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家庭電影隊誕生了

2019-09-17     中華人APP

1982年,是我人生中最值得驕傲的日子,也是我們全家最驕傲的日子——家庭電影隊誕生了。驀然回首那過去的歲月,自豪與自信依舊不減。

大膽設想

20世紀80年代,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農村中一大批農民開始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物質生活提高了,對文化生活的追求與日俱增。尤其是那個時候,農村最大的文化生活就是看電影。可是電影沒有普及,擁有黑白電視機的人家不多,沒有手機、電腦和網絡,鄉電影隊一月進村演出僅僅一場,根本無法滿足群眾需求。

80年代農村露天電影

我就尋思著,咱作為共產黨員,應該事事走在前,不妨組建家庭電影隊,沿著十里八村給群眾放映電影,也是自覺回答「先富起來的黨員如何做貢獻」的問題。於是,我找到了村黨支部,找到鄉政府,找到縣電影發行公司,談了想法。沒想到,他們都表示支持。因此,我說干就干,找到村裡幾個富裕戶,籌資6000元,買回了放映設備,到縣放映公司學習了操作放映技術。並在公司租賃了影片,全縣第一個電影隊就辦起來了。

首映告捷

1982年6月3日晚上,就在我的家鄉懷安縣北莊堡村中心廣場戲樓前,1000多村民席地坐在廣場上,歡呼雀躍,幾乎是家家戶戶扶老攜幼而來,翹首等待電影演出。因為當時還處於改革開放之初,人們對自辦家庭電影隊感到好奇,也有懷疑。因此,作為先在村裡富起來且連續三年受到鄉政府嘉獎的農民,我有決心「一炮打響」。

地道戰劇照

電影正式放映前,先演出了一個科技教育片,內容是科學施肥與糧食增產。影片貼近農民,完全是農民科學種田的事情,且通俗易懂,一看就明白,適用又可操作,農民們耳目一新。接著放映了故事片《地道戰》,隨著電影鏡頭,人們回到了戰火紛飛的年代,有些青年人竟然哼起了影片中的主題歌。看著這一切,我興奮異常。接下來,我的家庭電影隊每隔幾天就給村裡放映電影,而且還到鄰村放映,最後擴大到了西沙城鄉、頭白戶鎮、西灣堡鄉、太平莊鄉、第六屯鄉等全縣六、七個鄉鎮。而且,放映的影片有戰鬥故事片、愛情喜劇片、兒童題材影片等等,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滿足了各個階層群眾的欣賞口味。

子承父業

我畢竟上上了些年紀,心理更知道「子承父業」的重要性。於是,我未雨綢繆,早在1982年初,就讓小兒子王付軍到石家莊無線電技術學校學習無線電原理和電器維修技術,以提高電影放映技術和質量。而且,那時候,黑白電器以及冰箱、洗衣機等家電逐漸走進農村家庭,家電大發展是必然趨勢。我當時就看好了這個發展前景。依託電影放映,借勢拓展家電維修是上策。可巧兒,兒子不負眾望,家庭電影隊成立了,小兒子在石家莊學習也滿載而歸,擔當起了放映的主力軍。

全家上陣

兒子回家轉,很快將所學的知識在實踐中應用,並藉助實踐,將電影放映技術和簡單的家電維修常識,傳授給我的大兒子、二媳婦、三閨女、四女婿,一家人都上陣,到1982年末,半年放映100場,我的夢想終於實現了。其中,也總結出不少經驗。一是針對農村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一些黨員理想信念淡薄的實際,多放映一些革命傳統教育片,像《在烈火中永生》《英雄兒女》《黑山阻擊戰》等;二是適應農民脫貧致富,多放映科技教育片。如:病蟲害防治、農膜的使用、家禽飼養技術等。三是放映新時代、新風尚的現代影片,積極倡導精神文明。並且延伸業務,婚喪嫁娶時,電影隊上門服務,婚慶助興熱鬧;喪失化解悲痛。總之,貼近農村和農民,就有發展之路。

家庭電影隊放映員

時光飛逝,我的家庭電影隊在1982年創建,當年取得了開門紅,這是我一生最值得自豪的事情。這得益於黨的富民政策,也得益於家鄉人的支持,更得益於我的大膽抉擇。不論何時,敢於擔當淘第一桶金,才是時代的嬌子。幾十年過去了,我記憶猶新。

【作者簡介】:田鑫,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河北省張家口市楹聯學會副會長,懷安縣詩詞協會會長,擅長楹聯辭賦,曾數十次在全國楹聯辭賦徵文中獲獎,有30副楹聯在風景區永久懸掛,兼寫散文,散文作品多次獲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7q5PW0BJleJMoPMBN_g.html






乾隆戒煙軼聞

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