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有趣鄭州第441篇原創文章
全文字數: 2130
閱讀時間: 5分鐘
每天10:10,多愛鄭州一點點
國慶出去玩了沒?各景區熙熙攘攘的人從眾,感覺怎麼樣?
有趣君哪都沒去,在家宅了七天,倒不是因為人多。
主要是窮。
不過也是件「好事」,把家裡的智能電視教會了爸媽咋用。
丨這年頭你要不摳個手機,都不好意思上街
順便手機微信也把她從初學者的級別提升到熟練,現在已經學會發「別再吃這東西了,醫生從來都不吃」類似這種信息了。
現在的老人不會微信簡直就和過去的文盲差不多,就連小區收電費、物業費都是微信通知了。
你們說智能化時代到底是誰智能了?
買菜的連毛票都不收 忘本了啊
徐阿姨今年61歲,以前是國棉五廠的職工,年輕時和許多紡織女工一樣漂亮時髦。
隨著年齡的增大,退休、看著兒子成家、幫著帶孫女,一步步地活的大同小異。
成為996專職老人的她(早9到晚9,一周六天看孩子),帶孩子成了她每天的唯一。
丨隔代組合,成為時下最常見的溜街方式
「一個保姆也幹不了這麼多活。」有時候徐阿姨也會發牢騷,但看到可愛的孫女,奮鬥中的小兩口。
「再熬一年,等孩子上了幼兒園就好了。」
小區後面的菜市場,成了徐阿姨為數不多的社交場合,陽光晴好的日子,推著孫女買買菜聊聊天,成了她開心的源泉。
做過飯的人都知道,新鮮的菜更好吃,而且最煩的就是處理剩飯,中午只有祖孫倆人吃飯的徐阿姨,每次買菜都是小量,仨番茄倆土豆一把豆角,難免會有湊不齊整數的情況。
丨掃碼支付隨處可見
許多老人又不會手機支付,雖說是街坊鄰居生意,可時間長了買賣雙方都會有怨言。有些小販會以找不開零錢為由,強行湊整。
徐阿姨連續嘮叨幾個晚上,兒子終於翻出來幾年前淘汰的智慧型手機,下載、註冊了個微信給她。
其實使用微信對於年輕人來說不算事兒,但對於60多歲的徐阿姨們來說,可是費了勁了。
丨公交車、地鐵刷手機已經不是新鮮事
用筆記本一步一步記下來所有的步驟,再反覆練習,光掃描二維碼支付這一步,一分一分的在兒子二維碼上試,一碗胡辣湯錢是有的了。
好在磕磕絆絆地終於學會了,徐阿姨pian了好久,買菜的時候也趾高氣昂:「別湊稱了,我掃二維碼。」
丨賣菜的其實更喜歡手機支付的。不用擔心假幣、找零效率也更高
旁邊的許多老人都羨慕,「真中!」
徐阿姨挺享受這種讚譽,這不單是對她本人的誇讚,背後還是對自己孩子細心、耐心的一種誇獎。
我不要當新時代文盲
和徐阿姨的無奈相比,劉叔真是自己主動要學微信。
劉叔本來是油漆廠的退休職工,上班的時候就喜歡讀書看報,廠里的板報、書刊甚至以前的大河報上都有他的「豆腐塊」。外號秀才,一點不誇張。
可近幾年「秀才」卻覺得自己越來越像文盲了,報紙和電視上的信息已經落後
了太多。
丨這姐姐好潮
報紙和雜誌看得人越來越少,連投稿的信箱都改成電子郵箱了。
一步步陷入退休尷尬的劉叔,現在連自己唯一的談資和興趣也在被逐漸侵蝕。帶外孫也是尷尬,老師總喜歡把通知什麼發在幼兒園的家長群里,看著自己的老年機,愛面子的劉叔一次次地失去再問一次的勇氣。
終於因為周一穿校服的問題,劉叔生氣了。自己受委屈可以,外孫子受一點點批評心裡就過不去。吼了一頓老師之後,也在反思自己的問題。
丨這大叔的身手,有趣君自愧不如
最後結論就是:「如果無法改變環境,就要改變自己。」不愧是文化人,連得個結論都這麼有范兒。
從開關電腦開始到如何發電郵,從手機微信語音到視頻聊天。劉叔白天黑夜地不斷學習,用他老伴兒的話說就是:魔怔了。
不會了問女兒,女兒忙了問孫子,孫子不在家問鄰居,周圍的人從新奇到不耐煩再到最後被老爺子的韌性折服,經歷了太多。
丨誰說老年人的生活只能是孩子?!
克服困難背後取得一點點的成功都是開心的,劉叔竟然自己申請了個公眾號,半年只有100多個粉絲,閱讀量往往兩位數,但是他依舊很開心。
因為他再也不會錯過任何一條學校的通知,也學會了辨別網上的真假消息,滿嘴「洗白」、「水軍」、「666」的劉叔正打算開通自己的抖音號,去記錄他們老年寫作班的生活。
劉叔背後經歷了多少艱苦,用他女兒的話說就是:「當年我考河大都沒這麼費勁。」雖說是一句玩笑,但裡面也暗含了許多老年人的無奈與辛酸。
數字鴻溝
上面的兩位老人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他們自己努力,加上子女的耐心去完成了這次「跨越」。但是大家考慮一下,大多數的老人,除了開電視,完全是與現在化的數字生活脫節的!
智能化生活給人們帶來便利生活的同時,有一部分老人卻離社會越來越遠——就像一條數字鴻溝。這邊是快捷的生活,而對岸全是被邊緣化、被忽視的老年人。科技對他們來說也許更多的只是看不到頭的無奈。
沒有電子支付無法享受掃碼帶來的便捷,隨時享受電影、歌曲也只能是年輕人的專利,揮手打車讓他們的等待時間越來越長,本應該享受生活的年齡,卻因為沒有學會而變得窘迫……許多醫療設備、健康輔助設備的智能化,比手機與電腦更複雜、需要性更迫切。
老年人「不喜歡或不想要新技術」是一種惡毒的誤解,甚至可以說是許多年輕人對父母沒有耐心,覺得麻煩而創造出來的理論!老人比年輕人更需要這種便捷,教一次不會就教兩次,一年學不會就教兩年!
丨努力幫助他們適應這個時代
就像他們曾經教我們如何走路、如何穿衣、如何寫字一樣。他們用十幾年的時間教會我們如何做人,我們連十幾個小時的時間都不願意付出?
當他們掌握了快捷的智能化方式,得利的還是年輕人自己。出差在外能看到父母發來的子女視頻、照片;一個微信就能知道老人需要什麼;方便的醫療設備可以讓他們更能珍視自己的健康狀況。好好想想吧。
請把這篇文章轉發給你們父母,如果他們有微信的話。
如果沒有,請教會他們之後,再轉發。
我們需要
新媒體編輯
要求
三年以上微信公眾號運營經驗
愛跟熱點、文筆過硬
熱愛鄭州、是個段子手
簡歷請發至
zhengzhou@funnystudio.cn
或聯繫有趣君電話/微信
131 0371 5890
本文及攝影作品版權均歸「有趣鄭州」獨家擁有
未經授權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任何平台轉載
法律顧問:河南興言律師事務所 張冕冕 18539972292