得大家特別關注的一點是,國家統計局在對過去半年國內外經濟形勢進行總結時,強調了「今年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衝擊前所未有,世界經濟陷入二戰以來的最為嚴重的衰退」。
這裡,我們首先來簡要查閱2020年上半年中國整體經濟運行主要數據——
1、整體: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456614億元,同比下降1.6%。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
2、農業:上半年,農業(種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個百分點;其中,二季度增長3.9%,比一季度加快0.4個百分點。
3、工業: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1個百分點;其中,二季度增長4.4%,一季度為下降8.4%。
4、服務業: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下降,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6個百分點;其中,二季度增長1.9%,一季度為下降5.2%。
5、社消: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2256億元,同比下降11.4%,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6個百分點;其中二季度下降3.9%,比一季度收窄15.1個百分點。
6、固投: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81603億元,同比下降3.1%,降幅比1-5月份收窄3.2個百分點,比一季度收窄13.0個百分點。
7、進出口:上半年,貨物進出口總額142379億元,同比下降3.2%,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3個百分點;其中,二季度同比下降0.2%,一季度為下降6.5%。出口77134億元,下降3.0%;進口65245億元,下降3.3%。
8、物價:上半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8%,漲幅比一季度回落1.1個百分點。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1.9%;其中6月份同比下降3.0%,環比上漲0.4%。
9、就業: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6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62.7%。6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7%,比5月份下降0.2個百分點。
10、收入: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6元,同比名義增長2.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6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1.3%,降幅收窄2.6個百分點。
了解完上半年中國經濟整體運行數據,我們調回本文開篇時即講到的「2020年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衝擊前所未有,世界經濟陷入二戰以來的最為嚴重的衰退」。一切來思考一下這句話背後的分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亦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時間跨度為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戰爭範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
對於我國而言,自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了中國東北開始,中國正式被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日本侵華戰爭(抗日戰爭)總時長達到14年之久。
那麼自1945年的二戰結束,世界範圍內曾經出現過哪些大規模的經濟衰退呢?在經濟學領域,普遍認為二戰後共計有過五次大規模的經濟危機(不含當下我們正在經歷的這一次)。
第一次(1957年-1958年):二戰結束後美國曾經歷過較長一段時間的經濟繁榮時期。時間到了1957年3月起至1958年4月,美國經濟落入危機,商品滯銷,庫存增長,工業生產下降13.5%,失業率上升到7.5%,是危機前的一倍。
危機迅速波及加拿大、日本及西歐各國。由於日本對美出口依賴程度高,日本的危機深度和持續時間僅次於美國。日本危機持續13個月,工業生產下降10.4%。英國緊隨其後,危機持續13個月,工業生產下降3.7%。而西德的危機持續時間卻只有4個月,工業生產下降僅為1.4%。
對於中國國內經濟形勢而言,這一時間點同樣關鍵。自1958年到1960年,中國先後經歷了「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對這一時期的中國經濟發展影響巨大。
這裡我們引用官方對於上述運動的相關定義:「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它忽視了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過分誇大了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等錯誤大肆泛濫,工農業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人民生活發生嚴重困難。
毫無疑問,這一時期中國國內經濟也早遭遇了相對重大的危機。不過由於相關數據的缺失,我們基本無法準確量化上述運動所造成的相關經濟損失。
第二次(1973年到1975年):1973年12月,一場二戰後規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了。觸發這場危機的是石油漲價。美國的危機從1973年12月持續到1975年5月。GNP下降了5.7%,工業生產下降了15.1%,其中建築、汽車、鋼鐵三大支柱產業受打擊尤為嚴重。
日本受危機的打擊更嚴重,生產指數下降了20.6%,超過其他主要工業國。1974年,日本企業倒閉數創戰後最高紀錄,達11738家,倒閉企業的負債總額比1973年高88%。
這一時期,正是中國國內十年文化大革命運動趨於結束的重要時間節點。自1973年8月「四人幫」成立,到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時全面整頓,再到後續的1976年9月「四人幫」被粉碎。中國社會與經濟經歷了又一次的挫折與磨難,期間的經濟受影響情況同樣可想而知。
第三次(1980年-1982年):1979年下半年起,各主要工業國再次陷入危機。在美國,危機歷時3年左右,幾經起伏;英國於1979年7月陷入危機,於1981年5月達到最低點;由於西德馬克不斷升值,工資成本提高迅速,國際競爭力下降較快,西德的危機更嚴重;日本受危機的影響最輕,由於日本企業將上一次危機變成了技術更新的強大動力,重新贏得了國際競爭優勢,1985年起,日本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
此時的國內,對後來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變革影響深遠的80年代拉開帷幕。在相關教科書上,我們將這一階段稱之為中國經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時期。對應的1980年至1985年,正是中國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國國民經濟走上正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是中國經濟的轉折點。
第四次(1990年到1991年):1980—1982年的危機中,面對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的雙重困境,里根和柴契爾夫人分別在美英兩國發動了一場反凱恩斯主義革命,把控制通貨膨脹作為首要目標,而置失業和生產下降於一旁,結果危機遷延反覆,變得更加深重。
這一次全球經濟經濟來勢上看似溫和,但卻是對後來全球經濟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以日本為例,從1991年起,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危機或蕭條。從1990年到1992年8月,日經指數下跌了62%。又疊加後來的九十年代後半期東南亞金融風暴,日本經濟更加萎靡不振。九十年代的日本被稱為「失去的十年」。
經歷了80年代的中國經濟全面向市場經濟轉型,90年代中國經濟應該說迎來了一次全面騰飛的機會。從這一時期起,普通中國百姓對於國家堅定走市場經濟路線,堅持改革開放政策不動搖的信心得以鞏固。民營經濟開始全面走上活躍期,城鎮化進程也進入了快車道。比較有代表性的事件,是1990年末,銷聲匿跡了四十年的證券交易所又在上海重現。
第五次(2000年-):同樣是先經歷的短暫的階段性繁榮,緊接著迅速陷入泥潭的老套路。從1994年到2000年,美國經濟年均增長率高達4.3%,失業率降至5%以下,通貨膨脹率被控制在3%以下,財政赤字也逐年減少。
但隨著2000年4月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的崩潰,美國經濟逐漸陷入了危機,並帶累世界各主要工業國和第三世界各國經濟的衰退。經濟學界認為,由於這場危機在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初兩次被推遲,一切可用的財政和金融手段都已用盡,其烈度將超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
進入新世紀後,我想正在閱讀這篇推文的諸位,基本都是親歷者。發生了什麼,經歷了什麼,我想大家各自心中都有一面鏡子,亦有一桿秤。在此期間內,我們先後經歷了中國房地產的黃金年代,中國網際網路的黃金年代,中間也見證了2007-2009年環球金融危機。
關於2007-2009年環球金融危機,由於被一併算入了2000年後的全球持續性經濟危機之中,所以在上述的二戰後全球五次經濟危機中並沒有單獨被列出,這裡我們也簡要做下介紹。
2007-2009年環球金融危機,又稱世界金融危機、信貸危機、信用危機,更於2008年起名為金融海嘯及華爾街海嘯等,是一場在2007年8月9日開始浮現的金融危機。早期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後,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直到2008年9月9日,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並導致多個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
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世界經濟自2007-2009年環球金融危機開始,全球經濟已經進入漫長而無法扭轉大勢的長期衰退之中。這期間雖然會有階段性的小幅經濟回升或個別新興經濟體的正向增長增長,但是依舊無法真正挽回全球經濟全面處於衰退期的大格局。
而自2007、2008年至今,時間已經過去了長達十餘年之久。在此期間,作為普通人,你認為你個人與你的家庭經歷了哪些經濟與社會活動的變化,同樣值得大家自行回顧思考。
而至於當下我們正在經歷的這一次全球性經濟衰退(2020年),由於仍在進行之中,遠未結束,所以我們還不能十分客觀全面地進行回顧與統計。那麼作為親歷者,我想大家都可以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對此進行記錄。若干年後,當下一輪的經濟衰退再次發生時,這一次的經驗與教訓,同樣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