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案以事實為依據不枉不縱

2019-12-27     朔城區法院

近年來,檢察機關忠實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守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湧現出一批敢於擔當、司法為民、清正廉潔的模範檢察官。

12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5位出生於不同年代、來自不同地區、從事不同檢察業務的檢察系統先進代表,圍繞「加強法律監督、守護公平正義」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秉持客觀公正不偏不倚

新修訂的《檢察官法》提出,要尊重和保障人群,既要追溯犯罪,也要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等一系列內容,對「秉持客觀公正的立場」這句話檢察官們有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檢察官在辦案中應該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不偏不倚、不枉不縱,不受部門利益的驅使,不受人情金錢的影響,也不受追求個人名利私心指使的左右。」作為一名「老檢察」,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原黨組成員、副檢察長方工認為,案件絕不能以情害法、以私害公,必須堅持按照法律和事實來辦。

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第七檢察部主辦檢察官施凈嵐是刑檢部門的辦案檢察官,她對客觀公正的理解就是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必須秉承客觀公正的立場, 既不放縱任何一個犯罪分子,同時也必須確保無罪的人不受到刑事追責。

「我對秉持客觀公正的理解是這樣的,所謂的客觀公正就是實事求是。我從事刑事執行檢察工作,這個工作是刑事訴訟的末端,被人們稱為是法律監督的『最後一公里』,我們對服刑人員的申訴不能一概地認為是不服從判決,我們應該尊重事實和法律真相。」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石河子市人民檢察院原監所檢察正科級檢察員張飈說。

重慶市大渡口區人民檢察院檢察五部主任梅玫分享了她辦理的一起案件:「曾經我們也辦理過這樣一個案子,提請逮捕的人顯示是17歲。可是我在訊問的時候,他有可能是冒用了自己哥哥的身份,於是我們當即到偏僻的山區求證,幾經周折最後查實,他確實是為了工作,冒用了哥哥的身份。最後這個案件,因為他實際上未滿16周歲,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最後檢察院以不構成犯罪不批准逮捕。秉持客觀公正,就是要以事實為依據,要證據確鑿、不枉不縱、不偏不倚。」

法律監督要敢於解決問題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對法律實施的監督,並把司法監督納入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作出部署。檢察機關是法律監督機關,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如何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現代化中貢獻檢察力量?

在張飈看來,法律監督是檢察機關的職責所在:「我們既是監督者,也是守護者,我們要時刻為國家和人民守護好公平正義的大門。檢察機關要不斷地提升依法監督的能力,加強監督效果,特別是要像孫悟空一樣具備『火眼金睛』,善於發現問題,又要手握『金箍棒』,敢於解決問題。」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達茂旗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專職委員、第三檢察部主任潘志榮認為,檢察監督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今年辦理的地下水資源保護公益訴訟案件。該案首先是由政協委員根據群眾反映形成提案,後由檢察機關和政協從各自職能出發,全面準確了解情況。檢察機關制發的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不僅推動了有關部門更好地履行監督職責,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政府啟動更加合理利用地下水資源的相關工作。」

去年10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向教育部發出了加強學校安全管理的「一號檢察建議」,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最高檢發出「一號檢察建議」以後,從上到下都在層層抓落實。

梅玫告訴記者:「針對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發現難的問題,以及各個部門之間聯動不是很順暢的問題,我們研發了『莎姐』雲平台。群眾可以把發現的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線索在平台上申請監督,我們就運用檢察監督職能開展監督,並且將相關線索流轉到相關部門。雲平台上線以後,接到20餘起群眾申請監督,主要涉及的是侵害眾多未成年人權益的情況。我們經過調查核實,就相關問題向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發出檢察建議6份,現在都已經全部整改落實。」

為百姓穩穩的幸福保駕護航

見面會上,記者們不僅向5位代表提出了共性問題,針對他們所在的地域和不同檢察工作崗位,也越問越有針對性。

上海作為營商環境在全國名列前茅的直轄市,公平公正的營商環境離不開法治保障。有記者向施凈嵐發問,如何為建設良好的營商環境做出工作的?

施凈嵐回應道:「我們不單單是要打擊披著合法外衣的民營企業犯罪,同時也要保障合法經營企業的合法權益,為民營企業的發展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比如我們設立了民營企業家法律服務工作站,以這個平台向有關民營企業進行開放,提供有關的法律諮詢活動,也會定期開展法治講堂,設計一些課程,面對面和民營企業家進行溝通交流。」

檢察官潘志榮給記者們翻看了《民情日記》讓大家非常感動,他所在的地區,檢察公益訴訟到底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潘志榮回應說,立足達茂旗地區的情況,辦理的案件主要集中在草原生態環境的保護、林地保護、食品藥品安全、河道治理、地下水資源保護等領域。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發揮了推動行政執法單位依法履行行政管理職責的「催化劑」作用,檢察建議已經成為了撬動保護公共利益重點難點問題的「槓桿」,以檢察建議的制發為起點,相關行政部門已經啟動了解決大氣和草原環境污染、地下水資源保護等「老大難」問題。

為百姓穩穩的幸福保駕護航,是檢察機關的努力方向。

正如方工所說:「法律並非無情,恰恰最有情,因為它維護的是全社會的正常秩序,體現的是人民大眾的共同利益,私情在身、私誼在後,從來大不過公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QZbRW8BMH2_cNUgyCh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