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4月20日,在經過了"歷史上最大的航母大決戰"後,美軍拿下了馬里亞納群島,日本本土已經遙遙在望,但這個時候美軍並沒有直接大舉進攻,而是在"最大限度減少美軍傷亡"的思想指導下,對日本本土軍事工業區進行"無差別地毯式轟炸",以削弱日本的抵抗能力和阻礙日本軍事力量補充。
在這裡說明一下,空襲東京的轟炸機均為B-29"超級空中堡壘",B-29轟炸機的時速達563千米/小時,飛行高度超過1萬米,續航里程為6430千米。打擊距離達到2400千米,並能攜帶9噸炸彈。當時日本戰鬥機很少能達到此高度,即使達到也追不上它們的速度,即使追上12挺12.7毫米白朗寧重機槍外加一門20毫米航炮這等喪心病狂的武器也能把日軍的戰鬥機瞬間打成篩子。因此這種"深入敵後"的"孤軍轟炸"任務當仁不讓的落在了B-29的頭上。
1944年10月美軍航空兵第73轟炸機聯隊進駐馬里亞納群島的塞班島。主力已到,那麼作戰開始。1944年的11月24日,首次作戰開始。美軍派出88架轟炸機空襲東京,意欲進行一次白天的精準轟炸。飛機在10,000米高空投彈,結果只有約30架飛機找到了轟炸目標,約10%命中預定目標,只有一個飛機製造廠受了輕傷。這是自杜利特空襲東京以來美軍首次轟炸東京。
後續進行的幾次轟炸都未對日本的軍事工業造成太大的影響,日軍的飛機還是在源源不斷的製造出來,然後撞向美軍的軍艦。經過研究,盟軍發現日本的軍事工業生產和其他國家不同,大部分國家都是由大型工廠統一生產組裝的,而日本則是由民間小作坊生產零件再由大型工廠組裝,在大型工廠遭到轟炸後,可直接由小作坊生產零件再由其他小作坊進行分別組裝。所以原來的高爆炸彈無法對日本的軍工業造成致命打擊。
於是在1945年1月被任命為第21轟炸機部隊司令柯蒂斯·李梅少將,在2月19日的第20航空軍的指揮部發出了將"試驗性"燃燒彈空襲提到了優先位置的新命令。為應對日本與眾不同的生產方式,李梅決定放棄對大型軍工廠重點轟炸的方式,轉而採用夜間高空投放凝固汽油燃燒彈進行區域性焦土化轟炸的新方案,計劃名沿用前期的"東京大轟炸計劃",但後來一直被稱為"李梅火攻"或"焦土作戰計劃"。
30個小時後,317架休整後的B-29又帶著凝固汽油彈降臨名古屋,使名古屋飛機製造中心周圍5 平方公里的市區化為焦炭。13日,300架B-29攜帶1700噸凝固汽油燃燒彈趕完轟炸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使約20.7平方千米的市區在3小時內焚毀殆盡。16日,美軍又轟炸神戶,使其造船中心被摧毀。4月13日,皇宮與宮殿一部分被焚燒,明治神宮直接完全焚毀。之後美軍於四、五、六月間旅遊觀光一般大舉空襲日本各大中小城市。
5月9日夜間,300多架B一29轟炸機再次光臨東京,每架攜帶6噸燃燒彈,低空沿東京東隅田河飛行,輪番轟擊兩個半小時,將炸彈全部扔在居民密集區,56平方公裡面積地面上的一切被徹底燒光。截止1945年7月4日,美軍宣布當時日本已遭受至少10萬噸凝固汽油彈為主的各類炸彈的轟炸。
值得一提的是,美軍轟炸過程中許多東京市民逃離出城。李梅趁機派美機投下警告傳單,通知下一步轟炸的目標,使他們更加恐懼。僅東京就有上百萬人逃往農村,工廠工人的出勤率不到從前的一半。轟炸東京及其它城市使日本戰時經濟陷入癱瘓。至此,"李梅火攻"計劃圓滿結束,出色的完成了癱瘓日本軍工製造的任務。"李梅火攻"消滅的日本人數已經無從考證,但在1945年3月9日第一次行動時,一夜之間的死亡人數(至少九萬人)就已經遠遠超過廣島原子彈的死亡人數(2.1萬人)。
雖然後世有許多人權主義者指責這次行動傷及大量無辜市民,但筆者想說:原子彈下無冤魂,李梅火攻下也非無辜,想想南京大屠殺是從日本國內寄出的讚美信件,想想日軍對重慶的無差別轟炸,你既然要全民皆兵舉國玉碎,那就燒到你知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