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生活,是最莊重的儀式感

2019-09-16     苗客APP

「那麼應當做些什麼呢?」小王子說。

「應當非常耐心。」狐狸回答道,「開始你就這樣坐在草叢中,坐得離我稍微遠些。我用眼角瞅著你,你什麼也不要說。話語是誤會的根源。但是,每天,你坐得靠我更近些……」

第二天,小王子又來了。

「最好還是在原來的那個時間來。」狐狸說道,「比如說,你下午四點鐘來, 那麼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我就會發現幸福的代價。但是,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應當有一定的儀式。」

「儀式是什麼?」小王子問道。

狐狸說:「這也是一種早已被人忘卻了的事,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

——《小王子》

可能很多人把「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直接理解成了「節日」。這未嘗不可,但直接把過節當成儀式感。而不過節的人,就成了一個沒有儀式感的人。就未免狹隘或者斷章取義了。

我想,書中的重點應該在小王子問狐狸「儀式是什麼」這句話的前面一段,而非狐狸的回答。

首先,狐狸感到幸福。所以他重視、他期盼,於是他把等待當成了儀式,因而內心生出儀式感。

既然是「感」,首先應當是來自內心的感受,是求諸於內的,而非依賴於任何外在的形式和物質。

而儀式呢,從來都是莊重、從容、慢條斯理的。每一個動作都需要你屏氣凝神、沉浸其中。

內心躁動、不安寧的人,是不會有儀式感的。

內心安寧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於平靜守拙中,自得一份從容不迫的儀式感。

儀式,也從來是不講求直接效果的。

什麼事都要講直接效果的人,目光短淺、內心狹促,毫無生活志趣和審美品位,也是不會有儀式感的。

眼界開闊、內心寬裕的人,一定是有同理心的。能推己及人、推人及物,愛人如愛己,愛物如愛人。反過來,也得到他人、他物所回饋的愛,而使得他的內心更加寬裕、博愛,始終對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充滿正能量的仁愛。

內心寬裕的人,一般會有個愛好,認真地做著別人看起來無用的事,用儀式感點亮平淡的生活。

「貧家凈掃地,貧女好梳頭。」

生活的確需要儀式感,但不是僅僅流於表面形式的儀式,而是首先從內心生髮出一種寧靜、安詳。

然後,這種內心的形勢如儀,通過言談舉止表現成外在的淡定、從容、大度,以及對周身一切物什的尊重、敬重和感恩。

人的生存發展,離不開各種「物」。

惜物,即是感恩一切自然造化。常懷感恩之心的人,一定有一顆柔軟的心,柔軟的心能包容全世界。柔軟的心最有力量。

不惜物的人,是不會有儀式感的。

說到底,所謂儀式感,就是對生活、對身邊的一切,都熱愛之、尊敬之、珍惜之。

一個敷衍了事的態度怎麼能有一個趣意盎然的生活呢!儀式感具體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通過儀式感,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受到生活對我們的饋贈。

儀式感,就是讓你跟日常生活,跟眼前的苟且劃出一個隔離帶。倘若你內心時刻都能保持一份安寧自守、敬人惜物,那麼這個隔離帶就時刻存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7niPG0BJleJMoPMPB7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