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發物」,腫瘤長得更快?
多餓幾頓,能把癌細胞餓死?
……
腫瘤可怕,更可怕的是,患者和家屬對腫瘤的錯誤認識和錯誤做法!
對於腫瘤患者,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有優勢,但有優勢並不等於所有的腫瘤患者都適合吃中藥。
臨床上,我們遇到過腫瘤患者盲目照別人的藥方吃中藥,結果把身體越搞越差。
常見的以下兩類腫瘤患者不適合吃中藥:
第一類:消化功能差
接受過放化療的癌症患者,營養狀況較差,在放化療期間常會服用一些緩解症狀的藥,如抑酸藥、胃粘膜保護劑、止吐藥等,如果吃了這麼多藥,再喝湯藥,可能就會吃不下東西。
相比之下,食物能給予的營養和對身體的好處,遠超過這些中藥湯!
第二類:肝腎功能差
目前已有證據表明部分中草藥有肝腎毒性,甚至還可能致癌(比如含有馬兜鈴酸成分的中藥)。腫瘤患者經過治療後,部分人身體較虛弱,如果再承受其他藥物尤其是不適當的中藥的毒性,病情反而會加重。
問:「那乾脆就完全不吃中藥算了?」
答:不用一竿子打死,合理用一些療效明確的中醫藥可以,但不能吃了中藥,西藥、常規治療就完全不用了。
有患者聽信「飢餓療法」,想通過不吃東西把腫瘤細胞餓死。最後搞得自己皮包骨頭,重度營養不良。
腫瘤細胞的生長需要營養,理論上,斷了腫瘤的營養供應,可以達到「餓死」腫瘤細胞的效果。
但注意,這個「餓死」打了引號,跟完全不吃東西的餓是兩碼事!
「餓死」腫瘤細胞是通過科學方法,精確攻擊病灶,讓腫瘤細胞不再繼續長大甚至縮小。
本來腫瘤患者因接受手術、放療、化療,身體就比普通人弱一些,再不吃飯,會使身體免疫力、細胞不堪一擊。結果腫瘤細胞沒有餓死,反而讓身體不斷變差,讓腫瘤發展和疾病惡化更快。
問:「那我少吃一點,少給身體一點營養,會不會要穩當些?」
答:想多了!通過節食來控制腫瘤的發展存在缺乏臨床研究的數據支持,如何選擇節食方式和節食比例等還有很多問題,不要亂來!
腫瘤患者不僅要吃,還要吃得好,吃得健康,雞鴨魚蝦都要吃。
問:「蝦?蝦不是發物嗎?還有公雞,都吃不得嗎?」
答:「發物」是一個民間說法,並沒有得到現代科學的認同,在權威的醫學教科書和期刊雜誌上,都找不到發物的定義。
大家口中說的「發物」,大概有這些:
從現在的研究來看
有些「發物」是跟過敏性疾病有關,比如哮喘、蕁麻疹等,有的跟瘡瘍腫毒有關,但更多的「發物」就只是單純的食物而已。
從現代病理學的角度看
腫瘤與「發物」之間沒有聯繫,吃這些東西不可能引起腫瘤的轉移和復發。
從多年臨床實踐的角度看
還沒看到哪個患者因為吃某種食物而引起腫瘤的轉移和復發,國內外正式期刊和學術論文中也沒有這種報道。
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看
這些「發物」恰恰多數富含高蛋白和維生素,正是補充營養的好東西。
從現代吃貨的角度看
不吃這些「發物」會錯過涼拌土雞、干鍋雞、黃燜雞、小龍蝦、大閘蟹、酸菜魚、水煮魚……可惜!
醫生遇到不少這樣的癌症患者:
癌痛時,寧願自己硬熬也不吃醫生開的止痛藥,一問原因,擔心吃多了會上癮、副作用大,怕藥一停就會痛得更凶!
首先,來看看「上癮」這件事。
止痛藥分為兩大類,一類屬於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具有成癮性的止痛藥(即阿片類止痛藥);還有一類屬於作用於外周神經系統的,沒有成癮性的止痛藥(非阿片類止痛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撲熱息痛等)。
雖然阿片類止痛藥被歸到成癮性止痛藥的範圍,但並不是說按照醫生的要求吃了這些藥就一定會上癮!只要在醫生指導下用於治療疼痛,不用擔心成癮性。
其次,再來看看止痛類藥物的副作用,還是以阿片類藥物為例。
少數患者吃了這類止痛藥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如便秘、拉肚子等。但出現這些反應跟多種因素有關,比如個體差異、年齡因素、肝腎功能、藥物劑量、藥物相互作用等,而跟阿片藥物的種類和給藥途徑關係不大。
至於到底是因為哪種原因引起的不良反應,需要醫生通過多種方式篩查和分析,找到原因後給予相應的治療。
所以,吃阿片類止痛藥幾乎不成癮,不良反應也沒有你們想像得那麼嚇人。
很多時候,醫生跟腫瘤患者建議參加新藥臨床試驗,多半對方的反應都是拒絕——「算了哦!把我拿去做實驗嗎?」
醫生鄭重呼籲:臨床藥物試驗並不是拿人來做實驗,而是新藥上市的必須步驟,如果沒有臨床試驗,就沒有任何新藥的獲批上市。
臨床試驗,一般分為I、II、III和IV期,I期試驗的目的是觀察人體對於新藥的耐受程度和藥代動力學;II、Ⅲ期試驗的目的是評價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評價利益與風險關係;IV期試驗為新藥上市後再進行的應用研究。
此外,許多抗癌新藥雖然已在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外獲批上市,出於CFDA政策規定,想要進入中國市場,用於中國癌症患者就必須在國內做對應人群的臨床試驗,這類的「臨床試驗」風險相對較低,等於免費送藥,可能是一些患者新的治療機會!
來源:健康時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